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叙事诗中的人物、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和写景状物诗中的景和物。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多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叫意象。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叙事诗中的人物、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和写景状物诗中的景和物。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多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叫意象。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思想和情感,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景象的统一体。例如借景抒情类的刘禹锡的《石头城》描写的是寄寓着国运衰微的寂寞空城,  相似文献   

3.
1.菹醢——古代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菹,切碎。醢,鱼肉等制作成的酱。例:比干菹醢。(屈原《涉江》) 2.大辟——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死刑的通称。五刑(注)中最重的一种。执行的方式很多,有的极其残忍,如枭首、腰斩、剖腹、凿颠、镬烹、磔(分裂肢体)、车裂、焚等。亦泛指将犯人砍头处死。例: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3.汤镬——汤,滚水;镬,无足大鼎。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投入滚汤中煮死、,例: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车裂——亦称“轘”或“轘裂”,俗称“五马分尸”;我国古代执行死刑的一种残酷的方式,即将人的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车上,以五匹马驾车,同时分驰,撕裂肢体。周代已有。例:杀夏征舒,轘诸栗  相似文献   

4.
祭、祭祀指的是备办供品献给神佛或祖先。表示崇敬或求取保佑。古代十分重视祭祀,五礼中以祭最为重要。最初,以人作为祭品,称为“人祭”。至周代,改为三牲。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②(燕后)已行,(太后)非勿思也,祭祀必祝之,日:“必勿使反。”(《触龙说赵太后》)  相似文献   

5.
一、“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法,始创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这一术语,是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孔子教育经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其关键是要对学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7.
一、指称漂亮女子 1.姝:美女。《陌上桑》:“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2.娃:初义为“美女”,后为孩子。李贺《梁公子》诗:“题书赐馆娃” 3.媛:美女。《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4.姬:古时对妇女的美称,也称美女。《鸿门  相似文献   

8.
一、从标题入手 题目是作品的眼睛,它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显露其主要内容,或是作品的线索,暗示着作品的主旨和情感,体现了作品的构想.如读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都是讲方塘美景,水清如许,只因源头活水不断.联系题目看,就会立刻想到这不是在写方塘,而是借言方塘来言读书的感受,表现读书顿悟如方塘清澈明净,学习上要不断长进,只有不断吸取新鲜知识,正如方塘清水,因有清流活水,源源而来。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对于官吏的调动、升降、革职、退休等,使用的名称相当复杂,这就为我们阅读古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然而,只要我们认真区别那些能体现官职变更的不同动词及其用法,并准确理解掌握它们的实际意义,那么,这一困难也就不难解决了。中学文言文中,能体现古代官职变更的用语不少,仔细区分,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 一、表示官吏被推举、征召、任命、提拔的动词有:拜、迁、举、辟、为、擢、放、升、除、授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改写和模仿古代诗文名篇是常见的现象,像屈原的诗篇,贾谊的散文,枚乘和司马相如的赋,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仿效者不可胜数。这种活动,首先是出于对名作思想内容的喜爱,仿其文体而抒发自己的感悟;其次,在艺术形式方面是一种学习的途径,如同书法和绘画教育中的临摹,是不可或缺的训练;再次,也是一种逞才献艺的文人雅事和争强好胜的文字游戏。  相似文献   

11.
虚是与实相对的概念,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而古代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体味出的空灵境界和无尽情感:撇开借景抒情手法(因为相对于“景”而言,“情”也可说是虚笔)之外,古代诗歌中的虚写大体包括以下四类情形。  相似文献   

12.
一、情景交融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四溟诗话》)。自然之景本是无情  相似文献   

13.
意象,乃是融合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亦可谓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产物。中国古代诗词意象繁多而鲜活,意蕴丰富而深刻,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因此,赏析古代诗词很大程度上就不能不剖析其意象内蕴。本文试就常见意象的常见意蕴作一剖析,或为管见。寒砧。砧是捣衣石,杵是捣衣用的木棒。古代制作寒衣,衣料染色后,要放在石砧上用杵捶击,然后裁制成衣。所以捣衣又叫捣练(帛的一种)。捣衣多在秋夜,那时天气已经略带寒意,所以捣衣石称为“寒砧”。它常常是思妇思念征人的寄托,也成为闺怨离情的代名词。贺铸的《杵声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与“史”的关系有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代诗与史是不分的,诗即是史,史即是诗。清钱谦益《胡致梁诗序》:“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知识短文《古代戏曲鉴赏》说:“曲词中常用对仗。对仗形式灵活多样,有隔句对、联珠对、重叠对、首尾对、衬字对等许多名目。”戏曲曲词的对仗,与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既有共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以课文为例,对曲词对仗的形式及特点予以说明。曲词对仗的主要形式,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等书的记载,有如下数种:一、合璧对。两句相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这种对仗形式在曲词中普遍采用。1.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长亭送别·四煞》)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语言艺术的精华。 诗词鉴赏,就是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文将就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前提即阅读理解,进行分析解说,以便在此基础上把握诗词主旨,从而帮助考生顺利地解答与主旨有关联的各种类型的鉴赏试题。  相似文献   

17.
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技巧方法,古代诗歌同样如此。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称:“词之章法,不外相摩相荡,如奇正、空实、抑扬、开合、工易、宽紧之类而已。”鉴赏古代诗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历代君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在建立并逐步完善自己的官吏铨选和管理制度,对于官员的任免、考绩、品秩、假退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也形成了许多关于官吏任免调动的专用名词。积累并掌握必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词常见意象内蕴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乃是融合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亦可谓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产物。中国古代诗词意象繁多而鲜活,意蕴丰富而深刻,形成独特的艺术持征。因此,赏析古代诗词很大程度上就不能不剖析其意象内蕴。本文试就常见意象的常见意蕴作一剖析,或为管见。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诗的国度,在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之中,古代诗词是灿烂耀眼的明珠,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哲理。仔细品味优美的诗句,不但能领略到美妙的意境,而且能从中看到哲理的光芒,受到哲理的启迪。因此古诗词哲理题成了每年中考的必考题。以2005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为例,主要有两种形式:1、根据提示默写哲理句。(1)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有哲理的诗句。①②参考示例: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