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片断】[师发讲义,生自读、朗读。(讲义的内容节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4~13自然段)]师:读得一字不差,展示了你的朗读水平。读了这个小故事,你们发现了什么?比如,在内容上,在写作方法上。生:我发现人物的语言写得很多。生:主要写的是"我"和伯父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一、举一反三法。有些课文篇幅很长,但由若干片断组成,各片断虽然内容不同,写作方法却大同小异,这类课文大多宜用举一反三法。如茅盾的《风景谈》由六个风景片断组成,我只评讲第一个片断,其余片断由学生自习解决。举一反三法的关键是选好“一”,举出来的“一”在全篇中有代表性,便容易达到“反三”的目的。二、提纲挈领法。有些课文篇幅虽长,但文字浅近,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可以提纲挈领,作些粗线条的勾勒。《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全文五千多  相似文献   

3.
第一课时 一、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全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全文写的是一次爬天都峰的活动) (2)第一自然段只有13个字,但内容很丰富、很具体,它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是记事文章常用的写法。 2.按照“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时”、“爬天都峰后”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然后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人常常吟诗作画或观画吟诗。《风景谈》一文为我们描绘了六幅‘风景画’,我们何不来个读文作画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欣欣然有喜色”。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提示如下: “每幅画面有两部分内容构成,是哪两部分呢?” “一部分是自然风景,一部分是人的活动。” “每幅画描绘了什么自然风景,其特点是什么?描绘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九义教材的第八册《积累·运用六》中编排了“推荐一本好书”这一口语交际内容。“推荐一本好书”,在我们成人看来,似乎是轻而易举的。可事实上,课堂上并没有多少学生能举出一本好书来,虽然就是那么一本。什么原因?恐怕得从孩子们都读了什么书上去寻找答案了。先看当时两个教学片断:片断一:从名言中议论“好书”的范围1.出示名言:(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2)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2.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这些…  相似文献   

6.
<正>一节统编版自读课《一棵小桃树》公开课上,学生积极自主展示,几个展示片断表现出学生语言建构的成功,教师虽能肯定,却没有开发利用好。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是语言建构契机的丧失。如何认识课堂言语资源,主动运用课堂言语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议题。一、课堂教学中的言语资源片断一:师:课后"阅读提示"中,说到作者写小桃树的  相似文献   

7.
《精彩的马戏》是六年级第三册《语文》的第十四课。从内容上看《,精彩的马戏》一文写的是动物的杂技,鲜活有趣,再配以多幅动物施展特技的插图,所以课文图文并茂,深受学生喜欢。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来上这一课?怎样带着学生来学习这一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这一课的教学肯定是分三步走:首先是学生字,读课文。提问: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然后是读全文,学课文。提问:课文是怎样写猴子爬杆的?黑熊是怎么表演的?山羊是怎么走钢丝的?最后是读全文,再总结。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这场马戏怎么样?(精彩)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明朗,能…  相似文献   

8.
增设自读课文是1988年秋起使用的部编修订教材的一大特色。自读分课内课外两种,绝大多数自读课文前都有自读提示。统观初中六册教材,共有69篇课内自读课文,其自读提示的写法,不外乎:1.着重背景介绍;2.着重提示写法;3.从内容到形式(写法)顺次指点。其中尤以最后一种写法使用最多,大约有50篇左右。如《渔夫的故事》,其自读提示是这样写的: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许多民间故  相似文献   

9.
上面已经说到文学鉴赏是一种思维活动,那么,它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规律是什么呢?一般地说,文学鉴赏的过程分两个阶段:(1)感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就是通过读、看、听,从作品的形式到内容的具体感受阶段。如文学作品中优美的风景描写、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故事情...  相似文献   

10.
郑维联 《学子》2013,(1):69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精讲多读,让学生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写,这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大捷径。阅读教学课堂上,我始终都是指导学生初读、精读、赏读,通过这三步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揣摩文章表达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初读全文,明白大意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在初读阶段,以学生自读为主,边读边感知语言,在  相似文献   

11.
《少年闰土》第四段,讲闰土向“我”讲述四件事。这四件事表现了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特点。段末最后一小节,点明中心。教好这一段,是领会全文内容的关键。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导读。一、提示导读,知道写什么提示导读,其方法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加上明显的导语,引导学生接读下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的目的,下面是导读的全过程。师(导读):闰土向我讲述了四件事,第一件事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想:《风景谈》是一篇散文。散文要通过写景或记事表现出一定的主题。本文即通过六幅“风景画”,赞美了“自然伟大,人类更伟大”,进而歌颂延安军民所表现的民族精神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这一主题。理解这一主题的难点在于把握六幅画面,如何处理六幅画面是授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启发学生分析画面结构及其特点,从而完成对全文主旨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本课第四节是过渡段 ,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并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教学时 ,可抓住这一段 ,带动全篇教学。一、审题 ,找出过渡段。提问 :《伟大的友谊》主要写什么 ?你从课文中能找出一段话来概括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主要内容吗 ?然后通读全文 ,划出过渡段。二、分段 ,依靠过渡段。让学生根据过渡段所含的两个内容分成前后两个分句。讨论 :前一分句“在生活上 ,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 ,课文哪几节作了这方面的叙述 ?“在共产主义事业上 ,他们互相关怀 ,互相帮助 ,亲密地合作” ,又在哪几小节作了这方面的叙述 ?首尾两小节在文中…  相似文献   

14.
【总体阅读思考】这篇通讯篇幅不长,语言明白如话,学生自读基本上没有文字上的障碍,故阅读时可从弄清以下问题入手。一、本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怎样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二、本文第一部分(引子)的第2段和第五部分最后一段在结构上各有何特点? 三、本文中语言上有何特色? 四、本文有哪些写作方法可资借鉴? 五、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主要人物宋福林的? 六、学习本文对人们有什么启迪? 【阅读入门指津】各题提示如下: 一、本文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开头两个自然段)叙述“小草沟村”的地理位置、环境、由来及其生活状况,为后文的叙写做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第二部分(正文第一节)写宋福林带领“青年  相似文献   

15.
在使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试用修订本 )·语文》第二册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书中有不尽人意之处 ,现提出来 ,与同仁们商榷。一、预习提示、自读提示、阅读提示有何区别《说明》第 2页 :“全册中 ,教读课文 1 6课……前面有预习提示 ,后面有练习。”“自读课文 1 4课……自读课文的提示中……”按本册书目录中标示 ,第五、六单元中的《桃花源记》《口技》《诗五首》《愚公移山》《短文两篇》《诗词五首》前面没有标“*”号 ,应属教读课文。按《说明》中理解 ,这六篇课文前应为“预习提示”,而事实上这六篇文章前都是“…  相似文献   

16.
这首诗描写一九七六年一月首都人民顶着“四人帮”的威压,伫立长安街头,迎送总理灵车的动人情景.抒发了人民无比悲愤的思想感情,热情颂扬了周总理伟大一生的不朽业绩.阅读可分三个阶梯进行:第一阶梯:从分析入手,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1、这首诗的哪几节是描写?表现了什么感情?提示:这首诗的①②③④⑧节是描写.①节描写的是一个(?)立在长安街上、凝然不动、渴望谒见总理遗体的作者的自我形象.②节是环境描写.几种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小语第六册第二十三课《千里跃进大别山》,讲的是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途中强渡汝河的战斗片断 ,课文中有一短语集中体现了先头部队的战士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 ,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短语在文中反复三次 ,贯通全文 ,教学时若抓住这个“点”,就能提领全文 ,突破教学重点。一、巧妙切入 ,选择突破点 ,指出思维方向入课时 ,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预习了课文之后 ,你读懂了什么 ?也可以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以此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畅谈自己读懂的内容 ,自然联系到刘伯承司令员说的一句话 :“要记住 ,现在是‘狭路…  相似文献   

18.
一、激趣导入出示一段游人迷路的视频,创设故事情境:几个人在对讲机、手机都没有信号,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最终靠着森林中天然的指南针走出了森林。【通过故事情节随机向学生介绍指南针的知识,而后引起学生对"天然的指南针指什么"这一个可以概括全文内容的主导性问题的思考,接着顺势导入课文。】二、初读感知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1)自由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  相似文献   

19.
一、课前预习:感知与品悟相结合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预习课文不仅仅是掌握字词,还有更重要的环节: 1.感知:整体感知正文。集中精力阅读正文,把握课文大意,对作品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2.解读:阅读全文。包括单元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它相关材料。3.悟读:带着问题读书。自己发现的问题,课后习题,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问题。带着问题精读、研读、反复读,边读、边悟、边记录。读几遍,一般问题都能自学解决,同时对文本也有  相似文献   

20.
【教学片断】[师发讲义,生自读、朗读。(讲义的内容节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4~13自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