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兰明 《世界文化》2009,(10):18-19
托马斯·沃尔夫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作家,当时与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等著名作家齐名,可惜英年早逝。作为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之一,沃尔夫的作品风格大多数较为感伤、迷惘,充满对时间的思考以及永恒的孤独情绪,但也有些作品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再现,富有生活情趣,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小说《我们严冬般的宿怨》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相似文献   

2.
牛鸣 《世界文化》2023,(8):22-25
<正>2019年,由美国导演彼得·法雷利执导的电影《绿皮书》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用一段泪水与温暖并存的南下之旅,将黑人身份认同与白人主流文化的矛盾再次搬上了荧幕。电影采用了双男主演绎的方式,对撞式地将粗枝大叶的白人托尼和谈吐不凡的黑人谢利博士组合在了一起,以“黑”和“白”两种视角、以谢利博士为缩影,向观众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群体在面对“黑”“白”两种文化时的踌躇与迷惘。《绿皮书》并非新作,但其中表达的内核依然不过时。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哥伦比亚画家、雕塑家费尔南多·波特罗以“胖”赢人,因其特有的“肥胖”风格而独树一帜的话,那么瑞士雕塑家、画家贾科梅蒂和德国画家彭克却反其道而行之,以“瘦”取胜,反映了同时代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灾难与痛苦,以及冷战时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抑与迷惘彷徨,从而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成为世界一流艺术家。  相似文献   

4.
正"迷惘的一代"是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文学界的一批作家。虽然他们活跃的时间不长,但短短的十年里,群星荟萃的"迷惘的一代"作家们佳作频出,为美国文学史书写了灿烂的一页。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特里·伊戈尔顿特别强调过文学的历史性。历史语境对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咏物诗很多。咏物诗可根据是否含有诗人的个人情感而分为两类,一是纯咏物诗,二是蕴含了个人情感、具有一定思想寄托的咏物诗。清代学者王夫之在《盖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两者相较,思想意义与艺术境界的高下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6.
美国西部文学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西部文学作为最具美国特色的通俗文学,成功地再现了美国社会和民族形成的特殊环境。它以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为背景,把誊与恶的冲突作为故事的主要线索.描写在“天高皇帝远”的边疆地区牛仔式的英雄“替天行道”,与匪徒追杀、格斗,保护受欺凌的弱者。  相似文献   

7.
刘伟 《世界文化》2012,(9):11-13
在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中,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作为"迷惘的一代"最杰出的代表,可称得上美国小说创作这一片天空最耀眼的双星。长期以来,关于两人的比较层出不穷,到底谁优谁劣大家争论不休。当然海明威可以凭借诺贝尔文学奖占据上风,但在美国极具影响的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的榜单上,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2位,而海明威的两部上榜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则分列第45位和第74位,远远落后。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相似之处颇多,最重要的是无论在作品中创造的角色,还是生活中的本人,都体现了"迷惘"这两个字。两人年龄相仿,菲茨杰拉德只比海明威大3岁。  相似文献   

8.
<正>因“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而荣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在艺术创作中坚持呈现人类的普遍认知经验,注重对关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命题进行诗性阐发。其歌曲是“诗”与“歌”融合的典范,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觉醒,还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进程,对当代流行文化影响深远。历来乐评人都热衷于在迪伦的歌曲中寻找意义,而迪伦自己则更希望引发听众或读者的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9.
年轻牛仔欧尼斯和杰克1963年夏季,来到美国怀俄明州的断背山牧场打工。单调而艰苦的生活,使他们之间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情感”,两人体验到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我们讲述“中国故事”,并非简单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描述中华民族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并想象与创造新的世界与未来。所谓“中国故事”,是指凝聚中国人共同情感的故事,其中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教育一直是只注重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和阅能力,不注意“情感教育”。青少年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已的感情,不知道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不会同他人和睦相处。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美国青少年自杀、他杀和早孕等现象现在已呈直线上升趋势。面对这铁一般的事实,教育工作者惊呼:美国青少年在感情方面太无知了。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许多具有开拓精神的教育工作者们多方尝试,开设了一门“感情知识课”,即创造性地解决矛盾课。纽约公立学校的琳达·兰蒂里说:“这门课就是要告诉学生们,除了消极回避或主动进攻外,解决矛盾的方法还有许多…  相似文献   

12.
周勇 《世界文化》2006,(12):26-27
关于村上村上最好的作品和文字是对青春的祭礼。一个人一生实际上只能写一二本好书。其他的要么多余要么重复。他最清新的感受留在了《且听风吟》(“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他最成熟的情感和技法的结合是《挪威的森林》。有时觉得他的所有文字只是一声平静而又迷惘的追问:青春怎能如此忧伤!我最热爱的诗人(如海子)的回答是圣徒的苦难及对世俗情感的绝望放弃,而村上则是在地上的实现,他把不可能在感情上获得完美实现的青春伤感,在小说不可能存在的缥缈恋情中为他们寻…  相似文献   

13.
郭店简用古朴率真的语言呈现出儒家理想社会的理论体系。性情说探索人性本质,是开放性的理论系统。在此认识论基础上有三个层级的理论:德行论研究个体品德进阶路径,为理想社会提供道德指引和人才保障。六位说倡行“位、职、德”相配以理人伦,成为和谐社会关系的纲领。德政思想以君德为前提,内涵“教之以德”“君子之信”“慈以爱民”和“仁义之方”,是基于社会现实的政治理想。这个理论体系填补了孔孟之间的思想史缺环,表现出早期儒家关怀人与社会的强烈人文精神,尊重情感价值和情感表达的唯情主义倾向,具有明显的世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最近,美国“达尔文和上帝的战争”终于有了结果。尽管遭到很多主流科学家、教师和科学团体的抗议,但保守派占多数的美国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仍然以6票支持、4票反对通过了新的公立学校科学教学大纲,默许“智能设计论”作为一种“科学学说”进入中学课堂。在这场科学教学大纲之争  相似文献   

15.
我于2005年7月加入北京奥组委,开始了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体验: 在随后的岁月,我们,以曾经的期盼与祈愿,曾经的激情与梦想.曾经的困惑与迷惘,曾经的重负与艰辛,曾经的峰值体验,曾经的喜极而泣。  相似文献   

16.
沃克·伊凡斯(Walker Evans,1903-1975),一位社会写实摄影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取材美国文明中最平凡无奇的对象与景象,以“去个人化的非主观”、“看不出拍摄者的拍摄”为风格,自成一家,不但颠覆了社会写实摄影,也拍出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的代表影像。  相似文献   

17.
科幻片是好莱坞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它一般通过阴森可怖或匪夷所思的残酷景象给观众以强烈的刺激,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心理和情感体验,所以它在美国长期拥有大量的观众,成为好莱坞最卖座的片种之一。事实上,在数量浩繁的科幻片中还可以按照内容、风格细分出许多种不同的类型,例如《星球大战》展现的是“对地球以外的力量的恐惧”,而《佛兰肯斯》勤展现的则是“对现代科学的恐惧”。  相似文献   

18.
陈子昂的名字是与盛唐学联在一起的。他的诗歌创作一扫六朝“彩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余波而呈情感充沛、壮大高昂的崭新风貌;他高举“兴寄”、“风骨”大旗,喊出诗革新的疾呼。从而开启了盛唐一代诗风的大幕,“国朝盛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诗)。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化交流》2011,(11):94-94
《阅读记忆——赵大陆油画个展》日前亮相中国美术馆,画家赵大陆此展的50余幅作品以“肖像”和“兵团系列”组成了“阅读记忆”。中国美术馆长范迪安说,“赵大陆关于历史的记忆,通过集体与个体两个角度的阅读,将他的历史经验和当下表现紧密联系,从而构成从思想到视觉的阅读,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情感还是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20.
世纪末情绪是一战后弥漫于欧美,表现为虚无、悲观、颓废、寂寞等情绪的一种时代通病。西方19世纪后半叶以后出现的各种现代主义艺流派,如表现派、达达派、“愤怒的青年”、“迷惘的一代”等等,都是小说家在有感于当时社会的嬗变,本身精神危机加剧的情状下产生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弥漫着孤独、忧郁和寂寞的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