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乐与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种感官可以获得另一种感官才能得到的感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称这种“在日常经验里,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的彼此交通”的语言现象为“通感”。西方象征派诗人称之为“感通”,即色、嗅、味、触觉等的呼应。人们称红、黄色为“暖色”,绿青色为“冷色”,颜色使人感到有了温度,这是视觉通于触觉。“歌声甜美”、“甜言蜜语”,声音俨然有了味道,这是听觉通于味觉。在诸多的感觉相通中,声乐与通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声乐与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种感官可以获得另一种感官才能得到的感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称这种“在日常经验里,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的彼此交通”的语言现象为“通感”。西方象征派诗人称之为“感通”,即色、嗅、味、触觉等的呼应。人们称红、黄色为“暖色”,绿青色为“冷色”,颜色使人感到有了温度,这是视觉通于触觉。“歌声甜美”、“甜言蜜语”,声音俨然有了味道,这是听觉通于味觉。在诸多的感觉相通中,声乐与通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嗅觉的奥妙     
嗅觉是哺乳动物最古老的感觉之一。早在1亿年以前,嗅叶就在动物的脑中形成了。随着生物的进化,嗅觉成了哺乳动物感知世界、适应复杂环境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4.
嗅觉生理发生机制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嗅细胞的气味受体捕捉气体分子,激活特异性的G蛋白,把气味信号转换成动作电位,沿嗅觉传导通路传输到嗅皮层,最后大脑完成对气味信号的整理和识别作用,形成对气味的感受.一个嗅觉细胞表达一种气味受体,人类约有350个气味受体基因.嗅觉系统采用受体组合的方式对气味分子进行编码,可感受10000种以上彼此不同的气味分子.对复杂的嗅觉系统的研究有助于阐明整个感觉系统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通感”呢?达·芬奇在《笔记》中说:图画中和谐的人体形象是美的。这种美不但用眼睛看起来是美的,而且同样可以吸引其他感官。嘴巴想把它一口吞下,耳朵喜欢听人赞扬它,毛孔想将它吸收,鼻子猛嗅它散发的气息。这里,他虽然没有提“通感”二字,但已认识到五官感觉可以交互贯通。简言之,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沟通起来,彼此交互运用于描写事物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也有人把它称做“移觉”。下面以记叙文、散文为例,谈谈通感在作文中的具体运用。在记叙文、散文中运用这一方法,主要是为了增强描写的形象性。因为散文比记…  相似文献   

6.
鱼类生活在水环境中,其表皮细胞能感受水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尤其是有害物质。鱼类的行为也受这些化学物质的影响。如引诱物、驱避物、信息物、种间的异常物中的生化刺激物质,对鱼类的食物定位、繁殖及亲代养育、逃避危险、常居区域和泪游路线的定位等都是重要的。因此,化学感受在鱼类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鱼类的化学感觉器官十分发达,主要有行嗅感觉的鼻和行味感觉的唇、咽及一些皮肤昧觉器。1鱼类的嗅觉鱼类的嗅觉非常发达,其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感嗅。软骨鱼类以及原始硬骨鱼类的嗅觉是感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且能在大脑建立…  相似文献   

7.
人的感觉是通过感官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是分别司视、听、嗅、味、触的五种官能。这五种官能分工明确,但各官能之间往往可以互相沟通,彼此相生。所谓“通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古典诗歌中巧妙运用通感的佳作很多,如陈亮《水龙吟·春恨》:“闹红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闹红”是写繁盛的春花在争奇斗妍,好像在喧闹欢嬉,使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无声化为有声,  相似文献   

8.
动物趣闻     
◆特灵的警犬嗅觉人类的嗅觉对气味相当敏感,在1立方米的空气中,只要有1/10000毫克的人造麝香,人就能嗅出来,但人只能嗅出2000 ̄4000种气味。而品种优良的警犬,嗅觉却比人高出1万倍。警犬能从120公里以外,回到家中。人们利用警犬特灵的嗅觉侦破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案件。◆蛇的“热眼”功能蛇的视力近于零,却能在黑夜里及时发觉并准确捕获几十米外的田鼠、青蛙、蜥蜴等猎物。科学家们证实,这是因为蛇能借助眼睛与鼻子之间颊窝进行“热定位”的结果。蛇天然具有红外线感知能力,其舌上排列着一种类似照像机的装置,使其能“看”到发出热量的哺…  相似文献   

9.
善哉 《山东教育》2011,(12):63-64
新闻战线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得人心.涌现出一批好记者.出了一批好作品。其实,校长也要学会“走基层”。  相似文献   

10.
在嗅觉这方面,人类至少无法与他们的好朋友——狗相竞争。狗可以通过气味训练,除了闻嗅药物和炸药之外,还可以搜寻罪犯。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呢?魏茨曼(Weizmann)学院和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学院的科学家,从  相似文献   

11.
释“闻”     
关于“闻”的词义,60年代初期,《中国语文》曾发过一组文章进行讨论。1960年第1期张永言先生的《词义演变二例》认为,“‘闻’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听到’或‘听见’,这从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到了现代汉语里‘闻’,却只有‘嗅’的意思,词义从听觉方面转移到嗅觉方面来了”。文章还纠正了日人大田辰一所说的这个变化产生在六朝时代的看法,认为“闻的这个新意义的产生不是在六朝,而是远在西汉”。同年第5期殷孟伦  相似文献   

12.
戴佳毅同学问:讲《荷塘月色》的“思考和练习四”时,老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就叫做“通感比喻”;现在《明湖居听书》的“思考和练习二”里的4个句子,老师又说都是“通感比喻”。但课本中从未介绍过“通感”,究竟什么是“通感”?“通感”都有哪几类?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但张寿康等语言学家又称这种修辞方式为“移觉”,并解释说:“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相似文献   

13.
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把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态等再现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技法之一就是“视听触味嗅,俯仰任自由”。即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去描摹景物,从俯视、仰视或平视的视角去刻画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去再现景物。下面从名家名篇中遴选几则出来,和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4.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5.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经常运用的访问技巧和访问艺术,它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记者采访时常用和需要掌握的采访技巧包括: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采访时应注意提问的技巧;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当被采访人缺席时,可以通过大量采访周边的人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技巧无定式,需要记者在长期学习和“三深”、“三贴近”中不断积累,掌握多种采访技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采访风格.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发布会上常常出现这样一幕:新闻发布后,主持人说:“下面时间,请记者提问,哪位先来?”出人意料的是,没有记者举手提问,会场一片寂静。主持人重复再问,“风景”依旧;于是,主持人只得白搭“梯子”下楼:等下吃饭时可以边吃边聊.记者朋友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  相似文献   

17.
蔡海雁 《少年月刊》2012,(Z2):69-71
警(jing)犬有特别敏锐的嗅(xiu)觉。一只犬的鼻子中,嗅觉细胞多达二亿二千万个,犬的嗅觉灵敏度要比人高一百万倍,而一只训练有素的警犬,能嗅辨(bian)二百多万种物质的气味,而且目前没有科学仪器可以代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曾让警犬担负探雷任务,它可嗅出各种壳(ke)制地雷中  相似文献   

18.
通感补说     
通感补说陶淑霞什么是“通感”?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通感》中说:“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徐汉华主编的《写作技法词典》认为:“通感.是诗文中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将这一感觉移用来描述那一感觉的表现手法.因此.也...  相似文献   

19.
记者有记者的状态。记者的状态是指记者的生命状态和工作状态,包括“记者的位置”、“新闻雷达”、“采写冲动”、“抗疲劳”等方面。记者的状态是记者新闻敏感的温床,是记者最靓的“名片”。记者的状态是一个业务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答案既在题内,也在题外。  相似文献   

20.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与光学成像技术去生成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虚拟感觉世界,让装备适当设备(如带上头盔、目镜、触觉手套、操纵杆等)的用户,可以用自然的技能(眼看、手摸、耳听、鼻嗅等)对虚拟现实世界客体进行考察和交互作用的一种高新技术。人类的视觉对三维空间图像产生的反应,比对二维平面图像产生的反应要强烈。虚拟现实的三维立体空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萨瑟兰教授在开发交互式实时计算机三维图像系统时,首先提出了“虚拟现实”的概念。后来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为美国空军培训飞行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