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的首要目标和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因此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可贵地关注了学生的天赋和个性,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但更重要的是要知己知彼,知己是进行教学设计;知彼是了解学生的认知准备和课堂生成。语文有效教学是在知己知彼中以彼来调整己的过程,即是生成调整预设的过程。有些语文老师可能忽视了知彼,尤其是从教经验不多的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2.
蔡欣欣 《教书育人》2009,(11):60-61
1985年张孝纯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从此“大语文教育”便作为一种全新的观念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大语文作文”教学观,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母体,并通过延伸拓展,从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翼作文方面,丰富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使“大语文教育”思想更具有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3.
张燕 《湖北教育》2010,(3):35-36
当前的语文课堂,诸多矛盾的语文教学观赫然对立:“讲”与“练”、“教”与“学”、“情”与“理”、“言”和“意”、“师”与“生”……在诸多矛盾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陷入“是此是彼”的激烈论辩中,亦常常刮起“非此即彼”“今此明彼”的大一统之风。  相似文献   

4.
刘侠 《新读写》2023,(4):4-5
<正>《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对“彼”与“己”把握得更清晰,才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彼”的变化趋势和重点,并给出相应的训练策略。一、关注变化趋势让我们先来看两道题:第一题(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第13题):文中两件事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应发展学生基础宽广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听、说、读、写并重,早已是语文教育者的共识。然而,在语文教师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难以应付涵盖面广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教师随着重视读、写测评的各级考试的指挥棒,避“轻”就“重”的教学“跛足”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怎样才能用好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更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呢?我认为,关键在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一、增强优化教学意识,提高教改自觉性重视听说能力培养,并不意味着要让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拚抢课堂时间,舍此取彼,对此语文教师应有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朱天浩 《教书育人》2009,(8):112-11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告诉我们培育、锻造一个合格人才之难。难者,一是人非无情草木,而是万物灵长;二是此“才”非彼“材”,还要“合格”,即符合社会及时代的期望与需要。语文教育在国人心目中地位甚高,从稚齿童蒙直至大学必修,把它视为肩负启蒙、识读、修身养性的要务。“大语文”的学科范畴已涉及到整个人文社会科目,故学不好“语文”会被人戏谑“没文化”。  相似文献   

7.
以“三老”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高中作文训练体系北京市青语会“三老”教育思想研究课题组学习“三老”教育思想活动的深入开展,促使人们向语文教育领域进行更深更广的探索与研究。为了将学习“三老”教育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发挥“三老”教育理论对...  相似文献   

8.
肖阳 《现代语文》2009,(4):19-19
金代大诗人元好问诗曰:“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论诗》)魏本亚教授的新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以下简称《方法论》),不光厘清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走向,更把语文教育研究的“金针”度与每一位有心的读者。  相似文献   

9.
在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强调了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为例,阐述了校园文化产物“彼小星+”应用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创造性地将校园文化吉祥物品牌“彼小星”融入学生素质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彼小星”文化和“彼小星”寓意有机地融入第一/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业教育及校园环境等活动,初步形成融人文素养、道德素质、工匠精神为一体的特色校园文化,以期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凡《读<古汉语虚词>》(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在评述杨伯峻先生《古汉语虚词》关于“彼其”的解释时,提出了如下看法:“‘彼其、此其、是其、夫其’这类现象,实为古汉语中的同类近义词连用现象(即同属一个词类、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的连用),这种连用现象,成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看法实出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该书上册“其”字条认为“彼其”(或作“彼已”“彼记”)“夫其”都是“复语”,并批评毛、郑以下释“彼其”之“其”为语助者是“误甚”.该书下册“此”字条亦谓“此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教学固然没有定法.但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得法。语文教育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语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有效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有效吗?”“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合适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更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好书推荐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从思考语文教育功能及定位,调查、研究语文课改并提出语文建议,探究阅读与写作教学问题,讨论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扰与出路,评析大学文化衰落现状这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课改“不能淘空语文”;课改与高考“相生相克”;对课改要补台而不是拆台;“文笔并非作文教学第一要义”;“多读比多写更重要”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某种表达需要,常常把定语移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古汉语里定语后置的特殊现象。定语后置有它自身的构成规律,其主要通过“者”字结构来体现。如: ①,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雁荡山》) ③,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娶之,以故多持女逃亡。(《西门豹治邺》)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彼童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上述各例中,打·的是定语。打△的是中心词,定语都置中心词之后。“人马冻死者”即“冻死之人  相似文献   

14.
掌握“五会”学习法 提高语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要学到丰富的知识,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也是语文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它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五会”学习法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不再分“能力训练”和“基础知识”来表述教学内容,而以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基本形式的顺序来表述。新课标中“对于语文教学注意的问题”就多次提及“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已经越来越受到更广泛的认同,然而对于语文实践的理论研究还仍停留于经验操作的层面,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的重大意义还处于认识之中。本文试图从生命存在的语文之思出发,简要分析语文实践中独特的智思体验以及它对于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必须着力探求语文教育本质,语文教育本质是语文教育理论中执一驭万的关键和枢纽,在整个语文教育理论系统中始终居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语文教育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语文教育理论界要研究它的本质。只有正确树立语文教育本质观对语文教育的制约处于首位的观念.并努力实现语文教育的“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三者的有机结合,且切实处理“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之间的谐和关系,才能真正科学地认识、理解并把握语文教育的“真善美融合”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既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之辩,更有“语文败给了英语’,之说,甚至还有“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指责。  相似文献   

18.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语文教育的“点缀”,更不是可无可有的“软任务”。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知识观的嬗变与教育思维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型,教育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从“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的范式革命,表现为理论视野从“发现规律”到“阐释意义”的转向、从“科学实证论”到“人理解论”研究方法的转换,从“惟我独尊”到“和平共处”理论旨趣的转移。后现代知识观及其思维方式对教育研究思维转型具有深远的启迪和借鉴价值,但并不意味着今天的教育研究已全然无需科学审视,更需要去反思“教育是事实吗”、“教育有规律吗”等深层理论问题,井进而努力去寻求在对立的两极问如何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旧注“离离”来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分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彼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彼稷之苗”、“筱稷之穗”、“彼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