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孩子是最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孩子幼小的心灵是自由的,能想成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所以,孩子的创造意识也是最容易通过美术活动来表现的。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曾经错误地认为创造性美术活动就是孩子想画什么  相似文献   

2.
诚实是不容易的,但女儿在经历谎言后,开始发现诚实让自己更加轻松;分享是艰难的,不过当她尝试着分享时,发现这比自己独享更快乐;学习难以专注,于是我们帮助她在绘画中释放自由的想像,弹钢琴时寻找心灵的美感,在游泳池里操练人生的自信……于是我们在后来的日子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学习渐渐变成她自身的心灵需求,成为她每天最踊跃、最专注的赏心乐事。  相似文献   

3.
<正> 只要有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存在,自由问题就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最普遍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引起曲解和偏差的问题。有人说,自由的圣水,一旦滴入人的心中,特别是滴入青年人的纯真的心灵,便会产生一种魔力,甚至会发生狂热。如果诱之不当,社会生活就会泛起恶潮,出现动荡混乱的局面。文革中的打、砸、抢的极端自由,超越国家法制,践踏他人自由的事实至今仍使人有切肤之痛。数年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所  相似文献   

4.
心灵之树     
世界上最美丽,最变幻无穷的风景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便是人类的心灵。世界上最深沉,最辽阔博大的所在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便是人类的心灵。不管我们生活的环境和状态发生多大的变化,有一个世界永远自由而生机勃勃,这个世界便是人类的心灵。不管我们身边的黑暗是多么漫长,有一个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最美丽、最变幻无穷的风景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便是人类的心灵。世界上最深沉、最辽阔博大的所在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便是人类的心灵。不管我们生活的环境和状态发生多大的变化,有一个世霁永远自由而生机勃勃,这个世界便是人类的心灵。不管我们身边的黑暗是多么漫长,有一个世界永远明  相似文献   

6.
杨忠 《贵州教育》2011,(16):40-41
美术在我们的想象里,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我们能想到和不能想到的任何地方。美术的自由体现了人类文化的自由,美术之于人类,与生俱来,是我们心里最渴望的追寻,是我们思想和创造的展现。美术作为心灵的文化,可以到达心灵所不能够到达的高度。美术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呈现,美术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7.
心灵之树     
世界上最美丽,最变幻无穷的风景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便是人类的心灵。世界上最深沉,最辽阔博大的所在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便是人类的心灵。不管我们生活的环境和状态发生多大的变化,有一个世界永远自由而生机勃勃,这个世界便是人类的心灵。不管我们身边的黑暗是多么漫长,有一个世界永远明亮而灿烂,这个世界便是人类的心灵。世界上有一个永远不会枯竭的泉眼,从这个泉眼中流出爱,流出恨,流出欢乐和悲伤,流出七色缤纷的情感之泉。这个泉眼便是人类的心灵。……世界上有一个无法破译的谜,这个谜便是人类的心灵。因为有了心灵这个神奇的世界,人类…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亦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高效课堂就是让教师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高的教学效率。通过诵读、品读、仿写中演绎不凡感动,从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践行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9.
放飞心灵     
心灵是自由飞翔的小鸟,展翅在广阔的天空,穿行于蓝天白云。心灵是自由游弋的鱼儿,遨游在浩瀚的江海,追逐着碧波海浪。心灵是自由奔腾的骏马,驰骋在无垠的原野,卷扬起尘烟狂沙。  相似文献   

10.
人们习惯用"万世师表"的标准来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为了不玷污这四个字,我们付出了艰巨辛苦的劳动.那么,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很幸运,我们得到的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特殊的幸福.心灵对心灵的工作性质,使我们这些当班主任的最容易见到那种心灵与心灵撞击后进出的眩目的火花!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本质就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生命,没有自由,就没有一切。因此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胸襟开阔,使人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文章初步揭示出制约当代大学生自由心灵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培育大学生自由心灵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吴丹 《现代教育科学》2012,(10):179-180
"心灵是想象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而儿童的心灵纯洁无邪,自由浪漫,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原始的艺术之母。儿童美术是一个孩子一生发展中的阶段性成果。什么样的画是一幅好画呢?我们对儿童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我认为,儿童画中有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印度心灵导师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的代表作之一。克里希那穆提生于1895年,13岁时由“通神学会”领养,被“通神学会”认为是“世界导师”再临(东方的“弥勒下生”),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他一直教人要敢于突破权威和传统的束缚,去观察世界,观察自己,去追求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当代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物质生命,忽视了学生的精神生命,忽视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心灵获得自由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心灵自由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追寻生命意义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具有怀疑、反思、民主和开放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当下的语文教育陷入了"精致化"的极性谬误,"精致化"使学生的阅读心理出现了大面积的荒芜。阅读教学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到学生的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投入。基于学情的阅读教学需进行价值重建。阅读个性的完善包括心灵的自由与发展,心灵自由的基本形态为自由阅读,自由表达,自由质疑,它们是心灵发展的基础,心灵的发展能使个体上升至更高的自由之境。为便于学生的质询以及适当的教读,教师须精心备课。  相似文献   

16.
面对我国目前教育对学生主体性、自由精神的忽视,引进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心灵唤醒"说有积极的意义.心灵唤醒是对生命的激发.通过心灵唤醒,可以促进学生自由精神的全面开掘.  相似文献   

17.
艺术语言是一种心灵化的语言 ,它最自然地展现了主体心灵的自由。在艺术语言创造过程中 ,主体反映客体 ,并非理性的认知和评价 ,而是感性的体悟和描写。任何对象经过主体的以眼观物、以心感物、以情化物的全过程 ,都将形质尽变。这种变形的客体 ,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双向变形的结果 ,是主体心灵化和审美化的显影。艺术语言的心物感应 ,是主体把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情感融注到客观物象中 ,使物象变形为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对心物感应具有指向作用 ,它所整合出的变形客体是蕴含着主体的审美比较、审美选择和审美评价的心灵之物 ,它是主体心灵世界的最自然、最真实的投射  相似文献   

18.
心灵和谐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土壤.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为物所困,失去应有的自由、和谐、完整,阻碍了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古代哲人庄子的心灵和谐思想对高校德育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写作的过程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作应该是绽放在学生自己心灵的智慧花朵,是学生诗意心灵话语的自由表白,是欢笑、叹息、忧伤合奏的交响曲,是学生独特个性魅力展现的无比宽阔的心灵空间,是学生创新花朵怒放的美好田园,是学生想象之鸟自由飞翔的广阔天空,是学生与生活、本、大师、自己的心灵真诚和平等对话的自由平台……  相似文献   

20.
王利 《教学随笔》2013,(20):151
在所有的职业中,教学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在实践教育过程中,由于年龄差异,容易产生隔阂,关爱是最有效的良药,沟通从心灵倾听开始,把握好时机和环节,并借助现代媒体,是被教育者成为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