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从根本上是内在统一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其统一的本质体现在价值层面上则表现为价值追求的深刻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符号     
康丹 《华章》2013,(27)
文化是人类群体共同创造的产物,不同的群体因包含不同的思想、意识、情感、心理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因此,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类的“类生活”的活动的产物。文化的“类”是依赖符号而表现的。文化是人类共同体在实践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以“类”为特征,以符号的形式表现的关于对象世界的知识体系。虽然文化依赖于人类共同体的生活与实践,但仍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符号作为文化表达的载体和传播传承的工具是人为设置的结果,随着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扩充,符号的出现使得文化具有隐形和显性两种存在形态并且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4):23-24
中德两国的国民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核心价值的不同性。文化行为方式和文化核心价值互为表里,互相影响,共同形成一个民族与文化的多元内涵层面。中国人的"和谐观",德国人的"自由平等观",并由此延伸出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4.
自然美是自然在人类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在内的整个文化活动影响下产生的,是领受了虚拟的文化品性的结果。当虚拟的文化品性上于隐性层面时,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共同美;当虚拟的文化品性处于显性层面时,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差异美。  相似文献   

5.
习语是英汉语言中的精华,是人类语言所具有的共同文化特征。由于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政治科技文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及鲜明的民族个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化形式的哲学与宗教,从产生动因看,两者都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终极实在"是两种文化形式蕴涵的永恒主题,但两种"终极实在"在表现方式、合理性及满足人类思维机能自由发挥的作用方式等方面都有区别.哲学与宗教都来自共同母体--原始神话,但由于产生的时代不同,决定了两者有许多区别.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两种文化形式既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又彼此对立,相互竞争,表现出了在不同时期的一些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整合与民族文化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化全球化是指文化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既定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束缚。在平等的世界交往中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的涵化与互动而形成的人类的共同文化。要想实现由文化本土化向文化全球化转变。其路径只能是进行文化整合与民族文化创新。文化整合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文化整合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求同存异、多元共存等原则;民族文化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8.
“人是一种艺术的动物”,艺术在其概念的演绎中获得了它的意义,艺术是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处在整个文化的中心地带。艺术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表现,系统结构的特点是认识的、评价的、创造的和符号—交际的结合。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艺术创造者必须在传统中,又必须是个创新者。艺术参与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社会模式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旅游作为现实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表现出了人类摆脱生存困境、追求自由、回归本真的愿望。日常生活单调乏味、狭隘封闭的时空阈限,束缚了人类崇尚身心自由的本性,同时,孕育了旅游动机的萌芽,引发了旅游的热潮。旅游所蕴含的文化启蒙价值对人的生存方式和身心自由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旅游主体通过对自由、休闲、审美、愉悦等文化的身心体验,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精神的压力和内心的焦虑也就得到一种缓解。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和英语世界之中,文化的内涵都具有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人们可能在多种视野中理解、使用这个概念。由于侧重点不同,出现了文化的多种划分,但这只是视角的差异以及划分的细致程度不同而已。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确认文化的以下几个特征:文化常常表现为特定的符号体系,这是人类脱离自然的标志之一;文化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得到了普遍认可的意义和判断形成了社会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这些意义和判断会发生改变,因而文化体现了人们与环境相互适应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文化的功能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教育人,培养人,把一个自然人改造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文化发展到今天,其教化功能已经极其全面,甚至构成了文化空间,不同的文化空间形成了多样的文化体系,因此,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要求我们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审美是人实现精神上超越现实存在的需要。审美文化则是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关照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它代表了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审美文化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即审美文化的感性化特征、形式化特征和消费性特征。深入分析审美文化的特征能够进一步理解审美文化概念的涵义及内在属性,并对当代社会实践中的审美文化现象作出科学而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的“迷失”是在技术理性不断强化过程中逐渐丧失人文理性的:现代觉醒是人文理性的复苏,是对文化的回归,它是一种社会管理视角和社会组织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技术为主型物质生产方式向价值为主型的文化服务的生产管理模式的转换,从而实现文化生产方式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并不排斥科技,而是给科技赋以人文的意义。它有利于避开现代化市场经济使人性失落的各种“陷阱”,实现人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根植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诉求之中。它既是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实回应,也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能途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它绝不只承载着人类的社会性。人类对于其生物性,也会载录下来,传于后世,而后世基于其需要也必将代代相传,形成文化的另一种。但文化决非简单地承载着人类对其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反映,它常常会是人类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的深层内涵是人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人的文化的现代化。文化转型意味着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深刻变化,它直接制约着我们能否在实质上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文化转型应坚持尊重历史、传统重建、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我们的文化使命是努力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形成有其历史语境,有其自己的特点。大众文化既产生了正面效应,同时难免又带来了负面效应。前者表现为消解文化等级秩序,满足大众精神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文明质量;后者表现为导致了人的单向度和人格的片面化,导致了媚俗化,摒弃了文化理想,还导致了无深度性,从而消解了人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鲁彦周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皖籍作家,长期以来坚持将自己敏锐的触角深深地探进历史的夹缝中,以历史言说人性,以人性诉说历史,对历史和人性进行深刻而持久的反思。其迄今为止的四部长篇小说《彩虹坪》、《古塔上的风铃》、《阴阳关的阴阳梦》、《双凤楼》表现出内在意蕴的一致性,即人性遭受神秘力量的戕害而扭曲异常,而人性的自赎和复归却也是经历心灵煎熬和斗争之后的必然,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出"戕害—扭曲—自赎—复归"的人性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浅析文化休克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休克是一种常见的化现象,它经常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化互动过程之中。章从化差异、化变迁以及社会互动的社会学视角切人。对化休克现象产生的原因、形成过程及其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比较分析不同职业培训模式存在的必然性是一种新的尝试。英国的自由市场模式、法国的政府主导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所折射的社会文化背最也各具特色。不同的职业培训模式对应着不同的主流社会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在职业培训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文化建设问题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与校园文化相比,大学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影响更为广泛,所承载的更能体现一所大学文化的延续性和对社会文化创新的引领作用;但是很多高校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因而存在缺乏规划、随机性大、盲目跟风、个性缺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正确认识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功能,把握其社会性;应有长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应遵循大学文化自身特性,把握文化建设重点;应正确审视处理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多对关系,形成强大合力;应积极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丰富文化建设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