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特色使得多种法律思想在激烈交锋中相互发展,而作为争论焦点的"人性论",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一时期法律思想的切入点.本文阐述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对于人性论的不同观点,并进而分析了人性论对先秦及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军事伦理与军事法制发展关系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先秦时期中国军事法制从秘密走向公开、从零散走向集中、从不成走向成的发展过程中,古代中国早期的军事伦理思想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法制实践活动所体现的总体精神或指导思想来看,先秦军事法制反映着军事伦理领域从神伦到人伦的思想变迁轨迹;从法律本所体现的法制规范内容来看,先秦军事法制也受到了日趋精致的军事伦理思想的影响而不断充实。  相似文献   

3.
军事占领规则是战争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具有习惯法性质的军事占领规则.以《司马法》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文献,是记录这些规则的主要载体.这些规则的基本精神是保存战败国的政权,禁止劫掠战败国的人民.这些规则在春秋中期以前得到较好的遵守;迨至春秋晚期,则遭到破坏.先秦时期,占领者与被占领者并非独立、平等、资格相同的政治实体,根源于宗法血缘关系的“差序之爱”,是军事占领规则赖以产生的价值依据,占领者对被占领者行使的权利,本质上是家长式的权利.同时,从现实的作战需求来看,春秋中期以前,占领者对被占领者采取宽容的处置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战后治理的成本,而在战国时期,攻城略地则比“服而舍人”更能取得直接的效益,因此,占领规则并不仅仅反映人类价值理性的发展方向,它也体现了人类在从战争走向和平的路径选择中的功利计算.  相似文献   

4.
本认为,先秦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频繁的战争实践活动和各种思潮的勃兴,为军事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先秦军事思想萌于夏商时期,初步成型于西周时期,渐趋成熟和繁荣于春秋战国,并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先秦军事思想大致可分为4个流派,3种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认识起源于先秦时期。评析了萌生先秦国家安全思想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条件,回顾了先秦不同时期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实践,尝试概括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先秦国家安全思想的重要观念和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6.
我国先秦时期的人本思想突出体现在周代"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和以儒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对民本思想的进一步阐述以及对人性的探讨上。司马迁以史家的方式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人本思想,开创了以人为中心来审视历史变迁的纪传体史学。在《史记》中,司马迁从人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出发,寻求普遍的人性,看到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之间的一致性,看到了各类人物在社会中的不同表现、人格和作用,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7.
荀况是先秦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我国儒法合流的先行者。在法律思想上,他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需要出发,对儒家传统的礼作了系统的改造,对法家坚持的法做了重要的修正,使二者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又区别于法家的法律思想,对后世封建法律思想的发展起过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法律思想史  相似文献   

8.
"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于先秦时期,它是周代政治体制在哲学上的反映。周代既不是原始氏族社会,也不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而是"宗法封建社会"。它表现在:周代通过逐层分封,形成了一个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大宗和他们所统率的小宗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等级君主。大宗以族权加强统治小宗,同时小宗对大宗的权力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周代已脱离了原始的氏族社会,但又不是恩格斯所说的"国家",而是处于"早期国家"时期。这反映在政体上就是周代是一个由民主政体向专制政体过渡的"有限王权"时代。  相似文献   

9.
张晓峰在《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浅谈人性论对先秦法律思想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先秦时期关于人性论的观点不但对先秦时期法律思想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法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亲亲相隐"是先秦时期儒家最早提出的思想主张,随着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刑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制度.作为儒家伦理法律思想的直接体现,"亲亲相隐"不仅有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法律价值合理性,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也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型的时期,氏族社会传统的早期宗法制向发达的地域国家制的过渡,作为先民的礼仪规范也发生了理论的变迁。文章从孔丘“克己复礼”的思想对氏族社会传统的早期宗法制的极力维护,阐释社会转型对儒家理论的挑战和荀子为适应新形势而提出的“礼法互补”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中国社会从原始形态向最初的理性社会艰难地迈进。先秦文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几个社会时期人们的现实生活、精神面貌和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体现出思想空们的理性思考和朴素的科学精神,充分展现了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从最初的迷昧向理性的文明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13.
何林垚 《华章》2007,(12):46-46
墨子是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实践型的社会活动家.墨子的管理思想也非常丰富,本文从管理学兼同管理伦理的视角,重点围绕"兼爱"研究《墨子》书中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很多思想如"人本管理"思想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时期的战争法思想中,"仁"与"利"是一对时常冲突的价值要素。孙子是在战争之内平衡和解决"仁""利"之争的第一人。他继承了早期战争以"军礼"为指导和制约战争活动的"仁"的价值内核,又在充分尊重其自身所处时代的趋利化战争现实的基础上,宣扬"兵,利也,非好也"的功利战争思想。孙子提出的具体作战规则对"仁""利"冲突进行协调,当二者不可兼得时,他则义无反顾地选择舍"仁"取"利"。  相似文献   

15.
论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它与儒家美学思想既对立又互补,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根基.道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道"的哲学基础之上,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明显的消极和避世思想,但由于其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家美学思想中的自然和谐的审美观点和浪漫主义的审美创造思想又较儒家美学思想有所进步,对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峻杉  张敏  武枫智 《教育研究》2021,42(10):83-92
我国古代思想语境下的"文—化"与当代汉语中使用的"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追溯先秦时期"化"的思想,有助于"唤醒记忆"式地激活其本源力量并启发当代本土"文化"的教育意涵.先秦典籍中对"化"的使用主要可以归纳为天道化生万物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两类,这是《说文》所谓教行之"化"的形上学观念背景.而先秦时期教行之"化"的思想则以《易传》中的顺天应人之"化成"、儒家经典中的仁义礼乐之"教化"、道家经典中的道德无为之"自化"等为代表.与当代"文化"之教育意涵相联系,这项先秦"化"思想的梳理和挖掘,展现了早期"化"的创造性动态所拓展的"文化"意义空间,以及"化"的深刻性效果所内蕴的深度教学的旨趣.  相似文献   

17.
先秦法家在春秋战国的变革时代对法律起源思想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他们从历史进化论和人性论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法律起源的理论前提,并从"利"的层面出发阐发了法律起源思想.历史地分析和评价其思想有助于对"以法治国"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明代军事史上,文人将兵是一个重要现象,这一现象极大地推进了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的兵儒融合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大批儒将做出了卓越贡献,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王阳明在其一生中始终把儒家思想奉为圭臬,但其用兵实践中又屡以兵家思想胜敌。他很好地把握了兵儒冲突的核心:"诈"与"仁"的关系问题,从儒家思想中吸取"仁"的精华,从兵家理论中领会"诈"的实在,区分二者的适用范围,以"仁"为体,以"诈"为用,切实做到了兵儒合一,使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在他的军事实践中得以融合和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上古三代时期,人类文化经历了由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再向礼乐文化的转型和过渡.由原始的巫觋文化到文明社会初期(夏殷)的祭祀文化的过渡,对历史观念的重要影响在于开启了"上古神话历史化"之端倪.殷周之际,祭祀文化向礼乐文化转型,与原始氏族阶段的神灵史观和夏殷时期纯粹的神意史观截然不同的以"敬德"、"保民"为基本内涵的天命史观逐渐形成.这种具有忧患意识特征的历史观,是人类历史意识增强和历史理性觉醒的表现;而在这种背景下更加深入的神话历史化,也促使人们从现世的"人"自身的角度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它促进了"殷鉴"思想--中国史鉴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唐申硕 《邢台学院学报》2010,25(2):11-13,19
孟子的性善之说和荀子的性恶之论颇有建树,而从道家的"自然而然"的思想中折射的天然人性论的光辉也非常具有特色.此后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沿着先秦这条道路走下去的,或是对于先秦哲人思想的继承发挥,或是对他们思想的调和,把握先秦时期的人性论问题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中国哲学的脉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