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四年级“加热和传热”一课中 ,“水的传热”这一知识点 ,通过教师演示加热方框形玻璃管来得出水是靠对流方式把热传播开来的。这样的实验简单 ,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 ,只看演示实验印象不深 ,理解不透彻 ,为了提高实验的效果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对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进。首先学生通过实验(图 1 ) :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 ,下部手拿的地方却不烫 ,知道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图 1 接着 ,研究水是怎样传热的呢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 ,我增加了一个学生实验 (图 2 ) ,加热烧杯中的水 ,观察。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水的流动 ,在加热过程中 ,往水中放入…  相似文献   

2.
《观察水的沸腾》是现行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材热学部分中很重要的一个学生实验。该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和测定水沸腾时的温度,即沸点。在实验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以下几种现象:①从开始加热到沸腾前,随着温度的上升,水中出现大量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变小或破裂。②当水温到达沸点并发生沸腾时,  相似文献   

3.
高中化学中“石蜡的催化裂化”课堂演示实验按课本提供的方法,难收集到液态生成物。需长时间加热.反应所产生的气态生成物才能将酸性KMnO4溶液褪色,实验教学效果差。  相似文献   

4.
针对低压密闭腔体内水膜的加热蒸发现象,利用斐克扩散定律构建一维蒸发模型。基于饱和水温度和压力的对应关系,发展一种确定扩散边界层厚度的方法。搭建水膜低压加热蒸发的实验系统,实验研究不同压力条件下水膜的蒸发质量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对比蒸发质量和温度变化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发现二者数据的吻合度较高,表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低压加热条件下的水膜蒸发特性。基于当前的数学模型,进一步研究真空压力、加热热流密度和蒸发容积对水膜蒸发速率、蒸发质量和蒸汽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压力越低、加热热流密度越高和蒸发容积越大,水膜的蒸发速率越大,达到饱和状态的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起初是怀着好奇来听物理课的。怎样把这种好奇转变成兴趣,变成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并使之自觉、持久,这是初中物理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多年的实践,我体会如下:一、必须上好第一节物理课,打开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第一节引言课好像老师给学生的见面礼,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步。其印象如何,是能否引起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为了引起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第一堂课作如下设计:l、设置悬念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提出:熟透的苹果为什么要落向地面,水为什么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些生活自然现象,是学生熟悉的、自然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使他们急于了解为什么。2、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我在第一节物理课上演示的气压减小、沸点降低的实验,学生相当感兴趣,如我拿一个装小半瓶水的烧瓶塞住,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停止加热后,水不再沸腾,我又将烧瓶倒过来往瓶底浇上冷水,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烧瓶里的水又沸腾起来了。3、在物理学中适当地运用史料在课堂中讲物理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压缩气体液化实验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热现象”章节中的一个课堂演示实验,教材中介绍的操作方法为:在注射器里吸入少量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口堵住,然后向外拉活塞,注射器中液态的乙醚消失了,全部变成了气态的乙醚。再推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注射器内的气态乙醚又液化了。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中有一个气体膨胀做功热能减少的演示实验。原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用酒精灯对装有一定量水的试管加热,试管口用软木塞塞住,当加热到试管中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后水蒸气将把软木塞冲开,以此说明水蒸气对软木塞做了功。但这一实验却无法直接显示水蒸气的热能减少,实验效果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8.
液体沸腾汽化时需要热量的演示实验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朱连生沸腾是从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急剧汽化现象,在不同外界压强下,某种液体沸腾的温度(沸点)是不相同的。要使液体沸腾,首先必须把液体加热到沸点,然后继续加热,否则虽然达到沸点仍然不能沸腾。这时...  相似文献   

9.
小学四年级自然教学实验课水的蒸发和沸腾教案教学设计蒋隆楣(湖南省娄底市仪电站)刘婕(湖南省煤炭一处子弟校)主讲刘婕十六、水的蒸发和沸腾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和沸腾是液体受热,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学习用图解表示这一变化规律。2.指...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水蒸气的凝结》增补实验佘时云(湖北潜江市熊口镇石阳小学433106)小学自然第一册中《水蒸气的凝结(二)》,有一个观察实验,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由什么变成的?“白气”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许多微小水点...  相似文献   

11.
水的蒸发和沸腾,是小学自然第一册中的内容。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和水蒸气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接受比较困难。为摒弃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划重点、学生背”的老一套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形象,以便于学生独立地观察、实验、分析,故设计了以下的实验。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人民版),79页[实验3—5],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在试管里放入一块铜片,注入少量浓硫酸,给试管加热。观察试管里所起的变化。用润湿的蓝色石蕊试液放在试管口检验所放出的气体,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把试管里的溶液倒在盛着少量水的另一支试管里,使溶液稀释,观察溶液的颜色。”这一演未实验的设计目的是证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三点不足:1、因反应一直在浓硫酸沸腾状态下进行,其产生的气体(气泡)学生不易观察到。2、由于铜片和浓硫酸是在常温下开始加热。会产…  相似文献   

13.
观察实验是传授自然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发展智力的先导,实验是培养能力的途径。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课,不仅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的良好品质及操作实验的技能,而且要教给学生进行科学探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教好观察实验课,下面就《水的蒸发和沸腾》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观察水沸腾”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探究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水在沸腾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现象,从而知道水在沸腾时气泡的变化规律,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要吸热等知识。但这个看似简单而普通,几乎人人每天都能见到的物理现象,要在实验室里还原出来,做准确而全面的观察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水的沸腾做了专题研究,有如下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初中自然科学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为了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加快氯酸钾的分解作用,一般用两个演示实验进行对比,一个用来单独加热氯酸钾,另一个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或者根据不同要求进行学生分组对比实验。现对此实验改进如下,以增加对比性。  相似文献   

16.
初中自然科学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为了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加快氯酸钾的分解作用,一般用两个演示实验进行对比,一个用来单独加热氯酸钾,另一个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或者根据不同要求进行学生分组对比实验。现对此实验改进如下,以增加对比性。  相似文献   

17.
教材上关于氨溶解于水的演示实验为喷泉实验,实验现象明显。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我在上述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四则氨溶解于水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8.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因该内容一直没有专用的演示仪器,教师借助光具座等光学仪器演示时,实验效果不是很好。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该部分内容,本人制作了一个平面镜成像实验器。该仪器制作简单,材料易取、使用方便,学生使用后,效果很好,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回顾了在核态沸腾传热中影响汽化核心密度分布的几个关键因素,然后运用分形理论讨论了加热壁面微结构和汽化核心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两个核态沸腾实验中汽化核心密度的数据。一个实验是考察加热壁面在老化过程中汽化核心密度的变化,另一个实验是考察两个不同材料制成的加热壁面上汽化核心密度的差异。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汽化核心密度与最小成核半径之间呈分形关系。不同加热壁面对应不同的分形维数,分形维数是一个定量描述加热壁面状况的参数。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遇到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且安全性差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设计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改进,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还进一步学会突破和创新。比如,在学习浓硫酸稀释实验时,为了说明向浓硫酸中滴水的危险性,按教科书所设计的方案实验,沸腾现象不易被观察。原因是水滴沸腾飞溅起的液滴非常小,并且持续时间很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