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勇 《成都师专学报》2001,20(3):45-49,113
本文就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三部曲的环境描写问题作了探索,认为李士力人三部曲在环境描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烈的时代性,浓郁的地方性,空间的细致、真实和准确性,地理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描写手法的开放性等。  相似文献   

2.
3.
李劼人历史小说与巴蜀文化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的历史小说既是继承巴蜀文化传统的结果,同时又是对现代巴蜀文化的重要贡献;无论是其历史内容的极大真实,还是准确展示西蜀古都的地域特色、极富表现力地运用四川方言,以及“摆龙门阵”叙事方式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都是这种贡献的具体证明。  相似文献   

4.
李幼人创作《死水微澜》很明显受到法国作家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影响,蔡大嫂身上也有包法利夫人的种种特质。但是,李劼人并不是生搬硬套法国文学,他在借鉴别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自己的独创,蔡大嫂与包法利夫人有着诸多的相异性,她不安分的性格和求实精神来自于独特的巴蜀文化。  相似文献   

5.
6.
以李劼人小说创作中的婚俗事象为研究对象,旨在反映四川地区社会变动下的婚俗面貌以及变革痕迹,从而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状况。通过婚俗文化研究来回溯历史,探寻婚俗背后潜在的人伦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正视当下时代的社会礼仪风俗,有利于我们推进社会进步和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丛林中,李人的“大河小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是中国第一部超长篇连续性现代历史小说,展现了近代中国由传统 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最初转型,具有文学、史学等多重文化价值。本文就其小说中历史与小说的冲突谈思想与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8.
李劼人新旧两个版本的《大波》在人物塑造、叙述策略以及地方文化表现方面都有着重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新旧《大波》在艺术特点上各自的缺陷。个中根源在于,李劼人在新旧《大波》创作的背后有一种共同的历史小说创作观误区,即在创作中把历史的现象总和看成了历史本身,这一点对于我们全面看待《大波》的艺术特点以及深入认识李劼人历史小说创作的内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和道德观有依附于正史的特点,但是这种特点在近现代已经开始动摇,30年代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开创了以"风俗史"写历史的先河,为历史小说带来了新的风貌。而80年代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突破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红色经典英雄史诗叙事,成为了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和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尽管书写于不同的年代,但都表现出了与传统历史小说不同的历史观和道德观,并较好地完成了史性与诗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李劼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个性鲜明而独特,形象地体现了李劼人对女性命运的理性思考,也反映出作者的女性意识与观念。  相似文献   

11.
著名的川籍现代作家李劼人在其创作中呈现的独异性不仅是无人替代的,也是不可复制的。这不仅表现在作品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还体现在他小说叙史的民间立场,这种独异性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作家的巴蜀意识、市民体验,还有异质文化浸染的融合。近年悄然兴起的新历史主义的小说创作潮流,关注大历史背后的芸芸众生的叙史方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李劼人的小说叙事立场,借此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叙史的意义,真正把李劼人的叙史内涵转化为重建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整体格局的珍贵资源。  相似文献   

12.
余婉馨 《海外英语》2022,(14):27-29
《死水微澜》是现当代巴蜀乡土文学的典范之作,其中富含地道的四川方言,展示了巴山蜀水之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尤其反映出了渗入近代四川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袍哥文化。通过对比胡志挥和Bret Sparkling&Yin Chi对《死水微澜》第二部分“在天回镇”的翻译,笔者发现大量方言误译,并将其分为袍哥文化相关方言误译和其他巴蜀方言误译。其中,与袍哥文化相关的方言误译可进一步细分为对袍哥组织和人物身份的误译以及对袍哥文化的误译,其他类别的巴蜀方言误译其成因则有隐喻传达无效、人物指代混乱和文化能力欠缺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论李劼人的文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人创作的出现与成熟依赖于中西文化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融汇。他是将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当作有历史渊源联系的整体来认识的,他更重视经由自然主义发展而体现的真实客观的叙事风格,冷静科学的理性作风,以及历史生活的整体性观念。他的文学选择的内在机制是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作家、而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成他文学选择的客观依据。真实、客观、全景地再现历史转型期社会生活的追求是他借鉴法国文学创作经验的最根本原因。他对法国文学的借鉴,对他创作的独特性和艺术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他的作品是在中国文学中出现的中西影响相融合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4.
李劼人的三部曲在社会场景、风俗场景与心理场景的交织中,全面展示了从 19 世纪末到20世纪初四川的历史风貌,就其宏大的规模、真切的写实与丰富的内涵而言,确实当 得起“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  相似文献   

15.
李劼人所翻译的法国文学作品基本上采用方言化的白话文(官话)。李劼人对翻译作品的选择,虽然较多是法国的小说名著或者某位作家的代表作,但也会选择自己熟悉而热爱的文学作品。李劼人接受了严复关于信、达、雅的翻译思想,较多强调了跨语际的文化交往上的比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巴蜀文化从区域文化向着地方文化转换的古今流变轨迹为历史参照,从文化空间的绵延、文化中心的形成、文化心态的嬗变这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指出了以巴渝文化与蜀都文化为核心构成的都市文化的现实发展,将促成巴地文化与蜀地文化的现代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地域文化描写是李劼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死水微澜》为例,探讨李劼人在其作品中如何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经由文化的细微变动中,将表现历史、展示巴蜀地域文化以及铺衍故事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以巴蜀文化从区域文化向着地方文化转换的古今流变轨迹为历史参照,从文化空间的绵延、文化中心的形成、文化心态的嬗变这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指出了以巴渝文化与蜀都文化为核心构成的都市文化的现实发展,将促成巴地文化与蜀地文化的现代融合。  相似文献   

19.
李劼人的小说《大波》是唯一正面描写四川辛亥革命的作品。《暴风雨前》《死水微澜》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叙事,而《大波》则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写了保路运动的由来、发展和辛亥革命的暴风等重大历史事件,以文学家特有的笔触将枯燥而类似档案式的历史叙事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文学叙事。小说中大量运用公文函电,以增强小说的现场感。李劼人在看似形象的历史小说创作中,反映了四川民国真实的乡土历史和风情。  相似文献   

20.
巴蜀才子曾玙乃明代正德、嘉靖年间著名诗人,其博通群经,诗名早著,少与杨慎齐名,又与杨慎、王阳明、郑善夫、何景明、王廷相等名流交游甚密。由于曾玙诗文多散佚不存,其才名淹没已久。其诗文集《少岷先生拾存稿》赖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得以存世。曾玙诗歌多描写巴蜀山水,关怀巴蜀民生,友爱巴蜀朋辈,推崇巴蜀先贤,表现出浓厚的巴蜀情怀。其文章记录了许多巴蜀历史、书院建设与文学著述活动,为研究明代巴蜀文化与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对巴蜀文化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