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是一种非赢利性、非政府、自愿自治的正规化民间公益组织,在现代社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对于NGO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进行经济犯罪该如何加以规制的问题,理论界存在诸多不同意见,实践中的规制方法也很不一致。章对国内外各种理论观点和具体法律条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对完善NGO工作人员职务型经济犯罪规制方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非政府组织(NGO)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进行经济犯罪该如何加以规制的问题,理论界和实践中尚无定论,可它却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笔者认为我国刑法典中应设立有关NGO工作人员职务型经济犯罪的规制体系,可酌情设立NGO工作人员职务侵占罪、NGO工作人员受贿罪、NGO工作人员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罪等。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进程中,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大了对经济犯罪防控的关注。我国对经济犯罪的防控一度过分依赖和迷信单一的刑事为主的传统方法和体系,缺乏多种社会调控手段相互配合与有效介入。当前,在加强经济犯罪多边防控的前提下,构建综合性、系统性、协调性的现代化防控体系成为必然。从严格刑事法律、民商事法律、经济领域的行政法制以及加强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等方面对经济犯罪进行规制,以法律规制的实践性与适度性证明了构建经济犯罪的现代化防控体系之应然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犯罪呈现出与一般刑事犯罪不同的特征。新(刑法)对经济犯罪方面的内容作了较大的修订,适应目前不断变化的经济犯罪状态。研究经济犯罪的特征和预防,不仅有利于打击经济犯罪,而且对防止和减少经济犯罪也有重要意义。一、经济犯罪的特征1.经济犯罪行为具有多重违法性。经济犯罪行为必定违反刑法规定,同时,也违反经济法、民法、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为我国规范经济行为的准则拥称定在经济法、民法、以及专门的行政法规中,违反这些法律规定就构成了经济犯罪行为的多重违法性。这也是经济犯罪的…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由于合同未能如约履行而引起的案件时有发生,尤其是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交织在一起,这就需要很好地研究如何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根据刑法、经济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中有关区分经济合同纠纷与诈骗罪的意见,结合本人在办案实践中遇到的具体情况,着重从合同当事人履行合同的能力及其心理状态上谈谈区分经济合同纠纷与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界限。一、有无履行合同能力的认定履行合同能力是指经济合同的当事人有实际履行合同的能力或…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经济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国家干预经济,运用刑法介入经济生活,是经济犯罪产生的法律上的原因。"经济犯罪"这一概念的内涵有争议性,浅析经济犯罪有关特征,确定经济犯罪的犯罪构成,对于准确适用、认定经济犯罪,打击和预防经济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软件法律规制在后现代转型中不断面临着各种源自因计算机软件保护的认识差异而导致的实践窘境及学者的诘问。但是,目前传统的主流观点却一味强调计算机软件保护权利本位的私权性和客体性,忽视对计算机软件刑法规制进行深层次的历史研究,难以回应刑法谦抑性的无奈与法律趋同化的抉择这些现实挑战。而从微观的视角出发研究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历史,发轫于计算机软件刑法规制理念的创新,厘清对侵犯著作权罪改革思路的拟制,建议对侵犯著作权罪的定罪标准重新检讨,对"以营利为目的"与"复制发行"规范性评价,从刑法修正案的视角看,突破现行刑法"以营利为目的"之立法框架,以及重视"复制发行"于法条的语义学诠释。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刑法第93条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国家工作人员认定标准的统一,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国家出资企业中职务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直接将国家出资企业内部组织任命的从事组织、经营、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虽有力地打击了国企改制中的职务犯罪行为,但也导致了一系列有违刑法谦抑性、法益保护原则的司法实践。因此,适用《意见》应从国企改制的背景出发,以刑法教义学的角度明晰相关概念,基于刑法的谦抑性,法益保护性原则与公司财产不可分离的原则对认定国家工作人员的任命组织与实质要件进行合理限缩。以“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对任命组织进行限定,再以国有资产专属性与公共职权代表性对其实质要件进行限缩,如此才能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实现对职务犯罪的统一规制。  相似文献   

9.
轻罪化已成为我国当前刑法罪名规制体系及司法适用的一种客观现实,这一现实是对积极刑法观的贯彻。积极刑法观以法益保护原则为前提,其与刑法谦抑性精神存在本质契合,其主张具有实质合理性。轻罪化趋势的出现蕴含着巨大的理论与制度价值,但其价值实现需要我国刑法规制与适用的多维度调试与转型,包括刑法规制体系的健全、前科消灭制度的增设、刑法适用的优化等。  相似文献   

10.
刑法的教育性是由刑法的教育机能所体现的一种法律特性。我国法学界对刑法的教育性的认识有五大误区:只有道德教化和宗教教化,没有法律教化,更无刑法教化;刑法的教育机能不包括导向机能(或指引机能);刑法的规制机能不包括教育机能;并不是一切刑罚都有教育性;教育性是刑法的非本质属性。在理论上应走出认识误区,加强对刑法教育性的研究;实务上应加强吏治,打造“以吏为师”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1.
惩治官吏职务犯罪是汉代法律中的重要内容,汉律不仅沿用了秦律中官吏职务犯罪的罪名,而且又增加了许多新的罪名。汉律中的官吏职务犯罪可以分为一般职务犯罪和特殊职务犯罪两大类,一般职务犯罪包括贪污贿赂、玩忽职守(失职)、越权及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特殊职务犯罪包括司法和军事领域的职务犯罪。汉律中的官吏职务犯罪的罪名大部分被《唐律》所沿用。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一部包含刑法规范在内的兼具国际法特征的国际刑法规范,是国际刑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反腐败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这部公约在职务犯罪惩治的立法上,体现了犯罪构成要件设计严密、完整、科学、合理的特点。中国在职务犯罪惩治的国际化方面尚存在种种现实问题,尤其是在职务犯罪惩治的刑法立法方面,需要明确"严而不厉"的立法指导思想。《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我国生效后,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通过了三个《刑法修正案》,在相关职务犯罪的规定上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作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适应了职务犯罪惩治国际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德日刑法学中的财产罪保护法益问题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产罪侵害何种法益是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上早有争议的问题。在德国有法律的财产说、经济的财产说和法律的经济的财产说之争,在日本则有本权说、占有说及各种修正说之论。争论的实质在于:是扩大、缩小、还是适当限制财产罪的处罚范围。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本质的学说而论,财产罪的本质是侵犯财产所有权,似乎本权说更为可取;刑法的廉谦抑性原则也要求对财产罪的处罚范围加以限制,采取本权说更符合刑法的精神。但对传统的本权说应该作适当的修正。  相似文献   

14.
论环境权作为环境犯罪客体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刑法手段打击环境犯罪必须解决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问题。从评析环境犯罪客体的有关学说、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犯罪本质的一般认识、犯罪客体的两大学说、刑法内部结构协调一致性的要求、打击环境犯罪的司法实践等角度出发,应将环境犯罪的客体界定为环境权。  相似文献   

15.
玩忽职守罪主体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玩忽职守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关于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的判断,刑法理论界存在着公务论与身份论的论争。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干部人事制度的变革,界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应仅以身份论,而应以其是否从事国家机关的公务活动来衡量,并认为国家机关以合同、协议等形式聘用的临时人员从事执法活动时,若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应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适用法律。有关立法、司法实践基本采纳的是以公务论为依据来认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我国刑法新增加的罪名。此罪的设立引起了是"新利剑"还是"免罪符"的争论。本文认为此罪严密了刑事法网,是打击职务犯罪的"新利剑",有利于更好的打击职务犯罪,指出此罪的关键在于正确适用,提出了执行此罪的一些宏观举措,以期正确发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打击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英国刑法中持有从形式上看是状态,这并不表明我国刑法中持有也是独立于作为与不作为之外的状态。在英国,持有犯罪在制定法上多为严格责任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的持有是主客观统一原则之下的持有,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从逻辑、行为表现、行为结构、(立法)功能、立法司法价值以及义务的特定性上看,持有也不是独立的第三种行为形式。实际上,它是一个可以用作为或者不作为评价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论高等院校职务犯罪及其防控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在法律上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高校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赃枉法的职务犯罪呈增长趋势。高等院校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突发性、严重性和危害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警觉和关注。因此,在当前加深对高等院校职务犯罪概念和特征的认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高校腐败犯罪的体制和体系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刑法明确了单位犯罪的主体地位,但对单位犯罪能否适用自首却没有明确规定,以致在理论界及司法实务界引发争论.基于对刑法基础理论、刑法相关条文及当前单位犯罪现状的分析,应当认定单位可以成立自首.单位自首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自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