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崔海玲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6,2(8):42-42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确有一小部分学生不适应,成了“分化”的另一极。他们上课不爱发言,学习主动性不够。过去,老师对大家的要求是一样的,大家接受着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了。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足帅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的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个别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应当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了、更活跃了,一般的能达到基本要求,这不能叫“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3.
一提到阅读。人们往往就把它和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其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看到: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人坐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不见有数学课本,似乎数学课本在课堂上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数学课上必要的翻书阅读真的就不需要了吗?笔者认为:数学课上,必要的阅读不仅不能少,而且有些时候还应该强化。 相似文献
4.
5.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并能大胆的提出来,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大脑在积极地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使我联想到,每次公开课时,我们的老师在课前一次又一次地动员学生上课要积极回答问题,尽管老师一再说:“即使回答错了也没关系”,到了真正上课时,学生的表现依然是“一潭沉寂的水”。其实,我们在平时如果能多夸奖学生,多给予学生微笑,多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帮助学生创建竞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集体的场合勇于表现自己、勇于挑战,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定会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说:“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细节虽“细”,但并非小事。你的学生在10年、20年之后,肯定不记得你当年讲课的具体内容,但是他们却能够回忆起许多细节,并且告诉你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一生记住了某个历史事件、某个道理、某个思考问题的方法。你上课时对细节的技术处理就是你的教学风采,也可能成为你的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
8.
片断一:课堂上,教师正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新课,这时,坐在后排的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惟妙惟肖’是什么意思啊?”被问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就是可笑呗!”于是,发问的这个学生郑重其事地在课本上“惟妙惟肖”的词语旁边给出了“解释”——“可笑”二字。 相似文献
9.
梁万兵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09,(10):37-38
课堂问题,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处于“愤”“悱”的情绪与思维状态下产生的求知需求。因此,教师在课前预设或课堂生成的问题,也必须要经过思考和斟酌,才能在教学中呈现为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问题的预设、遴选、生成、运用的智慧,就成为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这里的“补差”,指以教师的主动行为弥补“学困生”在学习中的不足或欠缺。但是笔者发现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就是有的老师存“补差”过程中,由于压力过大、急于求成而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不仅侵占了学生校内外所有能利用的时间,而且态度急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11期刊登了赖永福老师撰写的《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一文,全文从“选择预设,灵活生成”、“调整预设,促进生成”、“放弃预设,创造生成”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前两个观点笔者读后非常认同,但对第三个观点中的“学生自选学习目标与预设偏差时,放弃预设”,笔者不敢苟同,现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与同仁们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力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在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探究等活动愈来愈多,这似乎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俨然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但透过这些"繁华"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缺失.下面从课堂教学巾采撷几个镜头供大家反思. 相似文献
14.
学习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汉语词典》解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细节虽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却举轻若重。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力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在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探究等活动愈来愈多,这似乎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俨然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但透过这些“繁华”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下面从课堂教学中采撷几个镜头供大家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一、唐老师的困惑
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经常接触一线教师,发现他们对教学反思是又爱又无奈。教学反思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他们觉得,教学反思要么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要么是无效的累赘。唐老师在自己的反思日志中表达了同样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由于工作的关系,得以接触一些教师的稿件。一位老师在介绍自己班级管理中“冷处理”的做法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8.
19.
张欣慰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7,(11):F0003-F0003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亦是如此。有谁会对枯燥的事物感兴趣呢?把“美”和“趣”融入课堂,我开始有意识地实施我的计划。[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不少老师经常感叹:学生学习不用心,基础不扎实,做题不是审题不仔细就是运算粗心等等。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这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逻辑不严密,教学过程不到位有关,尤其与一些教学细节上处理不周到有关。“细节决定成败”,“重视细节”,“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的理念,正是我们老师应该留心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