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评论者把宝玉挨打中的贾政看做是封建卫道者,通过解读文本,从宝玉挨打中贾政的三气三打三哭三求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贾政只是一个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父亲,是一个孝子。本文探讨贾政的形象以期引起人们客观全面的重新审视这一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1.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2.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是本文的重点。2.理解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难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第一课时以导读为主,对小说赏读的一般规律进行阐释,指导学生遵循规律,理出全文线索。2.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教师应提出恰当准确…  相似文献   

3.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前半部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围绕着这一事件,曹雪芹在生动刻画出贾府众生相的同时,也借这一事件揭示了贾府面临的三大危机:危机一:贾府荣宠今不如昔  相似文献   

4.
5.
6.
《四书》是大观园里书目提及最多的。贾宝玉认为《四书》是先秦哲人阐释学术思想的著述,而《四书章句集注》牵强附会,曲解经典。两者在曹雪芹的笔下与贾宝玉的心中泾渭分明,态度也大相径庭:对儒家经典《四书》充满崇敬,而对用来钻营举业的《四书章句集注》等后人注本则非常鄙弃。曹雪芹的《四书》观受到时风与家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犹如雄奇的大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犹如万里长河,烟波浩渺,天光云影共徘徊。阅读《红楼梦》,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红楼梦》作品的教学,应抓住伟大作品的丰富性特征,挖掘文本有利于教学的诸多功能。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较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文本、思想文本的意义,《宝玉挨打》教学不妨引导学生再作点文化文本、叙事文本意义的研究。为此,我们将《宝玉挨打》的教学作了以下设计:一、教学目标:1.领会《宝玉挨打》一课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2.领会《宝玉挨打…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小说人物之口发表他的诗论观。他主张作诗要词句新奇.可以突破格律的限制,要注意体裁。学诗要由唐入手,再进入魏晋;由近体诗入手,再进入古体诗。他在“意”与“辞”的关系上重“意”轻“辞”,主张诗的立意要新,提出了“意趣”这一诗歌审美概念。  相似文献   

9.
"新闻"一词,在《红楼梦》中出现达十多次。在曹雪芹的字典里,"新闻"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又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曹雪芹笔下的新闻,多为有趣味的市井新闻和奇闻逸事,它们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在曹雪芹的观念里,一反常态的、新颖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物,就是新闻。对待制造假新闻的人,曹雪芹坚决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10.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一大高潮。突出表现了贾政与贾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金钏自杀”等偶然事件激化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宝玉挨打就成为必然了。贾宝玉是荣国府的核心人物,他遭鞭笞自然牵动了全家上下的心。王夫人、贾母等人闻讯先后赶  相似文献   

11.
肖维青 《海外英语》2006,(10):46-47
从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纪连海评说和珅,到易中天品三国,央视《百家讲坛》掀起的这股“俗说人文”的热潮,几乎都是故事惹的“火”。我们这个小小的“古典赏析”园地里,也是在做“平民学术”,在学院派的深思和大众文化之间,填补一块中间地带。我们希望在红楼梦敌事的品读中,悉心体会汉英对照的乐趣,同时又把译文当做反观原著的一个独特视角,沉潜在两个文化世界中,欣赏翻译的轩轾臧否。《红楼梦》小说不徐不急的步调,到第三十二回,随着金钏含耻自尽,倏忽加紧了沉重的鼓点。到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就已经酿成了家庭“闹”剧。先是忠顺王府来人索要戏子,宝玉抵赖不成,被当堂揭穿,贾政颜面扫地;一波未平,贾环又乘机告密,把宝玉强奸母婢不遂的丑闻捅给贾政,此时的宝玉数罪并罚,难逃一劫;此时的父亲恨铁不成钢,一气之下,准备请儿子吃“竹笋炒肉”。序幕拉开,各方人士纷纷登场,故事是经典的故事,言行是经典的言行,翻译想必也是经典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也许记得“宝玉挨打“的精彩篇章。“宝玉挨打”本是贾政和贾宝玉父子矛盾激化的结果,然而,随着贾母的介入,矛盾却转化为贾母、贾政母子之间的矛盾。事情的结局颇具讽刺意味,宝玉虽受了一点皮肉之苦,但属胜利者。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铺陈了宝玉被打的全部原委与经过。曹雪芹刻准、确地抓住了每个出场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浓淡适中,繁简皆宜,线条分明,尽现各自面目,真是“看似平易最奇崛”,实乃非大手笔所不能为。  相似文献   

14.
以“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为切入点,可以窥探贾府中上至家长下至丫环诸多有关人物的复杂心理状况及其成因,从而认识《红楼梦》反映人性的丰富复杂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如:在封建理性的支配下,贾政因焦虑而脆弱的心理,演变成人性的扭曲;而贾母的慈爱恰好成为宝玉“叛逆”思想行为的保护伞;赵姨娘“向上意志”不能实现时的自卑情结,转移成人格阴影,导致弱的“恐怖主义”;袭人“委屈”心理中的潜意识层面;宝玉对宝钗的“少女青春美崇拜”;林黛玉的“缺失性体验”和自我认同,是其多愁善感个性的根本成因。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事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把它视作解读这部著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且在这个问题上见仁见智,说法不一。其中,在周先慎的《我的古代小说研究》中让笔者再次睹见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蒲松龄创作的俚曲中,《墙头记》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以乡间百姓普遍存在的养老问题为基本内容,批判了不孝之子的劣行,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体现了蒲松龄典型的儒家"孝道观"。  相似文献   

17.
《论语》以“孝”为人的道德情感的出发点,使之层次化、系统化、普遍化。孝不但要养亲,还要敬亲安亲,愉色而养,真正成为人的道德情感需要;其次,还把“孝”、“悌”相连,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家庭内部之爱普遍化;最后,还赋予孝以政治内涵,由“孝”而“忠”。深入理解领悟《论语》中的孝道观,对于我们今天更好重倡新时期的孝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情”在《红楼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指示了《红楼梦》的文本意向。曹雪芹的“情”既有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复归,更有个性解放思潮的激荡,是包含着更多异质于传统文化心理情感的价值取问,投射了曹雪芹创作主体的自觉和自省。因“情”而生爱,曹雪芹建构了“情”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宝玉的“情不情”或“意淫”,或黛玉的“情情”。意淫(鲁迅所谓“多所受者”)正是曹雪芹建立起来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精神体系和价值信仰,也是曹雪芹哲学思想的表态形式,是他对抗封建专制文化体系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是我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他的《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作者不仅运用现实主义原则创作了《红楼梦》,而且在文艺理论方面,也提出了卓越的见解,达到了当时文艺理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本文试图通过《红楼梦》中有关文学创作方面的叙述和人物对话,联系曹雪芹的创作实践,初步探讨一下他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宝玉生活在爱的包围圈中前些年有一种意见认为:爱憎有阶级性,贾政、王夫人等不爱宝玉。这种观点不符合《红楼梦》的实际。在《红楼梦》中,宝玉实在是个宠儿。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生活在爱的包围圈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