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再现”是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用于构建过去时空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电视纪录片中,要想在创作者意图和观众审美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灵活运用“再现”技巧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对“再现”的各种具体形式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再现”技巧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实际作用。同时,也对“再现”技巧地发展与表现形式的创新给予了关注。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教育学内涵着并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呈现其生命性,在直面复杂的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实践中,以理论的建构“全息”丰富的世界,以理论的发展提升教育学的复杂性,使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建设与“我”的、“我和你”的生命相互交融,使理论更新与实践变革相互滋养。这具体体现为从“教育学”到“我的教育学”、从“教育学”到“我和你的教育学”以及从“教育学”到“我和你共同热爱、创生、享用的教育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作为饮食类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街头饮食纪录片建构了“人间烟火”的美食景观,从而凸显纪录片的文化生产对现实的形塑作用。基于街头饮食正经历内涵转型的物质现实,纪录片再现和强调了街头食物的原真价值、市井空间的怀旧审美及摊贩人物的传奇叙事,以实现纪录片主创为街头饮食赋予文化合法性意义的主观意图。文章对国内外街头饮食纪录片之修辞策略与文化中介的考察与辨析,将有助于理解以纪录片为代表的视听媒介对日常现实的文化理想化运作。  相似文献   

4.
王渝斐 《文教资料》2012,(17):83-84
电视节目中的"情景再现"最早见于纪录片领域,随后渗透到其他各类节目形态中。"情景再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有效地缝合叙事断点。有论者把这种核心事件现场缺失的现象称为"叙事断点"。而"情景再现",正能起到弥合"叙事断点"的作用。但是,在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被滥用的危险,各种不利于纪录片发展的问题被提出,亟须解决。作者针对电视节目中"真实再现"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钧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曲折的发展经历和长久的艺术淬炼,使得钧窑的历史成就与美学影响举世瞩目。20世纪60—80年代,伴随着西方现代艺术进入中国内地,传统钧窑艺术和现代陶艺发生碰撞与交融,极大推动了钧窑现代艺术的转型。以类型划分作为研究切入点,明确了钧窑现代陶艺类型学划分的方法与途径,并且根据造型语言和观念意识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将钧窑现代陶艺划分为“传统工艺转化型”、“现代雕塑融合型”和“当代艺术趋向型”等类型,明确了从传统到现代各类型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内在联系,为推动钧窑现代陶艺的当代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积淀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文艺形式,楹联不仅深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爱,而且流贯于中国民众的口碑,成为上位文化和下位文化相互触发交融的审美积层之一,直至世界文化大交融的当代社会,仍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以美的享受。但从整体上看,当代楹联创作似以偏重形式的和民俗的功能者居多,而将其艺术聚焦对准巨变中的时代现实者则较为鲜见。而现任益阳市委副书记龙爱冬同志繁忙政务之余,创作了许多有着鲜明时代特色和深刻主题内涵的时政楹联.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祝词》中提出了发扬“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7.
“和平崛起”理论包含三层意蕴:“崛起”显示了一种历史发展的隐然期待;对“崛起”的“和平”限定则来自于对中国历史文明交往的回顾与总结;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和平崛起”理论将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工作的圭臬。“和平崛起”理论的提法本身,就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在文化心理上从委屈到平和、从羞怯到自信、从被动到主动三方面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美学课题的提出,应以中国美学的历史发展为依据,特别应以密切关系着当代现实人生的20世纪美学的运行为依据。就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而论,要真正理解它所呈现的复杂现象,则必须进入动态的历史研究。在方法论上,遵循辩证逻辑的要求,强调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中国现代美学的逻辑起点、两极对立的基本格局、古代审美理想的制动作用、诗化美学传统的历史更新、开辟认知再现的新领域、美学历史凝结为逻辑范畴等问题。在对以上研究课题总体把握,即从历史上升到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从相反的思路,亦即从理论照应历史的思路出发,提出当代美学建构的种种设想,诸如“人性结构双重涵义”理论、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古代审美方式的特性、“人性结构主体化”理论、人性结构主体化进程的分裂、恶扩张与丑增加、美的历史形态转换、现象化再现与抽象化表现、“审美错位”理论,等等。要强调通过概念、范畴的逻辑推演,将中国美学的历史蕴含以理论的方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创作技法,真实再现在纪录片中主要有四种形式,即人物扮演、场景搬演、引用资料和利用高科技和数字化实现真实再现。使用真实再现技法进行纪录片创作,必须注意真实性原则、创作者与观众的情感共识、真实再现的身份标识。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其字幕呈现的内容特点与其它作品有所不同,字幕翻译使用"真实再现"的手法旨在为观众再造一个现实。文章以《行星地球》为例,从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功能入手,以事实、概念、信息、画面的角度展开,提出纪录片字幕翻译三项策略,即遵守基本的行业规范;合理编排文本,力求清晰;简化文本,确保字幕翻译质量,最终达到文化传播与交流目的。  相似文献   

11.
<人生苦旅>是一部非虚构小说,它顺应中国当代纪实小说发展潮流,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现实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文章主要评述作品由现实与荒诞两种质素交融与建构出的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真实再现与纪实片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并不矛盾。纪录片的真实性应该是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的结合,只有纪录的人物和事件都有事实根据,创作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观众看了觉得真实可信,才是纪录片真实的完美境界。真实再现的基本前提是要有证据,它并不隐瞒“再现”行为本身,且具有白描化、虚拟化的特征。创作对再现分寸的把握决定着具体作品是否真实,而观众的接受最后决定分纪录片的真实判断。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关注现实问题,然而如何关注现实与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地在我们的时代“出场”,这是当代学界研究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和焦点.“对话”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研究范式,使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对话、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话、与中国现实对话.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话范式作为国内学界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无疑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庄子“物化”说的本质就是通过消除物我在形骸上的差异,达到相互交融、物我两忘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启发了文艺美学思想中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理论,显示了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民族特色和时代视角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在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国际局势交织催化的现实背景与中国实践伟大成就的坚实支撑下,这一思想从“立足本土”深刻改变中国到“胸怀天下”逐步开辟影响世界的新境界有着逻辑的必然性。从理论基础、现实机遇、历史流变与实践回应深刻把握其发展逻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境界的深刻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洁 《文教资料》2010,(5):94-95
再现性是绘画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再现性作为一种创作的态度而存在,认同日常现实与艺术家个人创造性的一致性。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再现性的直接价值在于其现实关怀的主观表达。不止于此,绘画史不同时期的风格在不同程度上透析着再现性的元素,甚至成为他们艺术语汇的关键词。绘画的再现性表达并非试图再树立一块“符号”、“图式”的样板,它只有源自创作者自觉自省的切实感悟才显得有意义.再现性绘画的更进一步层面的价值即在于呈现作者源自现实的生命感悟,这是作者现实关怀的内化与内省。  相似文献   

17.
生存论视角下技术作为生存展现的一种方式,技术对于人的生存具有决定性与根本性意义.在此逻辑下的技术教育应当是使人们对通过对技术进行合理的使用、理解、判断、决策以及选择来展现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当代技术观的生存论转向为技术教育的价值选择敞开了一种新的视域,并促动着当代技术教育从崇尚“占有”到引导“生存”、从病态“适应”到寻求“超越”、从“制器”向“育人”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性追求的背景下,“革”后小说经历了由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到作为民间意识形态的精英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演变,在理性层面上,反映为从历史批判到现实关注与历史虚元的并行。这一演变既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深刻的结构性裂变,同时也昭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乃至全部学艺术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人格意识的觉醒,是对“五四”精神的一种承袭。在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中,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人格意识的内涵,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压抑的畸形政治生活的叛逆,对“人”个体价值的沉思,对“人”作为一种生命现象的生命意义的质疑。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人格渗透着一种强烈的叛逆色彩。由于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原因,现代人格意识始终都无法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要确立自己的现代人格,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20.
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角度看,欧洲存在着一种统一的大趋势。这一历史趋势表现为从客观统一体到主观统一体的发展进程。当代的欧洲的一体化是以历史上形成的客观统一体为基础的。“欧洲统一”观念从理想到实践的过程也是这一观念从思想家到政治家延伸的过程。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发生与发展正是这种统一的历史趋势的现实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