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捕捉新闻灵感十法》,我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叫“新闻灵感”? 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灵感”是记者或通讯员在采访活动中为人物或事件所感染,产生强烈的写作激情和欲望,并且迅速明确主题和写作思路的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  相似文献   

2.
《大观周刊》2012,(23):28-29
“灵感说”,一直是中西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试图对西方文论家论文艺创作灵感问题的主要观点略加概述,就“灵感说”在西方古代做大体的梳理,较清晰地显现出西方古典文论中“灵感说”的概貌。  相似文献   

3.
曹印林 《大观周刊》2012,(18):228-229
写过文章的人都有种体会:有时搜肠刮肚挤不出一点“牙膏”;但有时却不用多想,而思泉涌、妙语连珠。学生习作,当然也是如此。这涉及到写作的“灵感”。而“灵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飘然而来,稍纵即逝,绝不是神妙莫测的东西。夏衍前辈曾说过:“所谓灵感只不过是作家从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材料,从量到质的那一瞬间迸发出来的火花而已。”鉴于此,在指导学生的习作教学中,我们不应当让学生坐等灵感的到来,而应该主动地激发学生,刺激其兴奋点,使他们的文思泉涌,从而妙笔生辉,写出巧、新、活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4.
一些记者、通讯员煞费苦心追求新闻写作灵感,然而却极少有新闻写作灵感的光顾。他们为此而苦恼,埋怨自已脑子笨。其实,他们并非脑子笨,而是脑子空,头脑里没有装上多少能激发新闻写作灵感的信息材料,做的是“无米之炊”、“无孕生育”,这样,那怕“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黑格尔语) 储存信息材料与获得新闻写作灵感是密切相关的,前者是基础,是灵感思维过程的起点,后者是建立在信息材料基础之上的大厦,是思维活动中的思想闪光。储存信息材料作为记者、通讯员灵感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5.
写作灵感是作者在解决写作难题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受某个信息的触发,突然获到解题顿悟的特殊思维现象。因此,一定的信息是触发写作灵感的必备条件。无论诗人、作家或记者,要想使写作精益求精,获得好的成果,就不能不重视对多种信息的收集、储存和运用艺术的研究,这样才会更有效地获得触发写作灵感的机遇。一般说来,写作灵感的触发信息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作者在写作实践活动中所接触到的外界事物;第二类是作者在内心活动中所能调动、提取的积淀意识。第一类触发信息可分为“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感觉到的”这四个方面接触外界事物所产生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1984年5月初,北京晚报的记者访问诗人艾青时问及写作情况,艾青说:“写诗要有灵感,没灵感就不写了.”这里说的灵感,就是兴。“无兴不强作。”写诗是这样,写杂文、短文、评语、按语也是这样。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五百篇故事,但在故事后面写了“异史氏曰”的也不过一百七十多篇。他并没有按固定的模式,在每一篇故事之后都加一个“编者按”,而是有兴则写,无兴作罢,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兴而强写,就不免乏味,或失之于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7.
办报离不开点子,那么点子是什么呢?我认为点子就是一种“巧思”、“办法”、“灵感”。具体来说,编排中有编排的巧思,如同一类型的不同新闻,单独、分开报道与组合在一起报道,效果是不一样的;同一标题,不同作法,反映也会不一。写作有写作中的巧思,如一篇报道主题、角度的确定,往往以“精思竭虑,偶有一得”的灵感形式出现;采访时,从哪一线路入手去采访也大有千秋之别,等等。  相似文献   

8.
写作灵感,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心理跳跃”或顿悟,它是通讯员“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结果,是通讯员写作构思过程中进发出来的思维火花。正是靠这些“火花”并最终形成燎原之势,才能成就我们的整篇稿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十数年从事新闻工作深切体验到:记者在生活和采访中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保持新闻“警觉”,才能使自己在新闻写作中的采访灵感纷至沓来,不断写出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好稿子来.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闻写作“怎样写才能被采用”?“写什么才算好稿”?这是许多基层业余通讯员提出来而且难于找到确切答案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人回答说:“题好一半文”,亦有人指出说,“事好一半文”,而我说:“字好一半文!” 说起写作,我已有12年历程了,尽管“字好一半文”算不上我的经验之谈,但说是“多年写作得来的一点感受”确不为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大概是说文章如何作出、缘何作出、据何作出,都只有作者自己才明瞭。否则为什么有些新闻报道,读者就是看不懂呢?或许连作者自己都不清楚。古人说妙文出自神灵,灵机一动,下笔如泉涌;西人说“上帝给我灵感”;今又见有报道说,某高人写下一段狂言是源之  相似文献   

12.
覃一 《新闻采编》2000,(6):15-15
新闻写作,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思维成果文字化、文章化,写作中的“知”与“行”既是一个思维创作的过程,又是一个矛盾的转化、解决过程。“知”是写作的基础,“行”是写作的最终目的,写作中遇到的知之不多和知却不善表达就是“知”与“行”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因此,要解决表达不准确而造成失误的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写作中“知”与“行”,这样,才能使认识成果清晰地、条理地用文笔的形式表现出来。 “知”是写作的基础。这里所谓的“知”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物的认识,二是对写作素材的积累。范长江说过一句激昂的话:“广博的知识,丰  相似文献   

13.
新闻写作基本要求之一的“活”,说的就是生动活泼。这似乎是文章写作中一个老掉牙的话题。为什么我们要在新闻写作中特别强调地说一说呢?  相似文献   

14.
也许你会以为这题目犹如说“吃饭要吃”,废话连篇!其实不然。正如说“杂谈要杂”强调杂谈写作要注意“杂”的特色一样,“杂谈要谈”则从“谈”的方面来考察“杂谈”写作的另一重要特色。 在“一般写作”里,把通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分解为四类:叙事,描写,抒情,议论。那么,“杂谈”写作的特色是要充分地向读者昭示“议论”的功夫!这正是“杂谈要谈”的主旨所在。也就是说,在每一篇杂谈文章里,凡属于叙事、描写、抒情的文字要从简或省略。一般说,杂谈往往要求“就事论理”,或“以事为依托”;有“事”要说,就难免要“叙事”。然而一般是不在“杂谈”当中去显现作者的抒情和描写的才能的。至于“议论”,则是显现“杂谈”文章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的成份,需要在这方面去  相似文献   

15.
在通讯员队伍中,多数人写写消息或通讯还是驾轻就熟、一蹴而成的。而一提笔写散文就感到文思滞塞。这除了平时散文练笔少外,不善于捕捉散文创作的灵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通俗地说,“灵感”就是外界的某种情境骤然唤起人內心的某些思绪,使沉睡的文思顿时活跃起来。日本作家小泉八云则更形象地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睡着的情绪唤醒起来了”。撞击和触发灵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听到潮涨潮落的声音,使鲁彦蓦然体味到了人生“伟大的乐章”,而诞生了琴韵悠扬的  相似文献   

16.
很多通讯员反映他们在写作上有“五难”: 一是难在工作忙,无时间写稿。处方——要善于珍惜和利用时间。在八小时工作外,还可在八小时业余生活及八小时的睡眠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来,还有节假日也可用来搞写作。有志于写作的通讯员终能挤出时间来。鲁迅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歌德说过:“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  相似文献   

17.
不少通讯员反映他们在新闻写作上常碰到一些困难,归结起来有“五难”。针对“五难”,笔者试开出排难的“处方”: 一是难在工作忙,无时间写稿。 处方——要善于珍惜和利用时间。凡在业余写作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通讯员,无不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可在八小时业余生活及八小时的睡眠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来。还有节假日也可用来写作。有志于写作的通讯员终能挤出时间来。鲁迅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歌德说  相似文献   

18.
相传,唐代著名诗人郑綮作宰相后,有人问:“相国近为新诗否?”綮答道:“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此何以得之!,这话乍听起来觉得有些开玩笑的意味,但诙谐中却寓有至理——宰相的办公室里是产生不了诗思的。诗文写作须有足以引发写作激情和灵感的实际生活,缺乏真情实感,文思就会枯竭,写作创造就无从谈起。记者的文思也是这样。作为记者,高高在上,脱离实际,不知道现实世界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缺乏对所报道事物的实际感受,头脑就会变得锈  相似文献   

19.
张一冰 《声屏世界》2007,(10):28-28
灵感是思维的顿悟。从内容更新、立意奇巧、形式改革、谋篇布局等方面来看,灵感思维在新闻写作中大有用场。  相似文献   

20.
文学书简     
二十二……不要迷信天才。写东西前,不必先自问:“我有没有创作的才能?”既然你有相当的生活积累,有驾驭文字的能力,有写作的冲动,那就开笔写吧。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我说,每个正常的人脑子里都有文学细胞,只要条件许可,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都可能写出文学作品。文学大师们可能有天才。但他们总不承认。鲁迅就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列·托尔斯泰也说:“天才,就是一分灵感加九分勤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