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影《阿凡达》中描绘的纳威人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而诗意的世界最终还需回归到人的身上,才能变成理想的家园。主人公杰克的身份认同和英雄历程始于身体,途经心灵,又止于身体,无疑是一次家园的追寻和回归。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家人之间没有"隔夜仇"。但假如要面对15年前抢走自己男朋友的妹妹,还有久违的家乡邻里,你还能轻易释怀吗?美国著名女小说家凯伦·怀特(Karen White)通过这个特别的设定,对故土和乡愁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倾心打造了这部凝结了智慧和真情的作品,使《失落的家园》22周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前三名的位置,在美国出版后曾引起不小的轰动。  相似文献   

3.
《故乡在远方》是一篇写故乡的散文,但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张抗抗的文章借助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更深意义上的探求。  相似文献   

4.
第读《月食》,我总感到心弦震颤,心潮奔涌,灵魂升腾,作品中的一些动人情节,常使我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月食》在我们面前铺展开一条曲折崎岖的路。这是一条坎坷的人生之路,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伊汝在春回大地、恢复工作之际,正急匆匆地登上的重返山村的旅途。他心急情切,又犹豫不安;他似乎在回忆,又象在寻求。他究竟失落了什么,又在追寻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自"五四"以来,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人出路的追寻与探索就成了一个海峡两岸均无法回避的话题.纵观当代文坛,台湾女作家童真的《穿过荒野的女人》与大陆女作家张洁的《祖母绿》都涉及了女人的出路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出路与困境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位女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女性人生的悲剧色彩,从而探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人出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福克纳的经典小说《熊》,故事中的老熊是森林之神,它和山姆都是荒野的守护者,他们的荒野精神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这深深地影响着主人公艾萨克的成长,他们的死亡却又折射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强取豪夺,同时也控诉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造成自然毁灭的罪恶根源。主人公最后对荒野之路的选择是福克纳对生态危机和人类残暴行为的反思,更是对建立新的生态伦理秩序以及应对生态危机的可行性探索。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不仅是一部女性主义著作,同时也探讨了黑人对于非洲传统,对于家园的追寻。本文通过对书中几个代表人物的分析,发现他们在对待非洲及其传统方面从一无所知到逐渐了解,再到接受并溶于心中,并围绕这三个阶段探讨他们对于非洲传统的认识与接受方式。  相似文献   

8.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成名作,也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一颗璀璨的明星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非常有名的作品,也是中国八十年代“寻根文学”代表作之一。前者魔幻色彩浓厚,后者在这一方面有所继承。与此同时,两部作品在生死观问题、主色调的选择和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岛》的家园意识贯穿全文,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且使小说的叙事结构完整统一。其家园意识着重体现在女儿对母亲家族的寻根,寻求解决婚恋问题的精神力量;母亲索菲娅从厌家、离家到归家的心理历程;更体现在麻风病隔离区的人们从最初对岛的逃避,对岛外生活的热爱、向往,到后来对岛内生活的适应和喜爱、有条不紊地和睦相处,最终将隔离区变成他们理想的家园。  相似文献   

10.
<正>[阅读导引]敦煌自古被誉为中西文化和文明交融的第一站。数千年间,因乌孙、大月氏和匈奴,吐蕃、鲜卑、西夏、突厥和蒙古等部族的轮番占领,中西文化、宗教和文明在此得到交融与演变,使得敦煌文化具有鲜明的多样性色彩。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暴力描写受到许多作家的青睐,他们借暴力来表达深层的意义,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对暴力叙事也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从《红高粱家族》到《酒国》再到《檀香刑》等作品都有暴力元素的呈现,文章主要立足于《红高粱家族》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暴力描写的分析,探究其背后丰富而深刻的意义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红色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特定的"符指"对应特定的"所指"。而这些符号在不同民俗场景下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符号在"婚庆颠轿"、"高粱酒消疫"及"炸日坦克报仇"等场景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一场由"反叛命运"到"重获新生"再到"民族觉醒意识"的文化内涵变迁之旅。  相似文献   

13.
《红高粱》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同时运用复调和反讽等手法,有别于传统的小说。《红高粱》电影是对小说的改编,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独特之处:电影在叙事视角和画外音以及视听画面上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富有生命张力的艺术世界。小说和电影以各自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4.
林耀华是中国较早以田野调查来研究中国家族问题的社会学者之一,他以祠堂为中心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族乡村,注重对宗族组织、祠堂功能、个人生命史、个人和宗族的关系等要素的研究,在其家族研究中集中体现了社会学人类学的本土化过程,其家族研究对中国家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具有巴赫金所分析的狂欢化文学的各种特征。这部小说在魔幻现实主义之外,从巴赫金的"复调""狂欢化"等理论中汲取养分,创造了一个"狂欢化"的世界,构筑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狂欢化"小说空间。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无一不流露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6.
The study of the samples selected from the English version of MoYan’s Red Sorghum demonstrate that domesticating method will still be a major strategy for Chinese novels’translation. The conclusion rea...  相似文献   

17.
浅论《红高粱》的文化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高粱》作为莫言的成名作,创作于八十年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文化大碰撞时期,代表着当代知识分子人文主义精神实践的一部分,浸淫着厚重的文化蕴含。《红高粱》中所呈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具有主体体验的功能,乡土文化对于西方来说充满了神秘性,另外,母题的传承与创新使得作品更具故事性。对《红高粱》文化的阐述,有助于读者从宏观上对莫言作品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8.
莫言在“现实的民间”的基础上构建出“文学形态下民间”——“高密东北乡”。莫言将众多民间文化融入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世界。笔者意图挖掘小说《红高粱家族》之《红高粱》《高粱酒》中的民俗意象,解析其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及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依凭对"高密东北乡"的独特叙事,莫言不仅获得了国内文坛主流作家的崇高地位,也赢得了国际文坛重要作家的充分认同。在葛浩文已译介的20多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近50部作品中,莫言的小说翻译最多。《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标识性小说,其英文版充分表征了葛浩文以"直译式意译"或"异化式归化"为原则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20.
作为用文字表述的小说,文字所表达的意蕴是抽象和无限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却用抽象的文字表述构造了具有形象的可视性的画面。莫言通过无限的想象力和智性,展现了他的艺术思维能力。用文字营造的画面,体现了小说的思想意义,并凸显了小说所独特的精神气质。它使读者获得了更多的理性的和情感性的思考,整部小说散发着强烈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