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活劳动仍然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生产诸要素对价值创造都作出了贡献,因此,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具有合理性,这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超额剩余价值不是劳动价值 ,而是效率价值。效率价值并不是劳动创造的 ,而是供求关系对某种复制率的认可。复制不等于创造。创造只能由人的劳动来实现 ,而复制 ,则既可由人来实现 ,也可由动物、自然力、自然条件、机器设备等来实现。供求关系赋予某种复制率的商业价值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导向和自然的选择 ,它无法还原为人的个体劳动 ,更不具有阶级的属性。把效率价值混同于劳动价值 ,使劳动价值论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 ,加之强烈的阶级意识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否定 ,更反证着这种理论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内在规律的相背性。因此 ,只有把超额剩余价值还原为效率价值 ,才能使劳动价值论所蕴含的历史规律绽发出顺畅的逻辑力量。我们应历史地解读劳动价值论 ,更确切地说 ,应历史地解读《资本论》 ,它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奥秘的同时 ,也以否定的方式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奥秘。在历史已发生了重大变革的今天 ,劳动价值论的生命力在于后者 ,而不是前者  相似文献   

3.
本分析证明:钱伯海教授《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的观点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根本对立的。这就是:马克思是活劳动创造价值,钱教授是物化的死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是活劳动创造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价值一元论,钱教授是活劳动创造必要价值,物化的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二元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钱教授的剩余价值理论掩盖、否定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超额剩余价值不是劳动价值,而是效率价值。效率价值并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供求关系对某种复制率的认可。复制不等于创造。创造只能由人的劳动来实现,而复制、则既可由人来实现,也可由动物、自然力、自然条件、机器设备等来实现。供求关系赋予某种复制率的商业价值,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导向和自然的选择,它无法还原为人的个体劳动,更不具有阶级的属性。把效率价值混同于劳动价值,使劳动价值论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加之强烈的阶级意识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否定,更反证着这种理论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内在规律的相背性。因此,只有把超额剩余价值还原为效率价值,才能使劳动价值论所蕴含的历史规律绽发出顺畅的逻辑力量。我们应历史地解读劳动价值论,更确切地说,历史地解读《资本论》,它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奥秘的同时,也以否定的方式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奥秘。在历史已发生了重大变革的今天,劳动价值论的生命力在于后者,而不是前者。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最重大发现,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这就使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范畴,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有没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何异同,以及现阶段面临诸多挑战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创造最大劳动剩余价值的途径有哪些,作者主要从以上方面简要地论述的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美国金融海啸和世界经济危机再次证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金融不创造一个价值原子。笔者在探讨信息经济引发的当代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分工的深刻变化的基础上,论证了现阶段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征。笔者指出,信息经济极大地提高了脑力劳动对价值形成的作用,是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一场革命,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活劳动创造价值的效率,但是活劳动仍然是当代价值的唯一源泉。此外,笔者还对当代垄断价格如何进一步掩盖剩余价值的来源以及垄断利润的分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按生产要素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与剥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所有者的收入应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工资部分,它仅相当于消耗掉的劳动力这个人力资本的本金或称为折旧费,但这并不能称之为"报酬";另一部分是按投入的劳动力要素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取得的报酬。资本家(企业主)的收入中包括劳动收入和合理收入,并不都属于剥削。  相似文献   

8.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是合理的,就否定剥削。生产要素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用价值分配来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退化。  相似文献   

9.
价值和财富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财富是人类社会共存的范畴,在现代社会,其性质和形式发生很大变化,甚至出现了虚拟财富。  相似文献   

10.
不能把劳动创造价值作为分配制度形成的依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动创造价值讲的是商品价值决定的本源问题 ,与分配制度的形成是不同领域的问题。分配制度的形成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及其形式决定的。认为劳动创造价值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形成的理论依据的错误观点 ,会从扩大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范围和混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上造成理论混乱 ,把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1.
物化劳动与活劳动都是价值创造与价值构成中的必要条件,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活劳动创造价值,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是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价值的凝结,是新价值的栽体,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关于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方面,承认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是价值创造和价值构成的必要条件是正确的,但片面夸大物化劳动(生产资料)在价值创造和价值构成的作用,认为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正确的,但否认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是价值创造和价值构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剩余劳动是原始社会以外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但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其表现形态是各异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资本一样,剩余价值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在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中,它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承认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范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均衡价格决定,价值的本质是计量社会劳动的工具,是社会公平分配的依据。随着时代发展,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不能单纯限定在物质生产部门,凡是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的活动都创造价值,都应依据其一般劳动耗费而取得相应的利益回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怎样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看待和分析使用机器人条件下的价值和剩余价伍源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在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所谓机器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谬论的同时,以充分的论据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并没有过时,它依然是我们今天分析和解剖现代资本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5.
关于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超额剩余价值应源泉于外部企业价值的转移,而并非来自企业自身的劳动所创造.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笔者从最简单的商品经济开始展开自己的论述,然后才过渡到对资本主义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就说明允许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价值转移。但是,创造价值与分配价值不是唯一的因果关系,劳动创造价值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并不矛盾;分配方式本质上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在现阶段,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当代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的本质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在新形势下我们应结合国情,与时俱进,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知识劳动是富于创新的脑力劳动。围绕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进行的认识劳动,因其最终能与人们的物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或相融合而称之为生产性知识劳动,生产性知识劳动创造价值,种种知识产品就是它所创造价值的载体。生产性知识劳动是复杂度高的劳动,知识劳动中集聚了更多、更高级的脑力支出,这样的支出即创新的知识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结合与融合中,能提升后的复杂度、增强其创造价值的能力。所以,生产性知识劳动比一般物质生产劳动能创造出高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立足于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然后探讨了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剩余价值的必然性,接着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活劳动是知识产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知识产品的价值是复杂劳动的结果,它对使用价值,进而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不影响商品价值的形成;知识产品的价值形成于人的劳动,并以其自身的价值而成为商品价值的构成之一;活劳动仍然是知识产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