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本教育是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与学习状态,进行有目的性的教学。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多多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等。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会因自身以及课程内容的因素影响学习成绩,为此教师需要结合生本教育的观念,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的参与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2.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学是遵循生本教育理念进行的教学。生本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机会,给学生表现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本教学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和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殊途同归。本文在人本主义理论下研究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期望能给英语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生本教育理念是新时代新型的教育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等的培养。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乐学而设计的教育,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其中"抛秧启示"是"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相似文献   

5.
低年级写话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的关键。在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原则,探索出以"丰富课外阅读,注重课堂指导,强化延伸训练,细化多元评价"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能力,提高写话质量。  相似文献   

6.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有四个主要的特点,即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否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对学生来说的未知)的意识和能力(首先是意识),这正契合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科学是一门开放的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课程。在小学科学课堂实施"生本"教学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试论如何将"生本"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9.
<正>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的理念是对传统的教师主体教学模式的一次改革,是依靠学生来进行的教育,它与洪镇涛提出的"本体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生为本,在课堂上切实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还给学生以时间、还给学生以自主、还给学生以合作就是还给学生以学习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相对立,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当前高校法学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沿袭"师本主义"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低下、主体意识发育不好等诸多问题,解决之道归结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而师本教育这种先进的理念正是高校法学教育所迫切需要和必须坚持的。高校法学真正实现生本教育,根本途径在于培养和不断提高法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教育概念,生本课堂也由此应运而生。我校  相似文献   

12.
1 前言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现了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而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生本课堂要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教堂"变为"学堂"才能充分体现生本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生本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程观倡导"生本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可发挥学习本能驱动性作用,变直接"奉送"为学生尝试发现、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堂向学堂转变,提高教学实效。一、本能教育论与生本理念学堂本能属于一种非条件反射的"原始能力"。21世纪初,张世臣提出人类第三代教育理论——本能教育论。所谓本能教育,是指在教育中充分利用孩子喜欢学习的本能,促使他们再利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健康的一种教育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明确地指出:"教育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把之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其归根结底是对于人的培养。在我国2011版音乐新课标中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出发,以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健全人为目标的生本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生本教育是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培养学生三种学习行为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6.
教育本就是一件双向互动的事情,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其各项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生为本"、"生本理论"逐渐出现,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讨论的话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研究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陈丽鹏 《考试周刊》2024,(19):111-1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演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新课改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生本思想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发展,与新课改的要求不谋而合。初中生物是一门关注生命现象和生命科学的学科,也需要适应生本思想教育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文章基于生本教育思想,探究初中生物教学的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本教育"理念是本着对学生负责,以学生为本,一切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理想环境中学习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随着生本理念的提出,后来不断地应用实践,多种多样的培养方法层出不穷,如何将"生本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呢?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史世殊 《中国教师》2013,(14):25-27
"生本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地尊重学生"和"全面地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伦理观与行为观。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为目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育策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相似文献   

20.
解菊妹 《考试周刊》2014,(44):69-69
<正>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本,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模式。在教育教学中贯穿生本教育理念,既符合时代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规律,又有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它要求教师注重在生本教育理念和基本模式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把学生当做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开发。小学语文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一般来说,小学生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缺乏组织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