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稿件从写作到刊发,必须经过编辑加工和审订等若干环节。稿件中有些瑕疵和问题需要这些环节打磨和订正。在编辑加工新闻稿件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找出错误,修改正确,此为改正或正改。二是未发现错误,有所遗漏,此为漏改。三是发现了错误但修改得不正确,或是删改时将正确的内容改错了,此为误改。第三种情况是编辑工作中的硬伤,应引起编辑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李建飞 《新闻记者》2006,(12):17-18
词语纠错是报纸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在已见报的文字错误中.有些错误的产生并不在来稿,而是由于编辑修改不当造成的。为来稿纠错是编辑的职责,但如果编辑不能把好稿件质量关,反而误纠,这是很难让人原谅的事。  相似文献   

3.
修改稿件,是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修改的范围,从稿件的文字、语法、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稿件的结构和形式,到稿件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都要一一认真地加以考虑和修改,做到字句斟酌,一丝不苟。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差错。修改稿件的过程,是编辑把关  相似文献   

4.
除一些无须修改的稿件外,其他所有稿件在决定选用后,编辑都面临着一个如何与作者谈意见,如何对文稿进行修改的问题。在对待原稿修改的问题上,现在的年轻编辑中,主要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  相似文献   

5.
<正>广播编辑的主要业务就是选择稿件、修改稿件、编辑节目、写作新闻提要、编写串联词、录制节目等,那么怎样才能把广播稿件编写好呢?一、在编稿之前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1.明确广播宣传的方向和各类节目的宗旨。2.明确当前的报道思想。3.做好组稿、约稿工作。4.要选择好稿件。5.明确稿件修改要素。修改稿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校正稿件中的各种差错,认真做好把关工作,要把好政治关、事实关、辞章关,防止错误的东西和任何不良的倾向出现在广播中,以确保电台的宣传方向和宣传质量;二是要采用摘编、压缩、增补、改写和统合等改编稿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写新闻报道是我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以后的一种业余爱好和执着追求,所以几年来,我年均被新闻单位用稿100篇以上。我的体会之一是,把自留底稿同见报稿件进行比较,知道编辑修改在何处,研究为何修改,使我从中觅得了不少如何修改稿件、写好稿件的“妙方”。 一是进行标题比较。如何使新闻标题做得新颖、鲜明、准确、生动,引人注目,这是能否吸引编辑采用稿件的首要一环,也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编辑尤其重视稿件标题的制作和修改。如我采写的一篇消息,原稿正、副题是《去年是起步,今年要大见成效,盐城矿务局把质量品种效益  相似文献   

7.
马厚寅 《军事记者》2002,(10):66-67
一些稿件见了报的学员可能注意到,拿自己的原稿和见报稿对照,往往有所不同,甚至是很大的不同。想必细心的学员会把这些不同一一找出.从中领悟编辑所以如此改动的良苦用心。实际上,编辑对一篇稿件的具体编辑修改过程,就是对学员的具体辅导过程。学员通过把原稿和见报稿进行对照比较,是领会编辑意图,进行函授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见报的学员毕竟是少数,如果有选择地把对少数学员稿件的修改予以公开,那么其他学员也有可能从中受益。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近期编发的几篇稿件中的一些改动在这里讲一讲,和大家一起商讨、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 其一,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有的通讯员把写好的稿件一寄出去,底稿也就不知去向,这种写稿作风是不严谨的。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编辑可能对稿件修改了语句字词或者标点符号,编辑也可能把稿件的标题  相似文献   

9.
编辑加工和校对是稿件出版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环节,虽然其广义上来讲,两者的工作内容都是对稿件进行修改,但其主要目的和侧重点并不相同.编辑加工着重于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与思想,而校对则注重于细节上的检查和纠正,如字符有无错误、版面是否正确等等.这两个环节各有其特点与侧重点,互为补充,在出版活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现实工作中,有一些编辑不重视两者之间的差异,用相同的思维方式去做这两种工作,其实是欠妥的.本文将简要地谈一谈编辑加工和校对中各自的思维方式,以及两者之间如何转换,以便更好地指导稿件修改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0.
采写新闻报道是我的业余爱好。近几年写稿有所进步,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向编辑学习。每次有稿件见报,我都拿出底稿比较,研究编辑在何处作了修改?为什么如此修改7从中领受教益。首先是看标题的制作与修改。如何使新闻标题做得新颖、鲜明、准确、生动.这是能否吸引编辑采用稿件的首要一环,也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编辑尤其重视稿件标题的制作和修改,如我采写的一篇消息,原稿正、副题是《去年是起步今年要大见成效新光集团把质量品种效益作为工作主旋律》。《中国煤炭报》在一版发表时,将副题改为“是抓一年还是…  相似文献   

11.
刚建曾撰文《记者的尴尬》(载1993年3月21日新闻出版报),用轻松、调侃的笔调,勾勒了记者群的“世象百态”。当跨上“二轮车”穿行于工厂、农村、学校时,当拿起笔来顺着格子爬行时,我倒没有“新闻没了轰动效应”、“当不成名记者”,抑或“常吃闭门羹”、“一不小心当被告”的尴尬,而有的是与稿俱来的惆怅与心虚,生怕稿子遇上以自己的好恶随意改写稿件的编辑。 当编辑不易,当个好编辑更难。别说新闻的选择、稿件的配置、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单就稿件的修改,就大有学问。 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大凡三种方式:一是编辑不只面对稿子,而是直接深入到稿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中调查研究,并和作者一起修改原稿;二是编辑对原稿提出修改建议,由作者斟酌后自己动手修改;三是编辑直接动手修改。相比较而言,第三种修改方式来得迅速,符合报纸报道及时的要求,因而经常使用。但如不注意,容易发生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2.
倪缉熙在来稿《稿件失实与编辑责任》一文中说,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就会不以为然:“稿件都是记者或通讯员写的,编辑只是修改润色而已,会有什么责任呢?”其实正是编辑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使某些本来不失实的稿件失实了。出现上述情况,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编辑烂开“补药”画蛇添足;二是编辑错给“泻药”致稿伤残。举例说明: 例一,1980年7月,笔者写了一篇《农垦二团  相似文献   

13.
杜建伟 《新闻传播》2014,(2):148+150
<正>编辑加工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依据出版法律法规、编辑规范及相关专业知识对稿件进行规范,如修改错字、错词、错句、政治性敏感性问题等。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合格编辑的必经之路,如何避免错误的再发生,如何防止同一个错误在不同编辑身上重复出现,这些问题在传统出版中只能靠记忆、言传身教去避免。数字化编辑时代,经验的积累与共享变得容易,知识库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它可以把编辑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常出的差错  相似文献   

14.
这篇“别议”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本刊认为:作者将稿件投诸报刊的同时,实事上已将该稿件的修改权也授予了编者,除非他特别注明不许作任何修改。至于编者在不违背原稿旨意的情况下,如何修改得更好,则是另一问题。 ──编者 先说一宗官司: 一位作者向某报社投稿,经编辑修改后,来稿刊出。作者认为经修改后的稿件已改变了他的题旨,且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于是,他向法院起诉编辑侵权,要求编辑承担“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最后,法院判原告胜诉。 因为我也是编辑,十多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体认其中苦哀。…  相似文献   

15.
贾翠娟  武文 《编辑学报》2013,25(1):39-40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稿件录用前增加一次编辑加工是解决稿件遗留问题的最佳时机;同时总结出电子版稿件编辑加工中使用批注、采用“修订状态”、举例说明及直接修改等几种技巧.这种时机把握和修改技巧对于提高稿件质量和编辑工作效率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6.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向报刊投稿。将发表的稿件和原文相对照,发现文字更灵秀了、结构更合理了、语句更顺畅了。可以说,稿件的发表,凝聚着编辑的心血,我也很感谢他们。但个别编辑在修改稿件的同时,把笔者的姓名也“修改”了,就连到邮局领取稿费时也要大费周折。姓名是一个人的标志,大部分的姓名注定是要相伴一生的,容不得丝毫差错。作为一个撰稿人,写的文章有时编辑中意,直接拿来就用,一字不改,编辑省心,也是作者最大的欣慰;有时编辑感到要经过修改才可以刊登,这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有时编辑会感到离发表有一定的距离,没法修改,干脆揉成…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误区     
作为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在新闻采写中可能有漏报新闻或出现报道失实等失误,作为以稿件为主要工作对象的编辑来讲,也同样免不了有自己的误区。编辑工作是使新闻稿件传播出去的必经一关。编辑对稿件润词句,饰文采,精心修改,使之圆满、和谐,达到刊出水平,同时还要进行标题制作、版面编排处理,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全是在编辑部进行的,不像记者那样贴近实际生活,这其中的一个“误区”就是改稿、编稿时容易犯主观想当然的错误,以致造成新闻失实。一家市报发表了这样一则消息:“市机电局向老企业技术改造要经济效益,在开发新产品、新材料、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上获大面积丰收”。而事实是机电局只是在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等方面做了些基础性工作,谈不上取得大面积丰收,而编辑在改稿时加  相似文献   

18.
编辑初加工是稿件经专家审阅后、给作者退改前,编辑先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它不同于我们常说的编辑加工;后者是对作者修改过的、并已定稿的稿件进行编辑加工。 对于送审的稿件,专家一般是在学术或技术内容方面提出意见,很少涉及文字、规范等。如果编辑只将整理好的审稿意见向作者提出,作者修回的稿件可能不符合要求,编辑加工还有花很大力气。不仅造成稿面凌乱,而且有时还需作者再次修改补充,而延误出版时间,影响质量。如  相似文献   

19.
编辑,按照相关要求对稿件进行策划、修改、加工。有人说,编辑就是一项"挑刺"的工作,这样的说法虽然不太客气,但也有其道理。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十年有余,笔者认为,编辑是稿件的"美容师",是版面的"看门人",编辑在加工稿件、编排版面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双"火眼"。在报社工作久了,发现编报纸的比起做电视、做广播、做网络的要"吃亏"得多,人家可以随时更新修改稿件,而报纸白纸黑字,一旦出版就再无收回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翟万银 《编辑学报》2019,31(4):464-467
通过论文修改培养青年作者以提升其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是各刊的重要工作,但编辑需为此花费大量时间。为改变这种状况,本文报道了一种培养青年作者的方法,即拟定具有针对性、建设性、辅助性的稿件修改意见,联合通信作者共同指导青年作者对稿件的修改。编辑只需对照稿件删减预先准备的通用修改意见,得到针对性修改指导意见,便可使青年作者从编辑的细致指导和通信作者的重点指导中获益。编辑轻松、高效地完成了稿件修改,青年作者也获得了论文写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