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不同类型的村庄,农民进行人情往来的规则大有区别,从请帖与人情往来的进入规则、礼账与人情往来的平衡规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人情往来的规则具有不同的性质,公共性和私人性是区分其不同性质的根本。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分析框架可以作为分析众多人情社会现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仪式性人情在传统村庄社会中有着经济互助和维护社会团结的重要功能。在江汉平原农村,这些功能日渐发生异化,其本质在于名实分离。人情的互助功能正在丧失,越来越多的村民正借人情的互助之名而行聚敛财富之实,人情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也日趋弱化。农村仪式性人情的异化,与当前江汉平原的村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因为村庄生活越来越缺乏长远预期,人们越来越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且村庄人际关系日趋离散,村庄中已不存在结构化的制约力量。  相似文献   

3.
规则的自我界定:对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女性主体性的研究中,国内女性主义研究从本土女性经验出发,强调农村女性主体性的策略性和情感性,这两种判断皆可以在传统父权制社会条件下做出,而无法建构和描述社会变化后农村女性的主体性。以农村妇女在家庭人情中的行为和角色的变化,去认识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新变化和社会意义,认为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突出标志是打破传统父权制下以男性与中心建构起来的规则体系和意义确认系统,并自我制定行为的规则和确认行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在教育游戏中一系列的社会性知识被建构.将社会性知识建构的过程分成六类知识建构行为: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回应、问题深化、问题解决、构建知识.分析每个行为特点,并说明何种知识建构行为是有效的.以“学习村庄”平台作为网络教育游戏的个案进行分析,辅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论人情交往的异化及其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人的人情世界中,人情交往的异化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而之所以形成此种状况,不能不说与中国人自古重人情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探讨了人情交往的异化现象及其成因,并试图为当代中国社会寻求一条消解交往异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情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交往中,它是中国特殊文化的直接产物,是通俗化了的流行观念。本文通过对人情的含义、产生根源、运行法则以及文化评析进行探讨,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了这一中国本土现象,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相似文献   

7.
人情关系是贯穿传统和当代中国特有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产生和发展于传统社会特定条件下的人情自有其初始的内在属性、价值意蕴与外在表征。经历现代化变革的人情关系表现出对其本真的变异,并产生与社会发展相去的消极影响。这其中既有传统人情的内在缺陷,但主要是现代化变革中的种种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传统人情关系的变异与其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8.
孙新 《文教资料》2011,(12):19-20
汪曾祺小说以自然风景为背景,叙写故乡的风俗,表达对美好的人情和健康的人性的憧憬;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民风民俗融合在一起,加深了人们对当地风俗的印象;独具特色的风俗描写背后传达出温馨与和谐的人情、仁爱与率性的人性。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自然纯朴的民风民俗和美好健康的人情人性,共同构成汪曾祺的风俗小说世界。风俗描写在汪曾祺的文学世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使他的小说焕发出巨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远不是一个信用经济和信用社会,人们主要通过现金或"人情"关系获取社会资源,是不折不扣的现金经济和"人情"社会。人情的商品化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商人们通过人情关系获取特殊的经济利益、金融杠杆及竞争优势。官员们为偿还人情债务铤而走险,职务信用违约现象暴增。普通民众及消费者只相信可靠的亲友,不信其他的信息来源。人们在为缺失的社会和市场信用支付着高昂的交易成本。"信任"是指人们对他人的信用所表现出的接受或欣赏。虽然信用也跟"人情"  相似文献   

10.
以虚拟学习社区"学习村庄"中的在线讨论为个案,运用内容分析法,关注知识建构水平的变化和讨论话题对知识建构水平的影响。通过对在线讨论的历史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到两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风格和形式是其历代研究者的主要研究视角和切入点。作为民族风格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性、人情与民俗,在赵树理小说中的作用非常明显。但是赵树理小说研究者,对其未能引起充分的注意和论证。这在赵树理小说研究中无疑是一大缺憾。着重从人情、人性与民俗内外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人情、人性及民俗的描写对其小说民族风格建构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够使赵树理的民族风格多一笔点缀、多一份色彩,以其更全面地认识和考察赵树理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2.
对农村调解机制的社会基础进行考量,需要结构化的理解村庄社会现象,包括村庄权力结构、内生秩序、村庄文化及其与村庄外其它政治力量之间的关联和互动,以从总体把握农村调解机制的研究路经。  相似文献   

13.
人性、人情的"合情性"存在是文学的一种内部规律,但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人性、人情被抽象为社会性而贴上阶级性标签,人性、人情的"合情"性遭遇来自阶级性这一"合法"性的挤压,而只能在文学自身审美特征的"自律"性、"合情"性与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他律"性、"合法"性的夹缝中求得一点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安徽省怀宁县洪铺镇黄山村实地调研得出相关数据,了解黄山村村庄空心化现状,并通过数据定量分析出其自改革开放以来村庄空心化演化过程中的主导因素.研究发现村庄空心化率与村庄户均人口数负显著相关,与常年在外劳动力人数、村人均收入、宅化率、人居宅基地面积、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显著正相关.基于实证分析,针对欠发达地区村庄空心化现状,从搞好村庄规划、完善土地利用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统筹城乡发展视角四个方面提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创新,有力回应了当前广大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主要现状,但同时也面临着政府外部输入与村庄内部建构之间分离的问题与瓶颈,苍南县在"宗祠改建农村文化中心"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成功融合了政府的外部输入与村庄的内部建构,为我们破解当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6.
英国的村庄荒废现象由来已久,早在中世纪晚期就已开始出现,到了近代早期尤为引人注目。近代早期的村庄荒废现象有其鲜明的特点:村庄虽然荒废了,但农业产量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却有了显著提高。究其根本,近代早期的村庄荒废现象是土地产权变革的结果,引发了新型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农场形成,使原来的村庄聚落形态发生了改变,促进了英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在离乡迁徙和参与市场经济过程中,都市打工者寄居于"家"与"社会"这一重组的社会空间之中。在日常关于"家"、"家乡"和"职业生涯"的记忆中,人情以及人际间的物质流动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与此同时,物质媒介本身引入了新的"记忆"/"遗忘"的可能性。记忆在这一系列通过媒介的交流过程中加强了不确定性,甚至变得难以表述。这一难以表述的不确定性可以促成人际间的人情记忆和认可,同时也激发了对"遗忘"人情的担忧以及对陌生"社会"的道德批评。记忆并非只是根据"现在"的"社会"语境来进行建构,而是将不确定性引入对"现在"和"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隐喻型性话语多姿多彩,其中以"性是植物""性是动物""性是战争""性是农业""性是食物"的概念隐喻最为常见.研究发现,译者对这些性话语的再现并不是很到位,有很多删减现象,尤其是那些文化个性较强或不参与文本建构的性隐喻表达;针对参与文本建构或跨文化适应性较强的隐喻型性话语,译者往往对之再现,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课堂以人为本,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接受器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课堂由“传递中心”转变为“对话中心”。评价学生的重心要由知识的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建立人情性与激励性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机制,形成课堂内外融合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格局。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种主体的建构性活动。生活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建构性活动 ,教育则是人类对生活的建构。由于教育的建构性 ,使教育学也具有鲜明的建构性 ,表现为价值性、选择性与多样性。教育与教育学的主体建构性是理解教育与教育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