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十堰市的区位功能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十堰市以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对在"十三五"科技规划中如何科学谋划以科技创新支撑十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方科技部门科技管理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和模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以地方科技部门对科技管理干部实施规范化、实效化、精确化的考评为目标,通过构建现行考评模型及其实际运作以达到.依据国家对干部普遍适用的考评内容转化成能力情状的考评指标要素,突出考评“能力为本”的核心.应用系统分析和综合方法对考评系统作全面配置,形成全方位的考评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数学处理,最终得到可量化的精密结果.最后阐明考评模型实施规范.  相似文献   

3.
绩效考评对企业单位加强员工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管理的创新可以推动绩效管理的发展。本文对科技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和绩效考评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如何提高科技管理绩效的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江西省几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有序 Probit 模型解读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可能影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指数因子;对江西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建立良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能达到引导地方高校自觉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更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研究表明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更能有效促进区域内高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1,(16)
随着十堰市县域经济不断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和经济之间的协调需求日益增加,这不仅关系到十堰市自身的创新发展,还牵动着"南水北调""汉江经济带"的发展质量。本文以十堰市县域生态与科技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十堰市县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模型,对生态与科技政策效果进行模拟仿真,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层次分析法和德尔斐法的各自特点,构建了二者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以30个省区的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对2001- 2007年各省高校科技创新条件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科技成果销售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就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宋英华  李旭彦  王喆  王黎 《科研管理》2015,36(11):170-175
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既能检验政府部门的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又能使广大群众快速学习到地震的安全防范与自救互救知识。为增强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实效性,构建了地震应急综合演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专家专业考评意见和群众参与度,并通过以评促建来规范地震应急综合演练体系化建设。以层次分析法来确定专业考评意见和群众参与度的指标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效果评价中的多因素多层次信息进行定量化处理。通过2014年十堰市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效果评价,验证了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科研管理是地方高师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当前科研管理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对照“效能革命”的最新要求,发现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存在创新意识不足,责任落实不到位,制度实施滞后,科研考评及管理的整体效能不明显等问题,据此提出一系列有益于科研管理工作提质增效的措施和路径,这对于提升地方高师院校科研管理服务效能,助力科技创新型省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何对地方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估,以使地方政府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科技管理职能绩效评价中,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可知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有助于科技管理部门全面科学地考核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实绩.  相似文献   

10.
从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等几方面构建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西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十堰市技术信息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市科技局下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中心主要从事网络建设、电子信息资源开发、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培训的硬件经营业务。是十堰市科技局系统局域网的建设和维护单位,十堰市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主体、十堰市农村化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和十堰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同时也是十堰市从事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高科技实体。几年来,他们坚持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创收并举,服务政府与服务社会同行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从一个只单纯从事计算机培训业务的小事业单位发展成为在十堰颇具实力的科技信息服务“领头羊”,成为地方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2.
选取与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典型指标,建立量化比较的考评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属各单位科技创新考评为案例验证其科学合理性,期望能够给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系列政策。通过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及其运行绩效进行量化考评和定级认证;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的评审工作及评审专家的管理。该标准化管理模式参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有关政策和要求为指导,采用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自主管理、第三方机构评审评价和科技管理部门检查监督,并可持续改进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14.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内陆科技资源最为丰裕的地区之一.但这一区域最大优势,一直受国家与地方、军工与民用、条块和所有制、部门与条块之间分割、分离、分散的体制机制的限制,未能很好利用和发挥作用.国家和有关地方政府要以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为契机,强化政府管理体制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探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强化军民统筹和科技互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激活区内沉淀的军工科技资源;强化高校、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和考评制度创新探索,推动科技资源、成果向企业流动和转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的崛起,我国区域经济新格局逐步形成。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成为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并促进中部崛起的关键。构建一套由总量指标、质量指标、速度指标、加分指标共4类一级指标和22项二级指标所组成的科技创新综合考评指标体系;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1,对武汉"1+8"城市圈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同时分析了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障碍与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高校是区域创新系统的知识源和技术源,其科技创新活动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对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提炼了影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科院科技支撑西藏樟木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情况的介绍,以及对协同创新的思考,阐明了在科技驱动地方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从需求中挖掘科学问题,发挥"政产学研用"的综合优势,通过创新成果促发展的链条设计,为发挥科技创新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科技创新目标和人才全面发展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通过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于对东海水产研究所岗位管理、人才培养、绩效考评和薪酬体系等若干紧密相连的要素的有效管理分析,探讨如何全面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实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科研机构的战略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9.
构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准确评估院所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院所的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选取与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典型指标,建立量化比较的考评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属各单位科技创新考评为案例验证了其科学合理性,期望能够给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四个主要方面分析政策创新的思路。在低碳科技政策方面,要推进促进低碳技术研发的激励机制的建设,并以碳捕集与封存等关键技术为导向,抢占低碳技术战略高地,同时依托重大项目,实现低碳核心技术的突破;在地方政府绩效考评体系方面,要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原则,制定涵盖环境指标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夯实政府对企业的低碳政策监管,改变工业生产领域的高碳路径依赖;在财政收入与支出政策方面,要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政策,强化政策使用的协同配套,实现收入与支出政策双管齐下,发挥财政政策的支持与约束作用;在低碳金融政策方面,要遵循市场机制在碳融资中的主导作用,并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创新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碳金融中介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