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空间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宇宙之中,那么何为宇宙呢?在《淮南子·齐俗训》中是这样定义的:“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可见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统称。既然宇宙即时空,那么对时间与空间的认识就是人类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关于时间的认识,我们在上期《时间是什么》一文中已经做了初步的讨论,这里我们将试图回答第二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月出"到"月落",这是个周而复始的无限时间;从"碣石"到"潇湘",这又是一个地北天南的无限空间。个体生命在春、江、花、月、夜的瞬间体验中,以生命体验为翅膀,不断把自己的过去投向未来,超时空,跨生死,化瞬间为永恒……这便是强烈的宇宙意识和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情感,这样个体自我遂与永恒化二为一。  相似文献   

3.
生命与审美     
宇宙是活的生命。宇宙生命自我展现为万物的生命;万物实现着自我生命的同时就在实现着宇宙生命;体验着自我生命的同时就在体验着宇宙的生命。当我们通过体验万物的生命而体验自我的生命,并同时体验着宇宙生命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之火与万物的生命之火,以及宇宙生命之火在同一个交点上燃烧了。在那一个瞬间,所有生命的节奏韵律在同频共振了。这是对宇宙场与能贯通万物并将万物熔为一体的体验;在这一刻,我们体验到活的生命向大自然的复归,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合一。这就是儒家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道家所谓“物我两忘”的境界,亦即禅宗所谓“空无妙有,瞬间永恒”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从时空角度去感悟贾平凹的散文。可以体验到贾平凹情感的律动。贾平凹散文中的时空意识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意识。贾平凹将空间置于时间之流中,就是将空间置于富于变化节奏的生命长河中,时间引领着空间。触发了内心情感的律动,而情感与时间的节奏化生命空间又相磨相合,彼此激荡,才赋予苦难人生以流荡不息的生命意识。因此浸染着作家强烈自我的时间意识、辽廓而深邃的空间感以及错综交杂的时空观,是贾平凹散文产生无穷韵味的基本审美因质。  相似文献   

5.
追求成功与幸福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幸福和成功的过程。当前应当将成功教育的理念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去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小镇》主题,在于揭示生命中的永恒。永恒是一种时间意识,便于从时间流的角度予以展开和表达。但该剧将表现手法重点,放在空间意识的构建和运用上。从舞台的道具设置,模拟出多种并列的生活场景;以舞台监督引导空间切换,并规避时间流的连续性。通过生存空间、记忆空间和亡灵空间的穿插对比,多维度地展现生命现实中的庸常和本质中的永恒。  相似文献   

7.
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感受到自我的成长无疑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从教学新手到专家型的教师,其间有一个专业成熟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就是帮助青少年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与人类社会和整个宇宙建立起广泛的感官交流的、精神融合的、敏感而又坚韧的生命。坚韧的生命表明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受教育者生存下来;与宇宙自然融合则为使个体更有质量的生存。而要想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实现自我物质与精神利益的最大化。个体受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是取得保持利益最大化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客体的认知、适应环境的最优原则、信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先生认为文化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自觉为实现理想或目的或价值而有的精神活动;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均是根源于人的道德理性或道德自我、超越自我,这为中西文化理想的融通建立了一个理论基础.唐先生把整个宇宙视为一大生命,而人类的生命与文化活动也就是这宇宙的大生命或宇宙之形上实体生命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在其小说创作中渗透着强烈的空间意识,随着时空的转换与叙述视野的开阔,小说中空间叙述呈现"学校"到"县城"再到"都市"的规律性。通过对王安忆小说空间叙述的分析,论证了其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成长与空间的转换关系,尤其是女性生命意识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说,应增进新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有很多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而高中学生身体发育日趋成熟,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吸引、追慕的意识也在体内萌动,但这一切又是盲目、懵懂、不成熟的,亟需科学、正确地引导。笔者在教授这些课文时,尽量将新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实际联系起来,取得了理想效果。我的灵感,来源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他写道:“爱情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和力量是人类永恒的”“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师生生命之花的绽放,学校是师生精神的家园,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和教师生命价值展现的重要空间。因此,教师只有具备生命意识,他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和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才能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提升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共享教育的幸福,师生才能共同走向生命的大完满。那么,什么是教师的生命意识呢?悲悯意识。生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美丽而神奇。生命又是唯一的,不可逆的,何其珍贵。教师对生命应始终怀有一种尊重、敬畏、谦卑、呵护、悲天悯人的情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相似文献   

13.
人类独处、居住以及社会交往空间的改变,要求教育重新思考人类存在样态、生命质量以及“诗意栖居”的理想。博尔诺夫试图调和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对“人类图像”的描绘,在“人类空间”概念基础上论证人的空间存在性,揭示空间之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回到人类“原初”空间意象,人类空间突显人作为主体与世界交互的积极作为,肯定生命与空间融合过程的体验性,暗示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都具有教育性。空间建构过程,即人寻求自我定位、自我确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过程。人类空间观为重思教育本质,通过教育追求“栖居”意义,建构充盈灵动性和生命性的教育空间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代陈谢是宇宙间的永恒规律。社会绵续是在人类世代交替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本文主要在前人基础上系统论述社会纵向运行的首要问题即世代交替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其实质性、结构性,规律性、矛盾性和调适性。由于有前人前期的研究在,故而谓之“再论”。  相似文献   

15.
生命记忆是每个成长中的个体所共有的,它保留了个体生命成长在时间中的生活印记。这些生活印记是自我存在的最好映射。不仅如此,生命记忆也是自我成长的潜在意识需要的对话,它是生命记忆的回顾与反思。再则,生命记忆是个体自我表现的内在需求,每个生命个体希望通过其确认自我存在并获得生命性的丰满感觉。本文将从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价值取向来探究生命记忆在学校教育中意蕴,以此启发和促进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精神现象学》中诸意识形态转化的道路、原则和结构等仍有待进一步澄清。诸意识形态转化的道路是绝对、绝对知识或绝对精神本身之自我生成、自我展开和自我返回的过程,是事情本身的过程,是人类精神实现自身或返回到自身的过程,其开端就是绝对。诸意识形态转化的原则是意识(人类精神或绝对精神本身)自身提供检验自己的尺度。诸意识形态转化的结构是意识形态的整个序列按照它们的必然性向前发展,而这种必然性就是确定的否定,就是绝对精神本身成长的生命发展过程,就是辩证法,亦即自身实现着的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论转向与哲学解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哲学在从语言论转向后现代释义哲学过程中把理解从本体论上规定为人的存在方式.理解既是人的归宿,又是人的使命.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存在就是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与历史文本的视界融合.而理解就是生命创造性的展开.通过对理解的超越,人类不断重新书写自己的历史文本,获得新的自我理解,从而走向永恒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徐南鹏的诗歌中流消着强烈的时间意识,这种时间意识呈露了他的生命轨迹,并显现了他对自我的探寻、对永恒的向往以及对存在本质与死亡的拷问。  相似文献   

19.
宇宙是什么     
宇宙指的是自然界一切物质(特别是天体)的总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宇宙的概念包括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含意。古人云:“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茫茫宇宙,人类对它认识了多少呢?人们最先了解的是太阳系。太阳系是由九大行星、行星的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九大行星则绕着太阳转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文明是在 古老的神话中孕育、 成熟的。人类个体的 精神胚胎也是在神话 中孕育、成长的。正如 人类学家坎贝尔所说:“神话是人类诞生所特有的子宫,是一个经得起长期考验的母体,不完善的生灵在其中变得成熟,它同时还保护成长中的自我……神话使个体的直觉与本能及其理性平衡地成长。”①许多人认为神话是妖人胡编乱造的,是邪教蛊惑人心的迷信宣传。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神话是有功于人类文明的。神话对于儿童的成长更是意义重大,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地暗合了儿童成长的需要,它可以让儿童生活于生命进化过程所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