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于悲恸和无意间为中国当代诗歌迎来了自天安门诗抄、朦胧诗潮之后又一轮群体性的热潮。  相似文献   

2.
网络诗歌是指用电脑代替纸和笔创作的,通过网络发表的诗歌。据不完全统计,“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在互联网上已经涌现了几万首诗歌,一时间,诗歌成为当今最流行的网络文学形式,它的爆发力凸显出诗歌巨大的生命力。虽然人们对网络诗歌的文学性还存在质疑,但其感召力、号召力的社会功能在这次灾难中已充分显现。5月14日,一首《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网络诗歌开始在网络上流传,之后被全国近百家报纸刊登、被各大电视台引用,有人甚至为其谱曲,制成视频MTV。5月15日下午,这首诗以短信的形式在盛大网络公司员工中传播,盛大总裁陈天桥读后不禁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3.
汶川大地震中,中国政府和军队的表现获得了一致认可。而对非政府组织,则赞弹不一。事实上,汶川大地震是当代中国非政府组织社会参与能力第一次整体浮出水面,怀着公益热情与理想的NGO(非政府组织)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新闻传播能力。本文以四川地区相关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新闻传播活动为例,探讨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新闻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4.
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大地震的创伤正在缓缓康复;这场大地震新闻传播中的变革,目前正在路上行进。 回望汶川大地震,我们依然悲伤、感奋;回望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我们依然执着、坚定……  相似文献   

5.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媒体发明了“汶川加油”、“四川雄起”等具有很大鼓动性的词语,的确这些词汇能凝聚人心,在特定阶段也能给身处灾难中的人民以信心。但是,当2013年雅安大地震发生时,我们又看到了此情此景时,就不得不进行理性反思。正如网友“时报翔哥”所言:“看完国内60多家纸媒的封面,标题文本仍然与5年前汶川大地震,3年前玉树大地震如出一撤,只不过汶川玉树改成了雅安:雅安不哭,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7月6日,由江南杂志社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青春词典——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记忆》赠书仪式暨诗歌图片展在杭州江南文学会馆隆重举行,同时在浙江教育出版社一起学网站开启灾难·  相似文献   

7.
湘军,曾经是震撼中国的一个词。湘军的骁勇、湘军的英勇善战、湘军屡败屡战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曾经深入国人的心。汶川大地震之后,湘军又以震撼国人的精神面貌出发,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行动中,湘军又以所向披靡的步伐,行进在汶川破碎的山河之间,锐不可档.  相似文献   

8.
湘军,曾经是震撼中国的一个词。湘军的骁勇、湘军的英勇善战、湘军屡败屡战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曾经深入国人的心。汶川大地震之后,湘军又以震撼国人的精神面貌出发,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行动中,湘军又以所向披靡的步伐,行进在汶川破碎的山河之间,锐不可挡。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08,(8):110-110
全国首部反映汶川大地震的大型纪实报告文学《直击汶川大地震》(作者黄冈日报社社长吴国茂,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近日问世。该书11章20万余字,全面真实记录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感人过程。为表迭对灾区人民的支持,作者将首发义卖的书款捐赠给灾区。  相似文献   

10.
转眼间,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电视媒体以其报道的直观性和现场性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鲜活的记忆。在中国电视50年之际,汶川大地震报道成了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在众多的电视媒体中,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以其主流媒体的优势地位,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歌,迅速在互联网、手机短信、赈灾募捐活动的现场流传。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这首《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在网上一出现,便被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中国经历了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随后又经历了奥运会、残奥会、“神七”载人航天飞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事件,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和奥运会,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对于这些重大事件的宣传,作为军报的文艺副刊,责无旁贷。多年来,我们充分运用文艺副刊的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用多种形式紧密围绕重大事件、典型人物、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媒体发明了"汶川加油"、"四川雄起"等具有很大鼓动性的词语,的确这些词汇能凝聚人心,在特定阶段也能给身处灾难中的人民以信心。但是,当2013年雅安大地震发生时,我们又看到了此情此景时,就不得不进行理性反思。正如网友"时报翔哥"所言:"看完国内60多家纸媒的封面,标题文本仍然与5年前汶川大地震,3年  相似文献   

14.
刘宏 《新闻与写作》2008,(11):59-59
四川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了半年,回顾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突出特点是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报道过程。这个过程并非指媒体报道的主题转移,  相似文献   

15.
5.12大地震中的新闻报道特色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类媒体迅速反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以及手机短信等渠道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了震情。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信息报道的及时、公开和透明,达到了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传播效果,这在我国的新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报纸尤其是地方报纸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5年前,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报纸与电视和互联网相比,劣势尽显。对汶川大地震,人们获得信息的第一个渠道是电视,其次是互联网,最后才是报纸。前两者的差距并不大,而通过报纸了解汶川大地震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在举国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期间,5月21日下午,广西新闻出版系统举行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捐款仪式,全区新闻出版系统向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同胞捐款189万元。  相似文献   

18.
万刚 《新闻实践》2008,(8):25-26
2008年,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的浙江《共产党员》杂志,在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倾全力以整本杂志的篇幅做一篇"大文章"——汶川大地震,捧出了一本厚重的"特殊党刊"。浓缩精华的再次创作虽然,这期特刊稿件大多取自主要媒体发布的抗震信息,但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国内外的各类媒体纷纷聚焦汶川,中国的媒体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迅速反应,客观而全面地报道,打了一场抗震救灾的主动仗。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程度最大、受灾范围最广的一次灾难。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全景式、不间断的报道.在报道的时效性、报道视野与主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实践对进一步做好突发性事件、灾难报道做出有益的探索,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