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唢呐是我国很多民族以及西亚、东南亚一些地区常用的一种民间乐器.但各民族唢呐的构造和演奏风格各不相同.白族唢呐不但有自己特殊的构造、独特的演奏方法,而且在白族生产生活中还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  相似文献   

2.
企业购并是当今社会中企业资本运作和延续企业及其产品寿命周期的一种常用的特殊方式。在企业购并活动中,既涉及到企业的经济性、经营性和技术性,也必然涉及到企业化。章从企业购并中的化动因、化确认、化对接等方面,论述了企业购并过程中,企业化的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3.
杨琳 《寻根》2012,(3):62-64
“也”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很常用的字,一般作副词,表示两件事情是相同的,此尽人皆知,似乎没什么好说的。但若追溯“也”字的源头,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相似文献   

4.
阿萍 《世界文化》2009,(12):40-41
一个秋日的午后。我们驱车于斯洛伐克东南部的小路上,去探访一个名叫Rejdova的小村庄。蓝天下,小木屋就像童话故事中描述的一样,静静地与世无争,公鸡和狗儿们在花园里围着老人们转悠……一切都仿佛停止在过去的某一刻。这个隐藏在斯洛伐克东南部深山里的村庄,远离尘嚣,仿佛世外桃源。斯洛伐克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自古以来就是常用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5.
评价了两种传统的从中药中提取抗氧化剂的方法(汤法和浸渍法)的效率。一组具有营养滋补功能的中药被选定为示范植物。一个常用的提取方法作为参考方法。抗氧化能力和提取物的总酚含量,分别由铁还原的抗氧化剂能力,类似于抗氧化能力检测的方法,以及Folin-Ciocalteu方法来测量。所取得的结果表明,两种传统提取方法可以有效地从中药中提取抗氧化剂。这些提取方法,可以分别用于植物抗氧化剂的分析和纯化。在家里,人们可以使用这些方法从植物中提取抗氧化剂。在食品工业中,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在含有抗氧化剂的植物中制备粗提物,用作食品添加剂。  相似文献   

6.
何为“石榴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语中常用“拜倒在石榴裙下”指称男性被女性美色所迷倒的情形。那么石榴裙到底是什么样的裙子,它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魅力?石榴裙在文献中的出现是从梁代开始的。齐梁间诗人何思澄《南苑逢美人》:“风卷蒲桃带,日照石榴裙。”梁鲍泉《奉和湘东王春日诗》:“新落连珠泪,新点石榴裙。”  相似文献   

7.
通行证溯源     
丰家骅 《寻根》2005,(6):86-90
通行证是一种用于证明持证者身份并准予通行的证件。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常用的通行证有两种:一种是出入国境的护照,另一种是出人国家机关的出入证,通行证在我国起源很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8.
亡国的遭遇使李煜的身心饱受了极大的痛苦,宣愁也就变成其后期词作中的主要内容。因此梦、流水、落花、残月、故国、家国、眼泪、风雨和楼栏这些代表愁情的意象也就成为了李煜后期词作中的常用意象,这些意象更是以多种排列组合的形式出现。从李煜后期词中对这些愁情意象的大幅使用和反复组合使用以及其后期词中相同意象的不同形态的转变中,都可以体会到李煜的亡国之愁。特别是他对梦这一意象的多次运用,凸显出了梦境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更传达出他的亡国之愁。本文就着重从对李煜后期词常用意象的分析中,来品析李煜深沉浓郁的亡国之愁。  相似文献   

9.
刘国松常用的一方青田石印上,以白文镌刻着“一个东西南北人”的字句。这个印文具体而微地反映了在其艺术创作的漫长历程中,他所面对有关“东方”与“西方”、“大陆”与“台湾”,以及“传统”与“现代”等文化课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李志超 《寻根》2003,(4):95-97
在现代汉语里,物字极常用。辩证唯物主义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哲学,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一切人文和社会科学离不开物质生活问题,物质、物体、物理、唯物……这些词中的物字含义很抽象。很多人不知  相似文献   

11.
张青 《寻根》2008,(2):93-95
招牌是当代商家常用的广告形式,大大小小的招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装点着城市和乡村的大街小巷。它不仅在当代承担着传播商业信息的重任,也曾是古代商家传递广告信息的重要媒介,甚至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商业的“活化石”,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外媒导读     
《世界文化》2014,(2):56-56,F0003
<正>无"e"不易字母"e"无疑是字母表中常见和常用的个了,因此要在本书中做到完全没有个字母"e"可绝非易事。但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却做到了这点。他于1969年写作的法语小说《消失》(La Disparition),整整300页没出现个"e"(当然,作者的名字除外)。这种讳字体小说(lipogrammatic novel)充满了自我写作约束或文字游戏。有趣的是,这本小说在被苏格兰小说家吉尔伯特·阿代尔(Gilbert Adair)翻译成英文版(A Void,中文译为《空白》)后,同样没有字母"e"。(编译自Oddity Central网站)  相似文献   

13.
王泉根 《寻根》2011,(5):116-124
两周人名与梦象、占卜、千支、五行 周、秦时代男子取名大多遵奉“五则”“六避”的原则,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几种常用的取名方法。一日梦象法,即以梦中所见之现象来取名。梦是人在入睡后脑中出现的表象活动。自古以来,人们对梦的本质认识各异,或认为是现实的反映、预见的来源、祛病的灵性感受,或认为是一种觉醒状态,  相似文献   

14.
还在20多岁时,法国女画家贝尔特·摩里索和她的妹妹埃德梅就拥有自己的一套绘画工作间,里边陈列着一套当时一些“放荡不羁的人们”所常用的摆设:舒适漂亮的红色长沙发,随意摆放的一些油画,以及垫有厚褥的大睡椅,以供那些  相似文献   

15.
标志的来历     
庄林 《世界文化》2002,(6):40-40
它们经常出现在电脑键盘、书本,报纸和杂志上。这是些人们熟知的,最普遍和最常用的图文标志。它们比文字更加简洁明了,使人们生活变的更方便。每个标志都有自己的故事。你是否知道它们各自的来历和代表的意义? 和平标志:一个全世界人都认识的标志,象征世界和平,同时表示反对核武器。这个标志将字母D和N(核裁军的打头字母)合在一起,最初是在国际舰队上作为信号的旗帜上使用。一些史学家认为,它是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伯兰特·罗素发明的。根据这一说法,和平标志的首次使用是在1958年英国的一次反对发展核武器的示威活动中。但它被选为和平标志,在全世界得到普及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该标志尤其代表博爱和兄弟情谊。  相似文献   

16.
《滇中文化》2007,(4):54-55
过去各行各业都有行活,而戏曲界的行话多得难以胜数,大都为他人所难理解,现摘取常用的十种“包”,简释以下其各具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正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丹麦电影《地雷区》(2015)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二战"时德军为防御盟军登陆,在丹麦西海岸埋下超过220万枚地雷。1945年5月,德国战败,大批德国士兵成为战俘。丹麦当局让战俘按照做事严谨的德国人留下的地雷分布地图,徒手清理漫长的海岸线。这是一项危险致命的工作。战争中埋设地雷是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威慑和杀伤效果好的常用战术行动,但战争结束后的清理极为困难,排雷人员的人身安全受  相似文献   

18.
国语探源     
李志超 《寻根》2003,(2):87-89
外国人看汉语汉字很奇妙,其实中国人自己也并非都十分了解,除了专家,一般人也没有深入考察的必要。我不是汉语言文字专家,只是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域作了些探索,因而涉及古代语文,稍有所得。科技是全部文化的基础。古人做的科技探索最能反映他们的思维特征和历程,这种特征信息保存在古文献中,而现存的古文献只是文字的集合。历经三千多年,汉字的形音义有很大的变化。好在中国与外国不同,五千年文化史没有中断过,一直连续发展。因此,现在我们能有很充分可靠的史料供作科学化的研究。我们在这里仅对一些最常用的字和词的上古源头…  相似文献   

19.
走近露茜     
彭龄 《世界文化》2006,(12):42-43
露茜——美国女士们常用的普普通通的名字。然而,在国际考古学和人类学历史上,它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名字。尽管《圣经·创世纪》中说: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并降福他们说:‘你们要生育繁殖,充满大地,管理海中的鱼、天空的飞鸟、各种在地上爬行的生物’”。但考古学、人类学家们,依然在世界各地不断寻找、挖掘、探索,不断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发现,来填补人类发展史上的空白,寻找人类产生、进化的脉络。1974年,由美国克利福兰大学教授唐纳德·约翰森博士率领的一支考古队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省的哈达尔地区,发现了距今380万年前的一具保…  相似文献   

20.
杨蕤 《华夏文化》2007,(3):47-49
西夏文化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西夏文化是在与周边文化不断地融合、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具体来说,有三支文化对西夏文化影响较深:中原文化,即一般所讲的农耕文化,吐蕃文化以及回鹘文化。就中原文化而言,西夏学界常用“唐宋文化”一词代替。平心而论,“唐宋文化”的确对西夏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但“唐宋文化”这种提法容易给人造成唐宋一统文化面貌的误解。事实上,我们在承认“唐宋文化”有继承性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二者之间亦有较大的差异。李泽厚《美的历程》谈及唐宋文化不同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