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叔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坛涌现出的众多女性作家之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凌叔华创作的高峰期与成熟期,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以描写女性形象与儿童形象见长。她的小说既受到西方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又完美地融入了自身的才情、生活经验与审美取向,使作品既得西方小说技法之妙,又具有浓郁的本土化风格。其代表作《酒后》鲜明地体现了她的这一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女性自我意识初醒的客观书写,对封建家庭中"旧"思想的冷静批判,以及对下层劳动女性悲苦的深切同情,凌叔华在其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中,以其固有的独特气质,书写了属于她的"世态的一角"。和冯沅君的大胆激烈、黄庐隐的深沉缠绵不同,凌叔华用她的冷静、睿智来回应"五四"的时代强音,显示出她以女性视角为文的温和的战斗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女性自我意识初醒的客观书写,对封建家庭中"旧"思想的冷静批判,以及对下层劳动女性悲苦的深切同情,凌叔华在其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中,以其固有的独特气质,书写了属于她的"世态的一角"。和冯沅君的大胆激烈、黄庐隐的深沉缠绵不同,凌叔华用她的冷静、睿智来回应"五四"的时代强音,显示出她以女性视角为文的温和的战斗性。  相似文献   

4.
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均为20世纪重要的女作家。作为女性生活的直接体验者,她们因为对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小说创作风格的钟爱,从创作伊始风格的相似就存在,所以徐志摩称凌叔华为"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实际上两位女作家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差异也必然存在。本文拟从短篇小说《再见》和《莳萝泡菜》的比较中找出两位女作家短篇小说创作貌似下面潜存的神不似。  相似文献   

5.
陈西滢与凌叔华陈西滢曾留学英国,获博士学位,26岁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作为散文家,他主编过《现代评论》,和鲁迅打过笔仗。主要作品有《西滢闲话》《西滢后话》。凌叔华出身北京书香官宦人家,自小爱好绘画,曾在《现代评论》和《晨报》副刊上发表她的成名作《酒后》等作品。后出版作品集《花之寺》《女人》《小孩》等。她的小说受到鲁迅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对于女性作家而言,作者型叙述声音有碍于女性以女性身份发出自己的声音,却有助于女性形成文本的叙述权威。凌叔华对既有的文本常规和主流意识形态,采取了既合作又反抗的姿态,在其代表作《花之寺》中巧妙建立属于女性的文本叙述权威。小说传达了女性人物内心的希望与失望,描写女性内心获取了读者对女性的同情,而深入男性内心则体现了对男权制度的批判。《花之寺》中的文本具有在表面上遵从传统而实质上僭越于传统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7.
凌叔华的小说,以温婉的笔调,水墨画的韵致和诗意的叙事特征称道于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群。本文认为,这种温和的创作风格有别于鲜明故事性,强烈戏剧性的小说叙事,呈现着内倾化趋势,情节淡化,少有大开大合,更多地是着力于人物潜在的心灵世界表现。文章具体地分析了凌叔华的《花之寺》、《女人》两本小说集,指出凌叔华通过场景描绘和人物描摹体现着她的以文写画的创作特色,其中涌动着朦胧淡远的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富有绘画美,透示出其人其文韵雅的气质。文章紧扣作家作品及其中活动的多样化人物形象,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整体把握与概括评价。  相似文献   

8.
凌叔华戏剧《她们的他》是小说《女人》改写后的作品,两者在故事情节和戏剧特征上相似,但在人物身份、结构布局、语言等方面皆存在差异,作品主旨也随之更改。改写后的《她们的他》在艺术上的布局更加精巧细致,更富有戏剧化的色彩,但同时也失去了《女人》原有的丰富意蕴,未能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婚姻与爱情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女作家中,凌叔华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她小说的数量不是太多,风格却极为独特。曾受到鲁迅、徐志摩、沈从文等人的称许。但由于政治等原因,这位作家渐渐被人遗忘,作品也很少有人问津,为了拂去散落在她身上的历史尘埃,借鉴她的艺术长处,在此想以《花之寺》为主,对凌叔华小说的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作一些不很成熟的探讨。一凌叔华小说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思想和人物上,鲁迅说她的小说,“恰好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是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  相似文献   

10.
《天下月刊》是民国时期最具文化与学术水准的国人自办英文杂志,刊载了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的沈从文小说《边城》、李广田诗歌《旅途》及凌叔华小说《疯了的诗人》等作品的英语译文。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些英语译文对其汉语原文的文化传达程度,力图揭示出邵洵美与项美丽、陈世骧与哈罗德·艾克顿、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等中外译者组合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差异化翻译策略和所表现出的多样化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1.
凌叔华的小说《酒后》和丁西林的戏剧《酒后》作为原作与改编后的作品,在文学史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轰动。本文从文本的角度对两篇作品的相异处进行了细致把握,在比较中使两篇作品的不同意旨得到了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12.
凌叔华的小说《酒后》和丁西林的戏剧《酒后》作为原作与改编后的作品,在文学史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轰动。本文从文本的角度对两篇作品的相异处进行了细致把握,在比较中使两篇作品的不同意旨得到了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13.
《套中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传统观点认为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作品。这里有别于这一观点,认为《套中人》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结合。在这篇小说中,契诃夫大量运用了象征、暗示、隐喻、对比等手法来暗示小说的主题及事件的发展,并赋予鲜明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中还对契诃夫的象征与象征主义流派的象征加以区别,认为契诃夫的象征是一种健康的象征,一种健康的美,这种美唤起人们心中光明向上的情感,饱含着真和善的品质和力量。  相似文献   

14.
《五色石》是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对全书的内容、每篇作品的形式和结构等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在叙事艺术方面有较高的成就。"说书体"的叙事方式、"补天"的叙事策略、"转折性"的叙事技巧,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特点,这些都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凌叔华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女性作家,她在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尤其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交往过程中,体现了其自身拥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的书写,是其中西跨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古韵》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清末民初旧式大家族的生活图景,在跨文化的写作语境中想象和虚构了中国形象,为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独特气韵。同时,对于如何在西方话语系统主导下求得东方话语的表述权,凌叔华的《古韵》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苇月的话】《战马》是一部让人过目难忘的小说。美国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说:"我一读到这本书,就想让梦工厂把它拍成电影,故事传达的灵魂感受在每个国家都会引起人们的共鸣。"这部小说的作者迈克尔·莫波格1943年出生于英国的赫特福德郡,到目前为止,已创作了百余部深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据说,《战马》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7.
据说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写小说时,总是把稿件反复修改,致使把稿件的句子修改得纵横交错,这可以看出他对作品创作的殚精竭虑。《凡卡》一文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表象上写得很凌乱:一忽儿写凡卡用写信的形式向爷爷倾诉他凄凉的当鞋匠学徒的生活,一忽儿写他对爷爷形象的回忆,一忽儿写窗户  相似文献   

18.
"回首往事,既喜且忧"是《古韵》的情感基调,在对往事的回想中凌叔华抒发了对童真世界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并对大家庭中女性的不幸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品中诗化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凌叔华回首往事的感伤和甜蜜。《古韵》是回忆诗学这一文学理念的文本实践,和作家一起品味沉浸于回忆中的莫大满足和微微苦涩是它带给读者最美妙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正>通常认为,《变色龙》讽刺的对象是奥楚蔑洛夫,他作为沙皇专制的走狗欺下媚上,抓住审判小狗的机会对席加洛夫将军极尽谄媚。但整体考察契诃夫的作品乃至聚焦其早期小说,我们发现无论从其小说的情绪化特征、取材对象、篇内的人物群像还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动作细节来看,很难说契诃夫在直接批判沙皇专制,而且对奥楚蔑洛夫的讽刺本身并不是目的。笔者认为,和其他作品一样,契诃夫始终关注普通人的尊严,《变色龙》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凌叔华是一位不应被遗忘,也不应过分推崇的女性作家。她的创作特色,鲁迅曾作过精辟的评述:“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放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风的吹拂”,她描写了“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先后出版小说集《花之寺》(1928)、《女人》(1930)、《小哥儿俩》(1935)。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她的名字在我们的文学史论著中消失了,对其研究,更是空白。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本文拟就凌叔华二、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作一个粗略的扫描,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