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生命留白     
“一切向前看”是我们曾经极为崇尚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的教师、学生似乎早已成了这方面的楷模。他们在“考试”这一坚不可摧的指挥棒的引领下,整日思考的便是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则往往成了他们思维的盲点,更不用说让他们静下心来总结过去,反思从前了。  相似文献   

2.
给生命留白     
王淦生 《上海教育》2007,(3A):54-54
“一切向前看”是我们曾经极为崇尚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的教师、学生似乎早已成了这方面的楷模。他们在“考试”这一坚不可摧的指挥棒的引领下,整日思考的便是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则往往成了他们思维的盲点,更不用说让他们静下心来总结过去,反思从前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位三年级语文教师讲《葡萄沟》一课时,是这样指导学生用“有名”一词造句的。教师问:“有名”一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有名”的意思是出了名,大家都知道。教师问:课文中是说什么有名? 学生答;课文中是说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干有名。教师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中国地图轮廓,并在上面标出吐鲁番的位置。然后问:我国还有哪些水果有名?  相似文献   

4.
《我们爱老师》(第一册)一课要理解的词有“辛勤”、“关心”等。课堂上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 (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教师可带学生到公园参观。) 师:“辛勤”是什么意思? 生:“辛”就是辛苦。 师:那么“勤”呢?  相似文献   

5.
去年,在我们地区的语文预考中,有一部分学生将《谋攻》里面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殆”字解释为“失败”,当然,要是意译这句原文,也算不错,但试题的要求是填上与现代汉语相当的词:“危险”(“殆”字的本义),因而失了分。这究竟是个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古文中一词多义的词太复杂,难以掌握吗?不尽然。问题主要在于我们有些教师在解释古文中的  相似文献   

6.
《对一个专区初中招生算术试题的意见》一文一开始就说“当算术考试完后,考生议论纷纷,教师面面相觑,许多学生沉不住气,哭泣不止,什么原因呢?”作者归结到“在试题上。”我们认为主要的问题不是在试题上,而是在教师的指导思想上。学生以前为什么沉得住气?现在“哭泣不止”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只能这样设想:  相似文献   

7.
一、以学定教,学为基础目前,有的教育家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枕头老师",枕头和脑袋紧靠在一起,但枕头却不知道脑袋在想什么,脑袋在做什么梦。因此,有教育家把不了解学生的老师称为"枕头老师"。我们每次考试前组织教师进行估分,教师拿到试卷后,根据试卷和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预估本次考试的平均分,结果有的教师预估的分数和实际分数相差无几,但有的教师预估分和实际得分相差近十五分,我想这样的教师是否可以算是"枕头教师"。  相似文献   

8.
记得小学时,老师总爱问什么“中心思想”啦,“文章的大意”啦,诸如此类的东西。到了中学,就换成了“这句话放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这个词与那个词之间是否矛盾,为什么?”多得不得了,哪怕是一个极普通的词,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最后一句是“可以说的当然不止这些,在这里就不多写了”。在我看来,这百分之百是废话,可我们亲爱的老师不这样想,她把这句话提出来,又问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我说是老师说不是,接着就什么铺垫烘托对比之类,一大堆。考试时,总会有些题问哪个标点是错的。我们选出来的,老师说是…  相似文献   

9.
我常常想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离开数学课堂,回到家除了做数学题,是否还愿意做并做着一些与数学有关的事情?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做数学习题几乎是学生在课外接触数学的唯一方式。这样做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不少学生因此觉得学习数学太苦太累,从而失去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精心设计课外拓展题是解决上述现状的有效途径。一、课外拓展目标要明——为了什么而设计在设计课外拓展题时,我们首先要思考,我所设计的拓展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在收音机上听了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位教师讲课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他满以为学生听得十分投入,但抬眼一看,却发现学生大都前栽后仰、昏昏欲睡,前排一名学生正在打瞌睡,而且睡态可掬,他双眼紧闭、口水长流,还频频点头。教师大怒, 一拍桌子揪起这位学生质问:“你在做什么?”学生一下惊醒,急忙回话: “我在听课。”师问:“听课?那你不停点头做什么?”生答:“老师,您讲得太对了,我表示赞成呀。”师问:“那你闭眼做什么?”生答:“您讲得太美了,我闭眼想象您讲的那个美境呀。”师又问:“那你长的口水做何解释?”生答: “那是您讲得太好了,我听得津津有味了。”师大悦,说:“哦,好,继续听。”于是,教师很欣慰地继续讲,学生很放心地继续打瞌睡。听了这个笑话,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因为这不仅仅是则笑话,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课堂教学中,讲,究竟有没有必要?讲,怎样做好其中的取舍?讲,怎样才能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些教师在具体实施中对此却产生了误解,以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按照预先的设计,提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去讨论、探究,去各抒已见,去见仁见智。教师则站在一旁,不管学生讨论的是什么内容,都不去干预,只要热闹就好;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都不去纠正,只要有个性就行。一位教师在上《陈太丘与友期》时,让学生举一个与“太丘舍去”中“舍”字的意义相同的词语,一个学生说“退避三舍”,教师也居然说“很好”;另一位老师让学生用“…  相似文献   

12.
1986年国家教委制定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根据小学语文的这一性质,我们组织了《詹天佑》一课的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教师在要求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问题:詹天佑是一个什么人?本文写了他什么时候、做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了时代背景和指导学习生字词。第二步,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写詹天佑“杰出”、“爱国”的。(分段讲课文)  相似文献   

13.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谈有效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在课堂教学中,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总是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其实用建构主义的哲学观仔细分析也不难理解。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这样,我们对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它只是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  相似文献   

14.
调查研究:心里要装着学生作文教学一直是令广大语文教师头痛的难题,在农村小学,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笔者也曾经翻阅了大量报刊文献,在实践中也曾尝试了这“法”那“法”,但收效甚微。反思之余,自忖我们的立足点是否站在了学生这一边?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否都打上了成人的印记?我们是不是都在一日日地重复着单调与乏味、枯燥与无趣?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我们在全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向孩子们抛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喜欢作文吗?为什么?[旨在关注学生的习作情感取向]2.在你的眼中作文是什么?(可以打个比方来说明)[旨在探测学生对习作的感…  相似文献   

15.
2003年4月22日,我们封校了。 这一刻我们才深深地感到:“非典”已离我们这么近了!恐慌、担忧,各种流言萦绕在耳边,各种媒体有关“非典”的报道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口罩成为最流行的“饰品”,方便面成为最安全的食物。然而,校园并没有沉寂,我们并没有消沉。在青春、活力、激情、团结、感动面前,“非典”又算得了什么呢?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股更加健康快乐的气息。  相似文献   

16.
徐老师文中提到的许多现象,在基层学校中确实存在。这是否就说明“民主宽容”教育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回答是否定的。百合花: 学生之所以难以管教,不是民主宽容的错,而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的教师太欠缺民主、宽容的缘故。因此我们就放弃吗?不能!社会和人类只能进步,不能倒退着走!徐慧林老师文中提到的一些教师的做法读来令人觉得恐怖,别说作为这样老师的学生坐在教室里是何感觉了。让学生“吃粉笔”“打得流鼻  相似文献   

17.
曾听了这样一节课: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些park,zoo,cinema,theater等词的卡片,让学生念读后,教师即说到“:Let’s go to the park。”学生因未学过这一句子而愣在那里,不知老师要他们做什么。教师又重复说了几遍,学生仍不知做什么好。最后,教师只得用中文解释。上述过程教师一再反复,但收效甚微。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说Let’s go to the park”这句话的时候,能走到学生中间,拉着几位学生的手,边走边说,效果肯定不一样。从上例中可以发现,教师忽视了英语教学中潜在的人文性因素。英语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运…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青年教师教《长方形的认识》。教师说:“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你们看,这个黑板是一个长方形。那末,教室的地面呢。教室顶上的天花板呢?”学生回答都是长方形。这样,教师就以为学生知道什么是长方形了,接下来,布置学生看课本、读结语、做题目……剩下最后一点教学时间,教师进行小结性提问:“什么叫做长方形?”结果学生仍然回答:黑板面是长方形,地板面是长方形,天花板也是长方形。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本人执教了一节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新授课。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这个有着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着实感到十分的汗颜。课后我反复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在我们眼中懵懂无知的学生确是有着十分的宽广的知识,我们做教师的在备课时除了吃透教材、通透大纲,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现将课堂教学过程摘录如下:师:我们大家还能回忆起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生:……师:能说一说圆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吗?生:……师:同学们手中都有圆柱体的模型,我们根据模型试着把圆柱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发现了什么?生讨论后发现,发现了…  相似文献   

20.
加强考试管理提高考试质量□刘雁平一、当前考试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命题不科学试题有的太繁太难,有的则过简过易,以后者居多。有的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掌握命题原则,命题范围太小,“考什么,教什么”;有的教师迁就少数学生;有的教师担心出题难度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