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军 《学子》2013,(9):27-27
在极力倡导对话式教学的今天,大家都知道平等的对话不仅能使学生拥有一个既有民主生活,又有自我表达;既有相互合作,又有个人探索的自由空间。如何才能使互动对话有效展开呢?笔者听过陈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2课"不给邻居添麻烦",这堂课中的一个片段给笔者很深的启迪。一、片段回放师:如果楼上叔叔养的鸽子将粪便拉到我们家的窗台上了,很脏。我们是忍一忍呢,还是找他们说理?  相似文献   

2.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沟通的过程,品德课堂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这里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问答,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①对话教学以知识的建构为中心。②对话教学中,教师成为对话者和情境的创设者。③对话教学中,学生成为知识意义和个人身份的双重建构者。这样的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话题、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多层次、  相似文献   

3.
《浯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为此,广大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话教学理论,改革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觉追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教学中进行无效对话、形似对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剖析对话教学中的问题因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  相似文献   

5.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与社会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一、现实演绎法品德与社会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  相似文献   

6.
现今受高考束缚,语文教学很多时候仍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完成任务为终极目标,完全忽视语文的功能——"语"和"文",即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因此,本着"语"和"文"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来展开教学,力图体现新课标背景之下"对话式课堂"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弃品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能够采取有效行动减轻“白色污染”。2.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强烈的环保责任感。3.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调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塑料的特点,体验“白  相似文献   

8.
小语教材苏教版第二册的《放小鸟》一文,叙述了作者从得到小鸟、喂养小鸟到放飞小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爱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一定要树立大思品观,要追求开放的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学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构建开放性课堂教学,真正实现让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促进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0.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但是,学校基础道德教育脱离现实生活仍是肖代学校育人的顽疾。长期以来,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灌输式的“分科教育”及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指标,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世界,学生和经验世界的严重分离。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此,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教学理论,改革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觉追求。教师“一言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以对话为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实质的教学方式被广泛运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无效对话,形似对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剖析对话教学中的伪对话因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用"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可读性和新颖性,二是具有综合性和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有利于儿童将来面向社会、融人社会、适应社会。这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唐黎 《小学语文》2009,(1):97-9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练习五“口语交际”。 【设计理念】 1.将口语交际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喜欢或不喜欢的广告,进行有个性的评论;指导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水果和商品作为设计广告的题材,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能否取得预定的效果,归根到底将取决与学生这一主体参与的态度、状态和程度。如果没有绝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没有学生自始至终地动手、动脑,教师的教学目标、计划乃至费时费力所做的实践活动都将流于形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品德课堂学习效率呢?最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拥有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有关时、分、秒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24时记时法。主动探索24时记时法的规律,发现并理解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12时记...  相似文献   

18.
在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可是现如今孩子们沉迷于各种刺激的电玩,斑斓的动漫,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视而不见或是不屑于去观察、去切身体会,发现不了有趣之处,自然也就无兴趣可言。本设计力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拥抱生活,让学生体验观察的乐趣,发现身边有趣的现象,从而流畅地笔下生花,绘出属于自己的图画……  相似文献   

19.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学生的品德教育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全方位地思考,从一点一滴做起,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明辨事理,找出开启其心灵的“钥匙”,才能让他们茅塞顿开,以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师生、生生合作互动的过程,是展现学生对文章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本片段的阅读教学,以特有的方式.诠释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