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级长拳第三路是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男生的基本教材之一,其动作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造型勇敢、动作朴素。虽然全套(除起势和结束)动作只有三十二个主要姿势,但对中学没有学过武术的入学新生来说,却是一个困难较大的教材。他们认为其动作复杂难记,手和脚及眼法的配合难。根据这些情况,我采用了如下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向学生介绍套路动作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初级长拳第三路的内容结构较为复杂,动作难度大,它是以踢打基本技击为中心。  相似文献   

2.
在新编高中体育课本中,二十四势太极拳做为必修内容被编入教材。二十四势太极拳是国家体委1956年组织有关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练习者可整套练习,也可根据身体情况选择某一单式或分段进行练习,二十四势太极拳全套动作分为八组,包括“起势”和“收势”共二十四个动作,内容除了拳、掌、勾三种手型和弓、仆、虚、独  相似文献   

3.
<正> 初级剑的动作比较简单,但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通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帮助学生了解剑术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意志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初级剑全套动作分为四段,每段八个动作,共三十二个动作。比较工整地打完成套动作,大约需用一分钟的时间,心率一般可达130~150次/分,下面谈谈初级剑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4.
套路由起势、段、收势组成.起势从场地右侧由西南背北的方位开始.段成双数,演练时左右往复,即单数由右向左,双数段反之.收势的方位同起势,并须回归起势处.虽然套路结构的特点是逐步形成完善的,但为何流派繁多、风格迥异的各家套路,在结构上却表现出了如此千人一面的观象?若从哺育它的传统文化中思考,就会发现这与我国古老的宇宙观、古典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气韵相连,表现出传统文化共有的神韵气质.  相似文献   

5.
武术教学的现状及其弊端 当前,我们武术教学是以固定的武术套路为基本教学内容,限于教学时数和学生的基础,只选择一至二套武术套路教给学生的。教师通过慢速示范和简略讲解,使学生弄清和掌握动作的方向、路线,如此由起势开始按套路动作的顺序一直教到收势,学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和识记。这种以固  相似文献   

6.
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作用,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武术套路是由手型、手法、步型、步法以及跳跃、平衡、跌扑、滚翻等动作组成,加上起势、收势,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练习过程。由于动作较多,路线较复杂,...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丕相  闫民  戴国斌 《体育科学》2007,27(12):10-12,19
中国武术套路是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运动形式,它不是动作加动作的简单合成与堆加,从套路的起势、收势到每一个动作的构思和操作,折射出中国人的艺术创造和思维方式,反映出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追求。正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总结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从构成武术套路最基本的单位动作切入,对武术套路的动作性质、技术指标、文化意蕴、审美情趣、价值追求、民族习性等方面进行了文化学解析,从而揭示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申云 《武当》2003,(2):17-17
本文就24式、42式、48式、88式等太极拳套路的音乐磁带(口令带)中的起势和收势口令发表看法。其音乐磁带是指“中国太极拳·剑音乐(口令带)”上海海文音像出版社1998年以后出的修改版,李伟才、朱富华、奚耿虎、陈汇康作曲;刘德萱口令。并参照《太极拳运动》(修订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编,1997年1月印刷.和《42式太极拳·剑.附竞赛规则》(1993年版)等书上的动作,以及李德印、李春莲编著的《二十四式太极拳教与学》音乐曲谱(李伟才作曲)。  相似文献   

9.
武术套路记忆八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武术套路是由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跳跃、平衡和跌扑滚翻等动作组成,并有起势、收势,形成一个完整的练习过程。它内容丰富、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等作用。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所学的武术套路往往不易记住,从而减弱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为此,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几种记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八卦龙形剑由我国著名武术大师郑怀贤先生创编。八卦龙形剑的创编,理出八卦,剑理深刻,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意蕴龙形,剑意高远,民族文化特征鲜明。八卦龙形剑,剑路流畅,套路结构脉络清晰;剑势优雅,套路形态跌宕多姿;剑招多变,套路内容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1.
八卦龙形剑由我国著名武术大师郑怀贤先生创编。八卦龙形剑的创编,理出八卦,剑理深刻,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意蕴龙形,剑意高远,民族文化特征鲜明。八卦龙形剑,剑路流畅,套路结构脉络清晰;剑势优雅,套路形态跌宕多姿;剑招多变,套路内容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最简健身太极拳,也称为四式健身太极拳。全套除起收势外仅有右揽雀尾、转体抱球、左揽雀尾、十字手四个动作。它虽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是它包括了太极拳的“绷、捋、挤、按”四种技法,可谓是大极拳的总手套路。它仍不失太极拳所具备的风格、特点和作用,却练法简便,极易掌握,最适合于初学者练习。经常练习此拳对人体的健康大有益处,适用于各年龄层次人的运动,练法简单,技法全面,易学易会,持之以恒,对增强体质,配合医护治疗各种疾病,效果尤佳。现将其练法介绍如下:第一式:起势预备势: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正直,下颏内收,胸腹放松,肩…  相似文献   

13.
3月18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京举行了八卦掌普及套路“转掌八势”教练员培训班结业典礼。亚武联主席徐才、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山为60名成绩合格者,颁发了转掌八势教练证书。这个套路是为适应八卦掌普及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八卦掌技法特点、健身延年机制和八卦掌的运动规律,研究编制而成。全套内容虽仅八势32个动作,却包括了八卦掌的代表性动作。突出了八卦掌的技法特征和运动风格。据悉,该  相似文献   

14.
武当绝命剑共有三个套路,单练套路为两路,对练套路为一路。对练套路是武当绝命剑之精华,是对两个单练套路的理解与应用。它姿态优美,用法精巧,攻防合理,变化莫测,结构严谨,刚柔相济。全套剑路始终贯穿着斩、砍、劈、闪、剁、露、拦、扑、束、云,十字法则,不失为内家剑法之精粹。  相似文献   

15.
国家42式剑竞赛套路,全套42个动作,其中独立步有11个,其编排合理、动作规范、造型优美。每个动作的设计不论是从武术的攻防含义、健身原理、还是武术基本功的检验来看都编排得十分合理科学。  相似文献   

16.
王善洪  吴兰 《精武》2005,(5):44-45
吴式太极刀传统套路的练法是面东起势,全套动作演练结束只有两分多钟。在我们编出这个套路之前,也有吴式太极拳的名家对太极刀的套路进行增改。为面南起势,演练时间为3分多,速度稍快,难以展现太极刀快慢相间的特有风格。在笔者的恩师、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太极拳家柳恩久老师的指导下,笔者参阅了大量资料,研究了吴式太极拳南北两派各位名人的太极刀练法和特点,完成了对吴式太极刀的增改工作,起势改为面南,全部演练时间约需3分半。  相似文献   

17.
八仙剑     
八仙剑流传有多种套路,内容不一。笔者撰写的八仙剑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学之于锦州市体委教练王德明先生,王师承山东龙口张洪昌先生。该剑共分八趟,64个动作,每趟中都具有一个以神话八仙形象命名的动作。如:湘子提篮、国舅横笛、仙姑醉卧、采和合板、果老挥鞭、钟离献宝、洞宾背剑、拐李拄杖。该剑套路结构严谨,攻防意识鲜明,姿势舒展大方,动作朴实捷健。  相似文献   

18.
赵祯永  佟贵春 《精武》2006,(11):8-10
搏击间架,指的是在实战过程中拳手们所使用的基本架势。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的“套路”。套路是由一连串不断变换的拳势动作所组成的拳势系列。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的“走趟子”。走趟子是将几个招式结合步法在进退中演练,以达到掌握某些技击手法的目的。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所说的“做门户”。做门户,是指在交手之前所摆的架势,与实战过程无大关系。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的“起势”。起势是指冠之于套路之前的第一个动作。间架也不同于某些拳种所用的“出门架子”。出门架子是指在交手前,一方或双方亮出自己本门惯用的拳架,使内行人一看便知他属于哪一门派。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一种注意内功的拳术,而调节呼吸对太极拳运动起到特殊的作用。我们以竞赛套路中42式太极拳为例,全套42个动作在5-6分钟内匀速完成,其中的深蹲下势、高举腿独立等动作,都是太极拳独特的用力表现形式,其动作和缓,气力相合。作为一个完整套路演练则必须自始至终调整好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一般来说,练习太极拳时呼吸与动作配合的要领是:动作在起身、屈臂、手臂向内收、蓄劲时,采用吸气配合;动作在下蹲、伸臂蹬脚及手臂向外开发、发劲时,采用呼气配合。  相似文献   

20.
刘晓梅 《精武》2008,(7):46-47
高校的武术教材一直沿用20世纪50年代所编的初级套路,如初级长拳三路、初级刀、初级剑、初级棍、简化太极拳等。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材虽然有一些变化,但是,都是在原有初级套路的基础上的简化。套路结构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武术产生于争斗与军事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