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多元时代下的道德教育推崇尊重个体、尊重多元,但也给德育带来了困惑.本文对威廉·贝内特的<美德书>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借鉴与思考,提出在多元时代下德育所应坚持的德育阵地:道德取向的"和而不同"、道德主体的"学生中心"、德育途径的"对话道德",使学校道德教育在多元时代下依然承担着提高和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善"或"使之善"是教育的本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现代教育却挖空了(道德)教育的根基.由此,学生成了"可算度的人",德育方式出现了主知主义和主行主义两种偏向:前者主张"知识即美德",测量的是知识的"多少";后者认定"美德看行动",计算的是好事的"件数".回归人之艺术的天性,探寻艺术对美德的启迪,达致礼乐相融、合和而生不失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可能维度.  相似文献   

3.
杜威"学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德育途径的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翰·杜威是教育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重视德育并用以解决社会的问题,他的"学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德育途径即通过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进行道德教育,使"学校社会化"、"教材社会性"、"儿童社会性",强调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相联系,对当今德育途径的探讨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4.
教育包含教学和育人.康德曾说,"良好的教育乃是孕育世间一切善的根源".但令人忧虑的是,在当前我国部分学校教育中,德育已经沦落为智育的"婢女",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这种倾向严重违背了教育自身的规律,同时也严重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德育的"婢女化",是当前教育界必须清醒反思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今,灌输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被普遍否定,它被认为是德育效果差的最主要根源,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基础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提出"德育回归生活"后,灌输更是被处处"喊打".  相似文献   

6.
公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会的主题词汇,尊重公民、培养公民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理念,"公民性"正是这一理念在道德教育中的体现,并且与当代德育改革提倡的"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方向相符,因而日益成为当代德育发展的一种趋向.  相似文献   

7.
一、<中学修身教科书>蕴含的德育思考 1.德育目标--培养国民健全人格 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明家庭、社会、国家道德之"本务"以修身,发展完全之人格,"育国家之良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完全之人格,以保全人之为人的人性"."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盖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道德教育的最终任务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影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发展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完善其道德人格.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特别是国家道德教育在于"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在当时危机四伏的中国,蔡元培认识到培养人格必须与时代的大背景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蔡元培关于道德教育目标与意义的认识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对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理论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杜威“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相关道德教育的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位教育大师的德育思想对跨入新世纪的当代道德教育工作仍不乏启迪作用,使我们更加重视教育在德育客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各种活动在德育客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德育实效性低被许多人认为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这是人们以"神话"的眼光看待德育现实的结果.[1]毫无疑问,教育不是万能的,同样,德育也不是万能的.因此,有必要客观地评价学校德育,认识到其有所为,有所不能为.本文从被普遍关注的道德生活中的"知行不一"现象出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知识德育"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又有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管理者应摆正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的关系,注重完善高校评估体系和改善德育方法,以期增强高校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德育的终极价值追求是什么?五邑大学政治学家、教育学家李国毅教授说:"关注生活,追求幸福生活,成就人们的德性品质,应该是道德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教育是善事,德育乃善中之善。教育价值的体现绝非单纯的知  相似文献   

13.
教导、教导,顾名思义,不仅要"教"还要"导",更要善"教"善"导".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称职的教导主任,既要当好"教头",又要做好"导师".那么,怎样才能善"教"善"导"?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根本在于教人做人,使人为善,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对于怎样做人,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心得,德育遂成公众话题。从教育理论工作者到一线教育工作者,从思想家到经济学家,从政府官员到普通老百姓,纷纷撰文著述,议论现行德育,批评现行德育。热情高涨,于今为烈。公众谈论德育,是幸事;无人过问德育,才悲哀。但是,人人都能指手划脚的领域,理论建树往往不多。研究人人熟悉的事物,易受习俗的影响,难以形成和保持专业的见识。  相似文献   

15.
引言: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而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垒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香兰 《江苏高教》2008,(3):113-115
当前大学德育的人学观是"实体"人学观,它表现为人的精神与身体相分离、"人是单子式存在"和"人是物"的物性人学观。精神与身体分离的预设使大学德育忽视了环境的道德教育意义,促成主—客形式的关系结构,使大学德育走向学科化和知识化,大学德育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相互分离;单子式存在的人学观致使大学德育走向灌输、边缘化和相对主义;物性人学观中的大学德育埋没了人性,遮蔽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试论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建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欣赏型德育模式"希望解决这样一个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的巨大的矛盾--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这一具体目标的实现从逻辑角度可以具体表达为:1.建立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2.德育情境的审美化;3.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欣赏型德育的前提是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可以被学生欣赏的审美对象即"德育美".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是这一模式建构的关键.为此必须进行道德教育活动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师表美的创造与欣赏.  相似文献   

20.
教师们要努力搭建学生提出问题的平台,鼓励学生"敢问",引导学生"会问",培养学生"善问".使他们常有思考、常有发现、常有创新,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以放射状的发展,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