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司马相如非常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要自得于心,即自己要有心得体会,要有独到的感悟,要自娱自乐,自言自道,即所谓“夫子自道”,自得其乐.同时,“得之于内”说也揭示出了巴蜀文人多任性自由,任情而作的心态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天道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5):13-16,19
司马相如一方面强调了赋的审美表达的丰富性,强调辞采的华丽和音韵的和谐,一方面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要自得于心,即自己要有心得体会,要有独到的感悟,要自娱自乐,自言自道,即所谓“夫子自道”,自得其乐。  相似文献   

3.
内审美是相对于建立在审美对象基础上的、以耳目视听为媒介的感官型审美的内在精神型审美。它包括在宗教或功夫密修中的内景呈现,内视、内照、内乐;在文艺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由人生修养中的"无美而乐"所形成的无对象无形式的精神悦乐和静逸型的人生境界内审美。内审美跟文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联系与区别,境界审美与其他内审美的联系与区别,都将展示审美的另一世界的奥秘。内审美"是立足于美学史的一个创造。"  相似文献   

4.
"逸"和"趣"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的范畴之一,二者共同形成的合体范畴"逸趣"成为古代诗人休闲文化的一种独特追求和审美品格。从朝堂之上、山林田园、江湖之所,处处可见古代诗人雅士的美学踪迹。"逸趣"合用,成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态,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艺的创作和鉴赏。  相似文献   

5.
受中国传统诗学精神中虚空要素的影响,王夫之诗论的重要范畴"现量",体现出鲜明的时空化的思维特征。"现量"的思想本源于"道"之体用的沉淀和发挥。"现量"之于构思,标举"心目即会",通过突破眼前之景、心中之限的约限,以及主体情感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弥散,体现了时空化的构思方式;"现量"之于创作,则强调"通天尽人之怀",实现以宇宙时空整体为依据的生命化创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将"静穆"作为文艺的最高理想,主要接受了德国古典美学与现代心理学、美学两种思想学说。从这个思想资源的角度来看,京派文人是具有较为明显的共通性的。德国古典美学所推崇的古希腊文艺精神使京派文人重视文艺作品的表现问题,注重控驭激情、崇尚智慧,讲控驭而非压抑或弃绝,讲智慧而非理智或理性;现代心理学、美学亦引起京派文人共同的兴趣,使他们关注直觉、印象、潜意识等文艺心理因素,并形成了主要从心理学、美学角度探讨创作规律、领悟艺术真谛的共同趋向。因此,"静穆"可谓京派的一种重要的审美观念,它使京派文人表现出一种"同源共流"的历史特征,彰显了京派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游戏精神"之于儿童,完全契合儿童活泼的天性和文学的自由精神,散发出独特的美学魅力,对儿童的审美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把"游戏精神"引入作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艺社会学认为在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如文艺行为环节、文艺价值环节、文艺心理环节等。在文艺构思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想象心理机制的中介作用,把想象的结果通过创作技巧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最终将想象的内容物化到纸上,形成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9.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而吉普赛女性形象与吉普赛女子的真实情况迥然相异。究其原因,创作主体因审美感知而形成审美表象,主体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诸多吉普赛女性形象,是创作主体借助审美想象的"完形"手法,亦真亦幻地塑造出来以表达其内在精神的追求。具体表象中渗入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后,作为审美意象的吉普赛女性形象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10.
"虚静"心态最开始是一个哲学概念,后来演变为一个美学观念,其在审美创作的整个阶段中都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艺术家审美情感产生、作品构思想象、作品法度超越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古代审美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感应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感情发生的经典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功能既体现在审美创造方面,也体现在审美欣赏方面。审美感应论涉及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等重大理论问题。古代宇宙创生论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影响了审美感应论的生成。审美感应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精神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大学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对大学精神的深层关注。大学精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自身的幸福与无限发展可能性的追寻,这是大学精神的发展价值所在;大学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科学价值所在;大学是传承文明与文化的场域,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索是大学精神的文化价值所在;大学精神所高扬的智力探险、思维撞击和理性创造都是美的,这种涵养生命、激发生命的创造是大学精神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意象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意象的发生过程呈现出三个阶段: “意”与“象”分述的孕育期; 刘勰“意象”论的萌发期; 历代文论家阐发“意象”并使其理论化的发展期。“意象”一方面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另一方面其理论在“意”与“象”、“形”与“神”、“意”与“境”等二元互动关系中构成, 赋予其文论内涵及其审美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雕塑的色彩语言及其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在中国传统的雕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代表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哲学美学思想,其形式具有绘画性、装饰性、多样性等特点,中国现代雕塑创作的用色应该继承传统雕塑丰富的色彩语言形式,弘扬本民族的雕塑艺术。  相似文献   

15.
哈代在小说中综合运用多种美学技巧,以精妙的艺术形式来处理悲剧题材,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以此来阐述他的悲观主义哲学。本文试从作品结构美学角度分析哈代所运用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角度、对立凸显的平衡美学以及象征主义手法,阐释他在小说创作表层结构中的美学维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陪都重庆小说进行文本的考察与分析,探讨了陪都重庆小说叙事的两大审美特征,即小说叙事中审美视野的极度开阔与审美创造的空前自由。它们在为抗战时期中国现代小说展示出现实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显现出陪都重庆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形神是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其发展流变中,显示出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形神观念以及衍生的"形似"和"神似"的辩证运动,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中发挥着深远的作用,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美学的特质。从中国艺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内涵而言,形神范畴体现了中国的视觉艺术理论的特殊品格。同时,我们亦可从现象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美感体验来自外部世界的形象,更是心灵的产物,是人类大脑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所以美感与意识活动规律关系密切。人类意识活动规律有适应性、自由性和多样统一性。这些规律表现在美感中,决定美感的过程和形式,影响审美体验境界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兴起 ,是魏晋人物品藻风气影响下的产物 ,是魏晋人物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神写照”的美学诉求和“以形写神’’的绘画技法 ,恰好构成了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是“形神”这一对哲学范畴在艺术领域实践经验的一次总结 ,在我国艺术史和美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石涛生活、艺术经历的深入研究 ,以新的视角去探讨其生活经历对美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影响 ,重新认识石涛美学思想对当代美术理论研究、美术创作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