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李大钊的成长过程中,有三次关系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第一次是学习专业的选择。1907年夏天,18岁的李大钊由于成绩突出,被天津的长芦银行专修所录取。但他认为。在“银专”毕业后“理财”,是可以“致个人之富”,却又“违我素志”。在当时  相似文献   

2.
在李大钊的成长过程中,有三次关系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 第一次是学习专业的选择。1907年夏天,18岁的李大钊由于成绩突出,被天津的长芦银行专修科所录取。但他认为,在“银专”毕业后“理财”是可以“致个人之富”,却又“违我素志”。在当时国家危亡的形势下,需“深研政理”才能挽救国家、挽救民族,因而他又毅然报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校毕业后,正值袁世凯篡权,国家危机四伏,生灵涂炭,李大  相似文献   

3.
李颖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2):20-27,75
理解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既不能忽视时代条件的推动作用,也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五四"以前,李大钊矢志追寻的民族解放理想在现实面前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发表以前,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话语与方法已开始出现或渗透于李大钊的著述之中。李大钊初步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与他自身的思想诉求之间形成了内在自洽,从而引领李大钊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并不是单纯基于时势的情绪化选择,而是一种基于比较、批判和鉴别的理性化选择。  相似文献   

4.
1984年10月,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李大钊学术讨论会汇集了学界许多知名学者,开启了李大钊研究新的征程。从此,李大钊文献整理有了新进展,研究论文、专著大批涌现,推动了国际学术交流,对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成立起了促进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李新、彭明、张静如诸先辈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为何没出席党的"一大",学术界有因事、因伤、安全考虑、对大会的意义认识不足等说法。这些说法都不是李大钊没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李大钊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有二:一是李大钊及北京小组的成员把"一大"看作一次正常的组织活动,召开选举参加"一大"代表的会议,李大钊既没参加也不在被选之列。二是在李大钊心目中,陈独秀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最佳人选,这是他没出席"一大"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与孙洪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兴办教育的知名人士孙洪伊,在反对袁世凯复辟专制、拥护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及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与李大钊有过深厚的交往,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李大钊都曾得到过孙洪伊的关怀、支持,孙洪伊更得到李大钊的信任、鼓励,俩人结下了互敬互重的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是早期共产党人选择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代表。1920-1922年建党前后,李大钊独自编译、撰写马克思主义相关文本45篇,这些文本呈现出李大钊选择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在对社会主义学说的评介与鉴别中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在对欧美社会主义文献的引介与编译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认知,在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分析与研讨中开启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运用,但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其在建党前后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正>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唐山乐亭县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曾两次手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幅名联。2011年6月,李大钊之孙李建生做客人民  相似文献   

9.
近读《李大钊三莅上海》一文,觉所述内容不确或有需评述的必要。文中说,“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因工作繁忙,连中共一大亦未曾去参加。然而他为了中国的革命三次来到上海”。“第一次是1922年8月下旬”。其实,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李大钊为了中国的革命,他不止三次来到上海,第一次也不是1922年8月。李大钊第一次到上海是1916年1月底。当时,他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在日本留学生中秘密进行反袁活动,时值袁世凯忙于复辟帝制,并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二十一条”,为此,李大钊以激愤的心情撰写了《警告全国父老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欲灭亡中国的野心及袁复辟的阴谋,并散发全国。为了广泛联络各方人士,他于1916年1月,来到上海,日夜紧张地与反袁志士协商反袁的一切事宜。此次在上海滞留两周,于2月中旬返回东京。  相似文献   

10.
在李大钊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从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率先在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种种抉择,形成了艰难的思想转变历程。李大钊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发展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李大钊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从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率先在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种种抉择,形成了艰难的思想转变历程。李大钊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发展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2.
革命前驱李大钊与“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讯的相识,是在一九一八年。这年一月,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新青年》也在这时改由《新青年》社同人组成的编委会负责编辑。在一次商讨《新青年》编辑工作的会议上,李大钊与鲁迅开始相识。鲁讯后来说:“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为何没出席党的“一大”,学术界有因事、因伤、安全考虑、对大会的意义认识不足等说法。这些说法都不是李大钊没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李大钊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有二:一是李大钊及北京小组的成员把“一大”看作一次正常的组织活动,召开选举参加“一大”代表的会议,李大钊既没参加也不在被选之列。二是在李大钊心目中,陈独秀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最佳人选,这是他没出席“一大”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孙东霞 《唐山学院学报》2021,33(5):29-33,77
内蒙古统战实践是李大钊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统战实践的重要部分.李大钊选择内蒙古作为进一步探索统战工作的重要实践地并非偶然,而是与其新中华民族主义构想及当时的国际形势背景和内蒙古先进分子的积极响应密切相关.探究李大钊关注内蒙古统战工作的缘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李大钊的统战思想和革命构想,对...  相似文献   

15.
唤起工农群众: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上李大钊日趋科学的群众观以及客观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双向需求决定了李大钊必然会选择以唤起工农群众作为他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农群众运动的结合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吴汉全教授是全国知名的李大钊研究专家,受业于学术大师张静如先生门下,传承张先生关于李大钊研究的学术思想.近30年来,吴汉全教授坚持不懈地开展李大钊研究工作,主要贡献是:加强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研究,为深化李大钊研究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注重李大钊思想渊源的研究,力图勾勒出李大钊历史活动的中外文化背景;开展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研究,展示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突出贡献和历史地位;重点研究李大钊的学术思想,阐明李大钊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贡献;研究李大钊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在开拓李大钊研究新领域上下工夫.吴汉全教授的专著和论文,在李大钊研究史上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7.
统一战线是一定时期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中国共产党建立伊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发展力量问题,实行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是形成革命力量联盟的最好途径。作为党的重要创始人,李大钊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事业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堪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楷模。李大钊在1923年至1927年的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在革命实践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随之确立了辩证唯物的生死观。李大钊认为生死是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每个生命主体享有处决自身生命的自由,但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为革命牺牲。他带着"赴死"的精神,在短暂的人生中实现了革命生死观和革命实践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9.
<正>唐山是李大钊的故乡,李大钊是唐山的伟人,是唐山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作为李大钊家乡的高等学校——唐山学院和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举起李大钊研究的旗帜,《唐山学院学报》创办了"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该栏目旨在办成国内外李大钊研究的思想阵地和学术园地,以推动李大钊和中共党史研究深入开展。"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已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2016年载文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关于文化的精辟论述,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重大创新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近三十年来对李大钊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大钊文化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内涵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的价值意义研究。通过概述和评析李大钊文化思想研究的现状,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