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说过:"人类在探究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究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并且以后也不可能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  相似文献   

2.
<正>马克思说:"人类在探究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究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并且以后也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需要情感的。音乐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意志的过程。情感,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 ,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说过 :“人类在探究真理时 ,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究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 ,并且以后也不可能有。”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任何一首歌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 ,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 ,或活泼或庄严的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因此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说过:“人类在探究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究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并且以后也不可能有。”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庄严的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因此,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徐虹 《辅导员》2010,(10):J0012-J0012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相似文献   

6.
陈若华 《考试周刊》2011,(30):230-231
音乐教育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否具有有效性,能否吸引学生,是音乐教师一直以来思考和探寻的问题。目前,音乐课枯燥乏力,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的情感潜力,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兴趣。作者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兴趣、创设意境、因材施教、自主探究、创造实践等方面入手,巧妙设计每堂音乐课,使教学课堂实现有效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相似文献   

7.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驱动力。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实施情感教育,更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音乐意识,从小培养和  相似文献   

8.
陈哲 《考试周刊》2010,(54):59-59
一、歌唱的概述 我国最早的一部探究歌唱的专著是《唱论》,为元代的芝庵所著,强调声乐艺术在音乐情感表达方面具有最直接、最能得心应手及更能产生独特艺术魅力的特点,提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近之也",明确指出在音乐情感表达时,以手弹拨琴弦奏出的音乐不如用气息吹奏出的(更贴近人体内脏),  相似文献   

9.
品德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旨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诸要素的协调发展。道德情感不仅是品德课的培养目标,也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适时地融入音乐,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音乐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促进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10.
张佳凌 《教师》2014,(13):68-68
新形势下,教师要有效地利用教学中的情感资源,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初中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音乐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音乐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任务,应该通过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来完成,不应该离开音乐艺术形象进行空洞说教。"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从创作、表演到欣赏都离不开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贯穿于音乐艺术的一条"主线"。文章试从音乐的表演和欣赏两方面来探讨情感体验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它可以理解为情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传递各种信息,人们崇尚音乐艺术带来的情感体验,获得愉悦的心情。生活中到处都有音乐,或激昂、或轻盈、或奔放、或委婉。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感受也不一样,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幼儿期的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3.
任晓彬  陈小红 《考试周刊》2011,(79):232-232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可见,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一、审美感知,体验情感  相似文献   

14.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所以在音乐课本中“进行情感渗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音乐课最核心的目标。”(《音乐课程目标解读》)那么,我们在音乐课中如何切实有效事半功倍地进行情感渗透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创设情境情由境生,复制、模拟和创设一定的环境或情景,是情感的催化剂。情境是音乐课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  相似文献   

15.
仇丹 《海南教育》2014,(16):76-76
音乐课中的情境教学是指运用音乐的艺术魅力,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音乐新课程标准专门对教学过程与方法突出了明确要求,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16.
“呀呀油”:信阳民歌中的奇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田歌和山歌中运用方言"呀呀油"衬词而形成的民歌体裁。"呀呀油"体裁的民歌可以一人独唱,也可以众人合唱,其在歌曲中的位置靠后。音乐材料的运用或对比或重复,节奏型比较单一,歌曲情感表达颇具特点,由此显示出信阳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7.
王肖静 《考试周刊》2011,(16):221-221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音乐课程划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这种以模块形式出现的课程,在高中尚属首次。为了体现新的课程标准,落实选修内容,上好每一节音乐课,我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以下几点是我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由音乐课程的自身学科特点所决定的。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前几天听了同校数学教师关于数学课上如何体现"精"的精彩演讲,我深有感触。他说一堂好的数学课要做到引入——快;新授——放;讲评——精,无论哪个环节都体现了他的教学智慧。我觉得音乐教师更要注重通过教学语言设计体验探究性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探究音乐的同时,真正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架起彼此情感的“互动点”。反思我的音乐课,我认为要做到: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聆听没有标题、没有附带着乐曲说明的音乐作品时,常常会产生"听不懂"的问题,原因在于音乐艺术同文学艺术相比较,音乐本身不具有语义性。同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相比较,音乐本身也不具有视觉性。当我们了解了音乐的特性后,我们就会更好的去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我们想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让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