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一些教师或父母心目中的“好学生”就是学习成绩好。他们只注重智育,而忽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或者只注重某些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而忽视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教育不能只看重分数而忽视学生身体健康与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不能只关注课堂教学而缺乏与社会的联结。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借助恰当的游戏,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力、人际关系、领导力、表达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好的教育理念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只重视对教法的技巧性学习,而忽视教育理论的研习与运用。要知道,好的教育理念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和幸福的源泉! 教育理念是教师职业的立本之道,本立而术生。  相似文献   

4.
正"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在经济腾飞的21世纪,人们对教育更加重视。尤其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教育方面的关注更不在话下。可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重视家校的联合,就会在教育学生的道路上走入歧途。例如,某些家长只注重成绩,忽视人格教育,只知溺爱学生,忽略学生道德教育等等。另外一方面,如果学校教育忽视了家长因素,就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事半功倍。可见,在新  相似文献   

5.
邹海涛 《辽宁教育》2013,(8X):71-72
<正>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但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中的"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智育,而忽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教育。因此,养成教育就成了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开展养成教育,我想谈一下个人的体会和感想。  相似文献   

6.
情感教育是历届教育改革力求逾越的一座巅峰,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关注的一个话题,它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而忽视态度、方法、情绪和意志等因素,只注重被动接受而忽视主动探索、求知、进步和发展的陈旧理念,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地方,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无论将来成就大小,他首先必须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一、职业教育要重视做人教育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逐渐走入了误区:衡量"好学生""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注重智育,而忽视道德素质教育;注重精神境界的教育,却忽视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导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为此,我们必须把握好十个方面的"协调".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全面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教育功能看,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可见,学校的任务既是教学生懂事、做事,更是教学生做人.从教育实践看,传统教学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注重"智力"的开发,忽视了道德价值的教育;只注重解题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性学习;只注重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忽视了知识发生的人文背景及知识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启示.科学与人文并重,育才与育人相结合,才能扭转教育的偏差.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现如今中职学生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只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这有悖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针对现状和现实的必要性提出一些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当前职业教育普遍注重专业教育,忽视系统的文化教育;注重学生学知识,忽视引导学生学做人。为有利于纠正"重武轻文"的缺失,促进职业教育更为全面、完善的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界对教育目的问题的讨论没有间断过。我国教育学著作大都注重研究教育目的,而教学论和课程论著作却只探讨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忽视教育目的。本文结合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提出对教育目的的思考必须与教育目标以及课程和教学目标关联起来,认为建立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以及课程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是实现教育目的、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吴剑波 《考试周刊》2015,(6):124-125
<正>应试教育阶段,人们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精英教育,不注重大众教育:重知识教育,不重视能力培养。这容易产生"强化分数概念,忽视过程评价,助长死记硬背,弱化主体意识"等不良后果,这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注重能力培养大相径庭,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周围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面对新的"地理生活世界"和学生的发展观,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存在着过分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注重专业能力而忽视非专业能力、过分注重就业率而忽视职业发展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是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深化发展的需要、兼顾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质量的需要。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可从构建"平台教学、专业分流、岗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文素质全、专业基础知识宽、专业核心知识精、岗位方向技能强的"点、线、面、体"课程体系,采取"导师+项目+团队"的教学形式,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  相似文献   

14.
张梦醒 《新疆教育》2012,(20):139-139
信息化的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个社会对祖先遗留下来的部分文化开始排斥,学校、家长和社会开始越来越偏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心灵的教育,忽视了礼仪道德这些做人之本。如果家长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注重孩子良好的道德底蕴熏陶,学校在发现问题学生时候,能及时得到家长的得力配合,我们共同用爱心来教育感化学生,社会各界能积极响应起来,对于那些只注重经济效率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大胆进行指责评判和制止的话,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是难题。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只注重职业技术本身的学习,忽视学生体能的训练,体育教学现状令人担忧。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注重学生职业体能提高和加强实用性体育训练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彭丽 《儿童音乐》2014,(8):47-50
正评价是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技能和审美能力的发展。目前学校的音乐课对学生的评价存在以下现状:1、评价手段单一化。从评价内容来看,只注重评价学生对音乐知识、技能的测验,不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测量,从评价方式看,只注重等级与分数,注重最后的结果,不注重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只以学生在音乐技能方面达到的程度来衡量艺术教育质量的高低,忽视对学生综合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评价,忽视学生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对"人"的教育,更进一步讲,就是对学生如何"做人与做事"的教育。其次,才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获取。缺少德育教育的教学,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教学。多年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恰恰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成绩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情感教育,也就是忽视了对学生"做人与  相似文献   

18.
吴俊毅 《贵州教育》2011,(11):45-46
一、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所谓转变学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与学生自主教育的冲突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教师教育只注重社会实践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而忽视人自身发展需要和个性心理特征要求,导致教师教育与学生自主教育的冲突.解决师生冲突的基本对策是:改造教师课堂教育目的与价值,控制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教育,并帮助他们在自由时间里完成自主教育.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重智轻情"的教育导致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一幕幕悲剧在不断重演。语文教学要加强"珍爱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爱"的情感、"责任"感和"抗挫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