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的再度兴起,大批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本身是怎样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这个问题深感兴趣,而且意见不一。笔者认为客观、科学地再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世界观形成过程,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将有助于越来越多的人转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有助于我们同时代人正确地形成自己的观点,有助于青年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粗浅谈一下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卡尔·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的过程分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明确了自然观是物质的、人化了的和生态的.因此,研究马克思自然观也应从三个来维度来看,即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维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明确了自然观是物质的、人化了的和生态的。因此,研究马克思自然观也应从三个来维度来看,即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维度。  相似文献   

4.
安宏 《科教文汇》2007,(12Z):164-165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明确了自然观是物质的、人化了的和生态的。因此,研究马克思自然观也应从三个来维度来看,即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维度。  相似文献   

5.
公孙龙是中国古代名辩思想发展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曾提出白马非马、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等著名论点。虽然在哲学和逻辑学上存在唯心主义观点,但在本体论上坚持唯物主义,他的正名思想对逻辑学有深远影响。后期墨家继承和发展了公孙龙的正名学说,提出了系统的逻辑学说,这标志着中国的古代逻辑学的建立。本文从分析二者观点与思想入手,并试图对二者的思想进行比较与评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以自然—人—社会的演化次序为客观基础 ,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门类 ,并构建了现代科学体系———以人文科学为主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两翼的立体结构。同时也论证了人文科学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以及科学融为一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云 《今日科苑》2009,(12):174-174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范畴"的论述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同时也包含有极大的混乱,也存在着错误的观点。"实体"这个的内容和对它的理解,一直是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剧烈斗争的场所。为了科学地了解哲学史上两条路线的斗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联宇宙学底发展,也和自然科学其他部门的发展一样,是在组成俄罗斯科学的光荣的、坚固的唯物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孕育的。在苏维埃时代,苏联科学获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当科学依据所向无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学说时,科学就能解决自然科学方面各个最主要的问题,物别是能解决宇宙学方面的诸问题。我国(苏联)有许多具有各种专门知识的综合学者(其中不仅有天文学家,而巳有地球物理学家、地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劳动人民的导师列宁,是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捍卫者,他用全部的天才和力量保障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事业,把人类从资本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列宁的思想和学说,是向唯心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作斗争的强有力的武器,是世界进步人类智慧和力量的无穷泉源。列宁在1908年间和马克思主义的敌人所作的斗争,对於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列宁保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在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丰富了唯物主义的理论,把自然科学从困难和危机中解救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山西在中国历史上既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塞外游牧文明之间过渡、冲突、交流和融会的中间地带,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封闭保守的所在,有利于形成、保持和加强一定的地域性文化传统。这种处在文明交叉地带同时又较封闭保守的自然环境,影响且形成了山西古代从先秦尸佼、苟况、韩非、西门豹经两晋裴顾、孙盛以及唐柳宗元直到明清集大成的薛碹、王廷相和傅山等这样一条特色独具、后起不绝的无神唯物的自然观传统,并终于在明清形成了以薛碹、王廷相和傅山等为主要代表即以山西为中心的北方唯物主义思想流派。这一流派不仅与南方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姚江心学派相对立,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衡阳王夫之的元气唯物论以及清初实学思潮的兴起。山西古代无神唯物的自然观传统在中国科学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明显表现出两个范式的不同,即:私有制与公有制,自发调节与国家调节,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要素分配论与按劳分配论的对立。而两者根本上的区别则是资本主权与劳动主权,表象描述与本质把握,唯心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与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对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与中国改革实践脱节,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是诞生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  相似文献   

12.
目前自然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存在一种忽视历史的缺陷,而自然科学经典对创新思维现场的还原有利于弥补这一点;自然科学经典主要从原料和产品、加工程序、精神气质等三方面还原创新思维现场;这一特性使得自然科学经典区别于教科书的训练作用,以情境的潜移默化方式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特殊之处在于它在自己的生存中生成了自己的本质(存在);而且此在的自我生成,是在神秘的情绪体验——畏、烦、死中,由于人领悟到自己是被抛进自己的多种可能性的筹划之中,从而克服"共在"这种异在,才出离沉沦,直面此畏,向死而生的。海德格尔的这种自我生成观,实质上不过是唯心主义先验自我本身的神秘内省或主观反思而已,它既非现实的社会生成,亦非真正的实践生成。这一点,与我国传统哲学力主人的社会生成或社会认同有别,更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生成相距甚远。明乎此,才能走出当代人学研讨中因偏离实践、社会关系来把握人的生成的"准存在主义"误区。  相似文献   

14.
应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邀请,以瑞典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主席古斯塔夫森博士为团长的瑞典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代表团一行8人于1989年1月11日至21日来我国进行了访问。外宾在华期间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上海地区的有关接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单位。外宾在京期间,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会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瑞典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属政府机构,其宗旨是促进、资助和协调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瑞典自然科学领域中基础研究方面有三分之一的资助来自该委员会。1988年春,我委常务副主任胡兆森同志率代表团访问了该委员会,曾就双方合作交流及签订谅解备忘录事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15.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柏拉图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学派之间的争议主要体现在柏拉图的文艺观和亚里士多德文艺观的差异,两种文艺观的差异又体现在他们各自的文艺观的核心--摹仿观的不同.而他们的摹仿观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各自采取不同的哲学思想.事实证明,根植于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观比派生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柏拉图的摹仿观更接近文艺的本质--文学艺术家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主观创造.  相似文献   

16.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柏拉图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学派之间的争议主要体现在柏拉图的文艺观和亚里士多德文艺观的差异,两种文艺观的差异又体现在他们各自的文艺观的核心——摹仿观的不同。而他们的摹仿观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各自采取不同的哲学思想。事实证明,根植于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观比派生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柏拉图的摹仿观更接近文艺的本质——文学艺术家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主观创造。  相似文献   

17.
英国经验论哲学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创始人是弗兰西斯·培根。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所带来的新思潮,激发了人们的思考精神、批判精神。国家对教会统治的取代,民主政治的出现,使人们产生了对独立的追求。英国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大力发展科学和生产,人们也渴望文明和进步,而传统的经院哲学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因此需要开创新思想。从经验论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过程以及经验论者的观点中可看出,无论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还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经验论哲学具有崇尚感觉和经验、以固定模型(数学模型)为标准、没有彻底脱离经院哲学思想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针对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整体学术影响力较低的现状,提出促进其学术影响力扩散的措施。【方法】 以入选《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的25种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研究对象,统计这25种期刊的基本信息及被收录情况,为研究该类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扩散路径和刊群建设提供数据支撑。【结果】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刊群建设方面有其坚实基础和便利条件,并提出了促进其学术影响力扩散的具体路径。【结论】 通过深挖期刊资源来提升期刊的办刊水平;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师范教育为特色,通过同类聚合、差异办刊、资源共享等途径开展刊群建设,从而促进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整体学术影响力的扩散。  相似文献   

19.
直观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称谓。直观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承认事物有其固有的本质或规律,“固有的”,意味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是原本就有的,而且是完整的、已经完成了的。因此,人认识的任务就是“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把握这种本质或规律。马克思不承认事物有其固有的本质或规律。他批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目的正是要纠正它的主要缺点,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认识论原则,即实践的原则。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一种感性活动,马克思突出和强调实践,既从根本上改变了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  相似文献   

20.
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自然科学编期刊作为统计分析对象,对其专业期刊和核心期刊的地域分布、各学科核心期刊的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自然科学类专业期刊和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特点及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在学科方面的特点。并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2000年版)》的自然科学类期刊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