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的内涵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揭示:①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②进行各种活动;③生存;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⑤(方)活儿(主要指工业、农业、手工业方面的)。这5个义项侧重于物质或生理方面的存在,从教育的角度审视,虽然比较全面,其中两项也涉及了“各种活动”,但不够清晰,因为学生的生活“还应当从精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  相似文献   

2.
一、背离中的尴尬 “生活”的内涵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揭示:①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②进行各种活动;③生存;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⑤(方)活儿(主要指工业、农业、手工业方面的)。这5个义项,都与人生存的物质所需关系密切,从教育的角度审视,虽然比较全面,其中两项也涉及了“各种活动”,  相似文献   

3.
夏琰 《教育学报》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 ,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 (社会 )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 ,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成长 ,本文拟从“按照教材内容 ,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 ,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4.
夏琰 《学科教育》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本拟从“按照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5.
论儿童游戏的生活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戏和儿童从来就是不可分的。在一定意义上,游戏就是儿童的成长方式;如何认识游戏的发生发展,实际上就是怎样看待儿童的成长。当我们置游戏于儿童生活的背景、过程中,就会发现儿童的游戏与儿童的生活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游戏就产生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就是指儿童的生命活动或生存实践。儿童的生活是使儿童的天性和身心状况得以完全展示的过程,同时,儿童生活又与儿童的成长是同一的过程。正所谓“总是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1]儿童的生活,依需要层次不同,可有生理(身体)的生活和心理(精神)的生活之分;依生活的后…  相似文献   

6.
“儿童多元发展”,意即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多个方面和无限可能。儿童多元发展强调教育对象是发展中的儿童。这意味着,儿童不仅是“现实的儿童”,还应是“可能的儿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个体经验世界不断被改造与丰盈的过程。基于此,学校要关注儿童现实和未来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为儿童提供广泛而深刻的体验活动,帮助儿...  相似文献   

7.
一用美学“辅翼”学校德育、智育很多大家早有高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学校的美育称作“美学方面的教育”,确实是个既科学又规范的提法。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更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赋予学生的认识和创造活动以及他们在多种活动中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以特定方向的审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已愈发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儿童的主流形态,由于身心不成熟,其生存与成长完全依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利用EpiData3.0、Spss19.0等工具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展开实地调研,只有政府监管、法律保障、学校管理等方面相互配合才能解决留守儿童诸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1“阅读对儿童的本质意义不在于获取信息和一般性知识,而在于支撑精神发育,使儿童的精神获得向纵深和高处发展的契机。”《四川教育》:结合您个人及孩子的阅读体验,谈谈阅读活动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刘莘: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信息过载,越来越多的信息都以图像和动态视频方式发布。未成年人被无所不在的信息包围,还未形成健康独立的思维能力就被各种信息绑架了,  相似文献   

10.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通常被认为是“科学化”和“儿童中心”的,但事实上,“活教育”是以儿童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带有强烈社会学意味的实践教育学,从个体与社会的二元分立转向了“儿童作为天生的社会行动者参与教育联合生活”的教育观。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和现代性,颇具现代意识和世界眼光;二是其儿童观已非二元对立的“儿童中心论”或“社会本位论”,而是统一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并批判了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的“科学主义”“儿童本位”,认为其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幼稚监狱”,助长了放任儿童的“虚假自由”,使得儿童与自然、社会隔离,同时导致教师责任缺失成为“安静的看客”,这对时下的教育也有极大的警示意义;三是其“活教育”课程基于儿童天生的“社会内聚力”,开展教育性劳动,老师和学生作为积极的社会行动者过一种联合生活,从而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参与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建构,完成个体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龚纯 《教师》2015,(6):58
蒙台梭利说过: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整体,教师应深入贯彻“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这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实施原则.结合《指南》精神和《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理念,在一日活动中,我们渗透整合教育,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的整合,环境与一日活动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孔子日:“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教育就是养成刁一淆。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也指出: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出不仅让儿童完成老师的要求,而且是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成长。由此可见:人的善恶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犹如鱼水关系。那么、作为老师,面对可塑性很大尤其是独生子女,怎样进行教育,才能使儿童们成人成才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五个方面的“亲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深刻领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需求,结合幼儿园教育经验,对幼儿生活教育中应该注意的方面发表了一些看法,希望对幼儿的生活教育进行更科学的引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15.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类必须劳动才能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向高层次发展,劳动使每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教育与生产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公民劳动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的辞书将生活定义为人和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各种活动。有学者指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活动。[1]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并非世上一切生物体都有生活;生活的空间是大自然和社会,是不可能脱离两者而存在的;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关注物质的,更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生活的过程是人的  相似文献   

17.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采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孩子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论”中认为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是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正如荀子所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在成长中,社会环境(包括教育)起着决定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儿童身心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多次提到通过教师和幼儿的“共同生活”、“共同活动”来形成探究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共同体,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纲要》中的“共同体”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构幼儿共同体。幼儿共同体是幼儿在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为准则的同伴群体。对于幼儿来说,共同体内由于相同的儿童文化和游戏精神使得其影响超越了教师、家庭、社区等任何一个方面。然而一段时期来我们对传统教育的利弊进行反思,又不自觉地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20.
“两双”驱动战略即抓“双课”(课堂、课程)和转“双风”(教风、学风),是根据学校和儿童的特点,培养师生全面发展的成长教育理念。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人类通过音乐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双”驱动战略在音乐课中促进了儿童对音乐的热爱,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在不同的艺术课程中还引导了儿童自主发现身边的事物之美,全面发展儿童的艺术潜能,提升其综合素养;教师和儿童在学校的生活交流中,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真情共融,实现了同发展共成长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