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享有郁金香之都美誉的荷兰,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城——莱顿。它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和海牙市之间的古莱茵河畔,因其遍布全城的博物馆、莱顿大学以及悠久的历史而闻名。莱顿是个名符其实的大学城,莱顿大学的130多座建筑设  相似文献   

2.
《今天.双语时代》2010,(12):F0004-F0004
莱顿大学坐落在莱顿市,是荷兰最古老的大学。该校成立于1575年,成立者是在荷兰“八十年战争”中领导了荷兰起义的奥伦治亲王威廉。  相似文献   

3.
莱顿大学的世纪中兴与现代转型——以物理学教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荷兰经济的再次繁荣、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近代科学的发展,莱顿大学物理系顺应发展趋势,广揽名师,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中不断拓展自然科学的内容,注重以实验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并促进教学与研究的结合;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改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些都为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使其成为20世纪初世界性的现代物理学中心。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惠勒,除了是爱因斯坦的同事,更是爱因斯坦在荷兰莱顿大学做特邀教授时的学生,他曾撰文回忆过爱因斯坦在莱顿大学给他们上第一堂课的情形。  相似文献   

5.
洛伦兹.荷兰著名物理学家,1853年7月18日生于荷兰东部城市阿纳姆。洛伦兹上小学时成绩就非常优异.上了中学.他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还广泛地阅读历史和小说.并且熟练地掌握多门外语。1870年,洛伦兹考入莱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1875年获博士学位。1877年,莱顿大学聘请他为理论物理学教授,这时洛伦兹年仅23岁。他在莱顿大学任教35年。对物理学的贡献都是在这期间作出的。  相似文献   

6.
7月11日,来自荷兰莱顿大学、鹿特丹应用科技大学、特文特大学、汉恩应用科技大学等四所应用性大学的高校培训团一行七人抵达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为相关专业教师举办新一轮的荷兰能力本位教育(CBE)课程研讨培训,七位专家分别从“绿领工作”新概念、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命题进行了精彩阐释。这是自2006年与莱顿大学开启合作以来,...  相似文献   

7.
《世界教育信息》2002,(10):36-39
瑞典汉语教学的发展与汉学研究密不可分,从事汉语教学的汉学家、教师大多都从事与中国有关的专题研究。汉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汉语教学的发展,同时汉语教学成为汉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瑞典汉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反映了瑞典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状况。瑞典汉学研究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瑞典汉语教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荷兰的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可以追溯到1575年的莱顿大学。从建校开始,莱顿大学就将质量放在大学发展的首位,这个时期荷兰的高等教育评估尚属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质量和评估体系。荷兰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形成过程是从最初的集权化影响到实行高等教育立法改革,进入21世纪后,荷兰政府继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机制。通过对最新的资料信息研究,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荷兰高等教育评估现状和最新进展,包括评估机构、评估目标、评估程序、评估标准等,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包弼德教授(Peter K.Bol),哈佛大学著名中国历史研究专家,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包弼德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七至十七世纪文化精英的研究,著有《宋代历史研究入门》、《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历史上的理学》等著作。他于1971年取得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中国语言和文学学士学位,1973年获该学院汉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执教于哈佛大学,1997-2002年任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2005年创建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Harvard Center for Geo-  相似文献   

10.
荷兰高等教育评估: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兰的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可以追溯到1575年的莱顿大学.从建校开始,莱顿大学就将质量放在大学发展的首位,这个时期荷兰的高等教育评估尚属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质量和评估体系.荷兰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形成过程是从最初的集权化影响到实行高等教育立法改革,进入2l世纪后,荷兰政府继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机制.通过对最新的资料信息研究,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荷兰高等教育评估现状和最新进展,包括评估机构、评估目标、评估程序、评估标准等,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学热已经成为一股文化浪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以国学热的形式彰显着自己的魅力。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教学中承载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任务。大学生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教师与大学生都应客观、正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雷新文 《成才之路》2021,(13):74-75
国学是立国之泉,兴邦之本。国学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国学包含着中国传统思想、艺术、文化等内容,是精彩的语文资源。文章对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进行探究。要加强古诗文教学,体现国学内涵;重视阅读教学,开设经典诵读课;注重开展活动,丰富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已经认识到研究汉语的必要性,通过在俄罗斯本土开办的翻译学校和派驻北京的东正教宗教使团,奠定了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的基础。但由于当时俄国官僚政治的保守和短视,对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物质支持。同时汉语教学方法落后,缺少掌握科学教学法的教师,汉语人才培养时间过长且出路不佳,使18世纪俄国的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规模不大且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4.
成都大学举办的“加快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助推国学经典进大学课堂探索”会议,旨在引导从事国学经典教学与研究的专家们,高度关注现实的社会、民生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前沿动态,在专家、教师的互动交流中,通过相关理论研究的分享与相互探讨,积极为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美好愿景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5.
屈雪娇 《天津教育》2021,(3):179-180
小学是教育开始的关键时刻,教师要抓住机遇,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国学基础,培育他们的人文素质。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关键,在小学思政课中渗入国学教育,不仅继承了先祖留给我们的精神粮食,也是对学生实施启蒙教育的落实。国学是中华文明的关键文化承载,其经典作品凝练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不只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民族复兴呼唤文化复兴,学校不应只承担传道授业的责任,更应承担民族文化继承的伟大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古以来都注重通过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当今社会,为避免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重专业、轻素养"的功利倾向,高等教育必须走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道路,特别是注重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党性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在校学习,培养大学生的廉洁价值理念。成都大学文新学院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开设"国学经典导论"课程、举办国学宣传普及活动,在弘扬国学精粹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利用分党校平台,将党的思想道德和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到大学生道德品行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党性修养,为在校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成为栋梁之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国学教育是培养高师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师范院校由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师资缺乏等主客观原因,使国学教育没有很好地落实。应采取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开设国学教育课等措施,加强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18.
荷兰莱顿大学的教师发展工作,以教学研究院为核心,协同人力资源管理部与教师委员会形成了“发展对话-教师研究-活动落实-质量评估”循环作用的教师发展工作运行机制:对话学校与教师发展需求,形成教师个性化发展契约与发展共识;研究教师发展规律,在教师理论基础上指向具体学科与教学法,提高研究的实践指导价值;落实教师发展项目,严格把好大学教师资格关卡,配套个性化可选择性发展项目;评估教师发展质量,在“校内评估、校外评估和政府监督”质量监控框架下,改进教师发展工作。在扩展国际研究视野基础上,借鉴莱顿大学有效的教师发展工作运行经验,反思中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工作实践,有必要在“学校与教师对话”“教师研究主题”“活动设计落实”“发展质量监控”等方面进一步精细化相关工作,从而促进高校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学教育是以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一种教育,凡是对构建中国当代文化价值体系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思想学术内容都应当纳入国学教育之中。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大学语文与国学教育密切相关,在国学教育中,大学语文独具学科优势。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是否应该担当和如何担当国学教育之重任已经成为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作为与中国山水相连的亲密邻邦,历来重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和研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与力度尽管不如当年,但依然把中国当代文学作为汉学——文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俄罗斯圣彼得堡2003年出版《上海人——中国作家作品集》、莫斯科2005年出版《中国文学史指南》,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2004年编辑出版《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远东文学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从中可见近年来俄罗斯汉学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最新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