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价值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价值观认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可以随意使用自然,只承认自然对人类的价值及人类利用自然的权利,而不承认自然的自身价值,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类锐矛盾。生态价值观则更强调自然的自身价值,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一旦在化价值上改变旧有的理念,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价值观,将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永恒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传统生态价值观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传统生态价值观具有可借鉴的科学成分,但也存在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是对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将价值对象转向自然,实现人类价值的自然扩展;主张在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之间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与主体性规定到具体的价值关系中,否定人类绝对主体的观念;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间性实践,从而实现二者和谐共进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价值观念的转变基于人类对自然界、对自身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由自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完成价值观生态范式的转变即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目标。这不但是实践的体现,更是智慧的结晶。生态文明价值观是包含自然价值的新价值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互惠共生。工业文明状态下的生态危机,就是那个时代由人类生存范式所引发的环境危机。要想化解这种危机,就要反思过去人类的生存范式,实现生存范式和社会关系范式的生态转向。  相似文献   

4.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无节制地生产和追求最大限度消费的生存方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转变人类不合理的生存方式,摒弃一味向自然索取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承认自然的权利和价值,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生态价值观探析——兼谈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态环境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在人类思想史上曾出现过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三大类型。在对不同的生态价值观分析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其现实意义就在于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把握生态环境对人类整体生存和长远发展的积极影响,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休斯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休斯认为,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坚持一种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价值评价框架。生态依赖原则表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必须坚持在自然中定位社会,生态影响原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休斯的诠释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及当代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伦理学看来,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讲是源于人类中心主义这样一种价值观,而摆脱生态危机这种困境的惟一出路就是首先应从思想观念上承认自然的价值,承认自然本身的权力,改变那种以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去理解、对待自然的做法,并进而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走一条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最终使人类自身得到进步和完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我国几代领导人对于和谐的生态价值观的认识是一个曲折过程,从毛泽东的战天斗地的生态价值观,到邓小平的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以及江泽民、胡锦涛的协调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都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冬梅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4):10-12,76
厘清生态文化的本质内涵对于我国目前的生态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生态文化是人类生态系统众多复杂关系和谐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态文化的存在性基础在于人类与其它生物共生于相异相依的系统。把“人-社会-自然”看作复合的自组织演化的系统整体是研究生态文化的方法论前提。承认自然界自身内在价值,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倡导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化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赵平 《焦作大学学报》2009,23(1):110-112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文化的价值追求之一。生态价值观作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价值观,反映了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加强大学生生态人文主义、财富观、消费观等教育和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引导大学生确立生态价值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的文明,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高级文明形态,是一种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在当代生态文化视野中,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方式和最积极的努力,就是建立一种生态——“绿色文明”的世界观,这意味着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人类是自然界主宰者的角色,谋求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互利互惠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生态智慧,这种努力表现为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提升,扩展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再由一种世界观落实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并由此引导主体自觉追求生态觉悟,树立生态道德观,建设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倡导一种新的生存与价值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是对工业文明的回应与解构,同时它以一种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崇生态主义价值观,倡导“绿色”经济发展观,为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否定的认识,对人与自然“主客二分”关系的主观方面的绝对化和认为人的价值绝对高于自然界价值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自然生态价值是存在性价值的价值观,坚持发展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综合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经济产值增长的发展观,尤其要坚持生存意识与发展意识相统一的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试论绿色建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绿色建筑是在人与自然、人工创造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建筑样式 ,它象征着人类生态文明与生态智慧。倡导绿色建筑 ,不仅顺应了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 ,而且是继承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绿色建筑具有实用性、和谐性、创造性、综合性等特征 ,它满足了人们的生态需要 ,并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赶超式"发展和"粗放式"增长模式在给我国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与对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经历了"注重环境保护""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命共同体"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观由以经济为中心的单维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的生态学发展新路向。  相似文献   

16.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观上的革命也像认识论一样,在逻辑上是由于引进了辩证法和实践观点后发生的。"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研究、解释自然界"克服了机械论"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研究、解释自然"的方法论缺陷;"用实践的观点解释自然"克服了机械论敌视人的自然主义缺陷,生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人本主义特性。本文从历史起源、思想内涵两大方面整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用实践的观点解释自然"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科学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科技的进步及突破性进展推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人对自然的依赖走向人对自然的征服 ,再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 ,科技仍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蕴合着全新的价值观。在自然价值观方面,人类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社会价值观方面,人类应当有人类公平、全球合作等意识;在人的价值观方面,需要注意人的智力资源的开发,开拓人的全面发展的视野,达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