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经济》2006,(1):16-32
<狼图腾> 书名:狼图腾 定价:32元 作者:姜戎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惟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阅读此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享用不尽的关于狼图腾的精神盛宴.  相似文献   

2.
2004年4月,一本被誉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狼图腾》横空出世,不仅引发了一场"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的大讨论,还被中国书业协会评为2004年度最佳图书.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张照片,今年50岁.我和我的几个兄弟姐妹住在一本<珍贵照片册>里,主人是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从10岁起我们就跟他一起生活了.多少年来,我们除了见过他的家人外,谁也没见过.整天躺在黑洞洞的抽屉里闷都闷死了.主人只知道让我们别丢了,别让老鼠咬坏了,其它的什么也不知道.其实我们的作用大着呢!  相似文献   

4.
我承认我一直在上课,像个小学生一样在上公民课。这一课的题目就叫“陈水扁”。课文特别令人“拍案惊奇”,但是附在课文后面的测验题,艰难的程度,超过我的预期。乱,因为在寻找新标准我在台湾的威权时代里写过《野火集》,但是台湾政治的今天,仍然令我瞠目结舌:在我们的经历里,谁见过一个政坛第一家庭的家族和亲信,做出如此不堪的事情?谁听过身为权力最高象征的“总统府”会制作假账?谁见过一个没有监察委员、只有冷气空转的“监察院”?谁见过一个对法律如此不知分寸、进退失据的“内政部长”?谁见过媒体变成一种热血贲张的“政治运动指挥部”…  相似文献   

5.
谁在看?     
北京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谁在说》,望生义能猜出那是一档谈话节目。对于观众来说,一档谈话节目中,是谁在说很重要.不妨看看今天是谁来说——如果觉得说话的人有意思,我们自然就选中了这个频道,就会让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升上去。所以,选“谁在说”来做栏目的名字,让电视制片人煞费了一番苦心。  相似文献   

6.
五年前,我到一个村子去采访,围了一大群人来看。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只猴子,心里很不是味儿。一位老大爷说:“我活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记者同志是个啥样儿,今天开眼了。”他希望“记者同志下乡来,听听我们农民的话,看看我们农村的样,这联产承包责任制可是个好东西。”几位青年人,热情邀我们“合个影儿”,说是“让我们也光荣光荣”。当时我为此而着实  相似文献   

7.
李瑾 《新闻三昧》2013,(8):76-80
这是四个大学同学的集体旅行.成行前,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和闺蜜一起旅行,应该是最开心的事情了.人生里有很多旅途,但很少有人同路,无论是回家坐漫长的火车,还是十几年工作中的出差.旅行前,我很骄傲地跟问起的人说:我们是四个人,大学的闺蜜.于是,也有人很识相地回应一句:好难得.我便欣欣然接受这样一份在我看来确认无疑的"羡慕". 不知道谁说的,如果要考验一段关系是否可以继续,那就来一次旅行吧.在旅途中,可以处于真空的无意识状态里,也可以有那么一点点的摩擦,令人的本性展露无遗.即便如我们这样十几年的朋友,也一样会有摩擦.不过,毕竟成年人,吵吵闹闹在所难免,即使吵得厉害,也很快就能恢复友好.不设防,也不再伪装.可能,就是亲人的状态吧.言归正传. 越南越美不知道谁说的,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官以何为天     
"民以食为天",古人说的,没有谁不同意. 请问官以何为天呢?古人没有明确说过,今人也没有明确说过.官与民不同,官是不以食为天的;不管是多么贫困的地方,也不管是怎样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有谁见过当官的挨饿了?封建社会,皇帝就是官的天.损害了皇帝的利益,不用说官当不成.命也甭想要了.有一本叫做<官经>的书里说: "也夫天以亿兆之命托之君,君以亿兆之命托之相(官)."皇帝受命于天,百官受命于皇帝.天经地义.  相似文献   

9.
“单分头”     
记者有时也被人捧的,一句“见官大三级”,抬得你超过国家元首,想提着头发离开地球。不过,人家心里说的仍是:“纸糊的高帽不值钱,谁见过记者来了鸣礼炮的?”我倒希望有人公开把记者贬一贬、降一降,还一个实实在在的几斤几两。我被采访对象贬过一次,叫做“单分头”。这是一句近乎骂人的话,意思是:‘你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行,最末的一等。”那是在黄海边的一个小渔村采访,碰到一帮刚出海回来的渔民,我请他们谈谈海上捕捞情况。他们说的海区、鱼区我没去过,这鱼、那鱼没见过,再加各种行话多半听不懂,弄得采访断断续续。一个穿…  相似文献   

10.
出版神话是这样创造出来的--白冰的活法与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有一位业内的知名人士曾私下跟我说过,当今中国出版界只有两个半编辑,其中,白冰算一个.我们没有必要猜测这话是谁说的,另一个半编辑是谁,也不必在意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但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白冰的活法与做法.  相似文献   

11.
先是听人讲有本《投稿指南》要出,对投稿很有帮助,我们听了很感兴趣;后又听人说,谁买《投稿指南》谁上当,我们又愕然了。后来,我们弄来本《投稿指南》翻翻,是边翻边笑边有气。这本书,从扉页开始便出错,扉页上版权栏里称“字数560”,这不是大笑话吗?700多页的书只印560个字!这儿不是掉了三个“0”,就是掉了“千字”二个字。  相似文献   

12.
读政论文,我们常能遇到一些很醒目的设问辞.举个例子说,如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一开头就用了设问辞: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读了文章开头的提问,它便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种表现形式,也是修辞中常用的一种辞格.如果上文不用这样的表现形式,而说成:"分清敌人和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比原来语句对读者的吸引力,要减弱许多.怎样使用设问辞呢?具体点说,就是这样:现实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可以概括写成段问辞,把问题提出来;群众中已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疑难、迷惑,可以利用设问辞,把问题提出来;为了驳斥论敌的诡辩,可以借助设问辞,把问题提出来.  相似文献   

13.
办完事,已中午12点,我们来到成都白帝城火锅大酒店。见一位朋友领着4人鱼贯而入,其中一位女士只觉十分面熟,却想不起在哪儿见过。领头的王奇介绍说:“这是中央电视台的杜宪。”杜宪?大家惊讶了,仔细一看,记忆中的屏幕形象与眼前的人重合了,果然是她。身穿一件大红圆领T  相似文献   

14.
李彬 《青年记者》2020,(6):75-79
为谁著书,为谁立说2017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的讲话中谈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结合新中国七十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我们更能深切理解这个问题的重大意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而其致一也一一为谁著书、为谁立说;为谁扛枪、为谁打仗。  相似文献   

15.
溥仪配眼镜     
凡是见过末代皇帝溥仪照片的人都知道溥仪是戴眼镜的.视力不佳就配一副眼镜来矫正,这是一件在今天对我们来讲极为普通的事情.那溥仪当年配眼镜的情况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一次在网上和朋友聊天。我说,比起DV来,我更喜欢照相机。他问我,难道喜欢把瞬间的记忆凝固起来?我愣了半天。喜欢影片和照片,仅仅是一个习惯,而不是什么凝固不凝固的问题。 另一次,一个小孩子问我见没见过安妮宝贝,我说见过。他立刻对我崇拜得要死。我说,安妮宝贝只是个写文章的人而已。然后,他说我根本不懂得文学。  相似文献   

17.
余秋雨 《出版参考》2006,(11):51-52
慕尼黑啤酒节,比我预想的好看. 醉态,谁都见过,但成千上万人醉在一起,醉得忘记了身份和姓名,忘记了昨天和明天,实在壮观.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开会?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到世界末日那一天,上帝把人分成了两类,好人让他们去了天堂,坏人呢,都送去了会议室.还有人说:"如果哥伦布有个委员会的话,那他现在还在岸上没能出发."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谁喜欢开会胜过看电影的?估计没有.为什么?通常一部电影持续90分钟到2小时,会议也是.可是,会议是交互式的,但是电影不是.我们不能冲着屏幕叫:"别进那个房子啊,你这个白痴!"更重要的是,电影不能真正影响我们的生活,不能让我们因为故事的结果而做什么事.但是会议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9.
警察抓人,小刀只在电视里见过。通常的“程序”是这样的:几个人举着手枪在楼道里悄悄贴上来,在门两侧闪开,然后一人双手举枪向上,猛一脚踹去,“砰”一声门被踹开了,然后是几个人同时的怒喝:穿上衣服(或不准动之类),剩下的自然是已经用枪顶住了脑袋(如果被抓的人正好在屋里的话):老实点!在以前小刀以为,警察抓人就是这样的,罪犯吗,总是和我们这些老百姓不太一样的,说不准身上带着什么,也说不准到底把自己的命当不当成命,可前两天,小刀从报纸上却看到一则消息,北京警方放弃了对一名犯罪嫌疑人的激烈抓捕因为当时这名嫌疑人11岁的女儿正在旁边,…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话语权?说得通俗点,就是人对社会发生现象的"说话权"、"解释权"和"发表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一个社会中,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将"自己的利益"反映出来,谁就能将"自己的意志"表达出来,谁就能引导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