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桂珍 《文教资料》2010,(2):142-143
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无可置疑的应是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今天的中学生是明天建设国家的栋梁。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强。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素质、磨砺意志、完善人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先生的散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初读先生的散就被其深深地触动,对化“历史”的感悟,对生命人格的思索,这都是触动我心灵之弦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散创作是创作人生经历与人生智慧的艺术体现,富有灵性和责任心的散作家总是将一生的生命感悟、审美灵性、人格智慧和化艺术全部展现给读”。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极富创作灵性和和责任心的作家。从《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无疆》都透出生命的气息和化的“历史”反思。“他的散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化内涵,深沉凝聚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以一个化人的姿态,抒写着作家自己的性情与灵性,抒写着化的“历史”。他把现实与历史化溶于一体,在历史中追寻着明,反思着人生,以一个化人独有的心态。独有的方式抒写若作家自己心中的“化史”,解读着化的内蕴。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余秋雨是如何抒写他心中的化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3.
散文是一种抒写主体感受的“言情”艺术.是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并抒写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切感悟;言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心声,从而去表现自己,也表现、批判现实世界的各方面,揭示创作主体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郁达夫先生也曾说过:散文就是要“表现作家的个性”。因此,散文是有“个性”的,阅读散文就应该读出散文作家所表露出的个性,才能真正领悟散文作家的情感和散文作品所蕴含的意境。下面就《读书的利益》一文的教学来谈谈对散文的个性化阅读的一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五四”新文学作家中,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的《狂人日记》开中国现代第一人称小说之先河。在《呐喊》、《彷徨》收集的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三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形式。作家选取了心灵抒写的新视角,对人物的塑造由外宇宙向内宇宙转化,使之“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又借感性化而呈现出来”,不仅展现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且有作者心灵活动的直接投影,为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5.
教育目的是个历史的范畴,自古希腊以来,教育目的所涉及的几个方面相对稳定,基本上没有变化,其核心就是关注人的“德、智、体”的发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目的的变化体现在对“德、智、体”这些方面的具体内涵的不同理解中。所以,我们现在对教育目的的讨论,不应抽象地谈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目的不是在教育活动内部能够找得到的,不是某些教育家的规定,也不是历史上的大人物对教育问题的概括,而应从一个时代的教育活动赖以生存的社会中去寻找。因此,对教育目的讨论应该是非常具体的。  相似文献   

6.
即物抒怀     
我们常常说到“触景生情”,而很少听到“即物抒怀”这样的话。其实,这也是一种构思写作的笔法。面对能够激动自己心灵的事物,人们也许会感悟,也许会沉思,也许会联想;面对事物,人们心中的火花在跳跃,人们要形象地抒写自己的“心灵”感受,这就是“即物抒怀”。如某年高考阅读材料中有一篇《青菜》的文章,在写了青菜的色彩、形态、根部以后,作者这样抒写自己的心灵感受: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平凡的甚至是清贫的,选择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耐住寂寞,默默奉献;教师又是伟大而光荣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有他们神圣的位置,传授知识、启迪心灵、传播文明的重任由他们肩负,社会的栋梁靠他们培育,民族的复兴由他们奠基。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揭示了同样的道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别林斯基曾讲“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化教育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短期行为。教育现代化并不是盲目地适应现有社会,而是确立自己的地位,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引导社会、规范社会的需求。教育现代化不仅是被动的过程,更是主动的过程;不是为了盲目地适应现代社会,而是要确立自身地位,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引导社会前进,规范社会需求。我们要利用教育的育人功能,加强综合素质和现代性“历史人格”的培养,把对人格完善、个性发展、超越意识、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的前提,也是现代化教育的目的;而现代性综合素质和历史人格则是现代化人才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我们提倡学生在作文中写现在的生活,写身边的生活,写自己的生活,但也并不要求非如此不可。借旧题材写新文章,曲径通幽地反映现实生活,同样能写出亮丽的佳作。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或取材于历史故事,或取材于神话传说,由于他往往只是取旧题材的一点因由而“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所以旧题材出了新意,焕发了感召力和战斗力。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中,巧借故事赋新篇的也不乏其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与现实     
《中文自修》2005,(7):4-4
西方的文艺理论中有一派叫“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人文化,社会他的产物。因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是人看不到的.是被写出来被阅读的.所以只存在于文本中。那些写历史的人.自然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和时代的局限,于是历史也就不是所谓的史料的堆积而是写历史的人对史料的分析了。  相似文献   

11.
罗毅 《海外英语》2011,(9):31-33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借用多种叙事方式,为读者呈现奴隶制语境下奴隶们的生存状态。塞斯一家三代女人各自的悲剧式的生活经历揭示了黑人妇女在种族主义压迫之下的心理异化以及艰难出路。借奴隶叙事,作家为读者呈现了黑人妇女非凡的力量与艰难的自我成长。在历史中定格的苦难,已然成为美国黑人、白人记忆的阴霾。作家不是为写苦难而写苦难,作家希望由苦难凝结并撕裂的历史能够借《宠儿》完成重构,并获得与未来的桥接,艰难的自我成长因此有了涅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三王墓》到《铸剑》的演义,反映了“历史中间物”的清醒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着重体验牺牲自身达到与旧世界消亡的目的;明知前面是“坟”而勇往直前的伟大人格。文中对“闲人”,“国王”的憎恶,表达了作者复仇的主题;而黑色人的行为和歌唱,使他的复仇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同时具有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大胆直率的文章。作者对当前的青春文学创作提出了尖锐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作者把中国与韩国两国的“80年代后”的文学现象做了比较后,觉得中国的“80后”有些作家文学创作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就是近乎道德沦丧。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不是以昂扬的笔调描写当代青年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不是写青年人热情向上的精神,而是写他的虚伪、残酷以及纸醉金迷的人生等等。而同是“80年代后”的韩国作家,他们笔下的青年则充满阳光、积极进取,他们的道德水平、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敬佩。作者把两国青年作家的作品相比较后,对中国的青年作家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有的作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不是提倡文明的道德精神,而是渲染残酷和丑恶的现象,渲染做人的“两面”现象。这种社会现象的两极,反映的是精神世界的两极现象,有些作家不批评这些不良的道德现象,反过来还津津有味地加以宣扬,这是中国“80后”作家的悲哀。由此,作者提出要重视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应当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道德精神,而不是宣扬丑恶的社会现象。在写法上,作者开头直截了当地把中、韩两国“80年代后”作家作品的不同主题做出比较,用比衬的办法提出问题,然后丝丝入扣,抓住实质——两国作家的不同写作状态所写出来的不同作品,实质上是如何对待社会人生的问题,如何对待社会道德的问题,这就是两国作家的质的区别。作者文笔尖锐,论述有序,对问题的理解较深。虽然对某些问题的提法可能存在偏颇,但作者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对某些社会现象提出严厉的批评还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中外文学创作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尽管文学艺术有侧重于再现的,也有侧重于表现的,却都应该是主观和客观、表现和再现、情感和理智的矛盾统一。文学艺术贵在独创,贵在反映作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贵在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形象或意境,所以在表现和再现这对矛盾中,表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如老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因此,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5.
《桃花扇》中写历史人物侯方域,结局是让其出家入道,没有按历史真实去写,作者出于三个原因的考虑:其一,这样写谈不上是为变节者辩护,也不是为自己所谓的“变节”行为辩护。其二,作品这样写,是有孔尚任政治思想的原因在。通过此树立明遗民的形象。其三,通过作品中侯方域的形象,表现了明遗民中有不肯臣于清朝统治的人在。在当时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补史”论对明清小说的影响为视角,阐述了明清小说的历史意识。指出,重史尚实的文化传统导致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空前繁荣,借史垂鉴的创作目的决定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寓意性,循史遵统的思维取向规范了历史题材小说的伦理教化性;分析了明清小说在反映社会历史生活方面的三个特点:详变略渐、贴近现实和囊括包罗;比较了“事关军国、理涉并衰”,展示重大历史事件与“世情民俗、市井百态”,再现社会历史风貌这两种类型曲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曾经听一位老先生这么说,假如说哲学使人聪明,文学催人产生感情,那么史学教人冷峻。这里所谓的冷峻,并不是冷酷,没有感情,而是一份坦荡的心灵。历史的跨度非常之长,文明的盛衰、王朝的兴替都需要千百年的时间,这对生命有限的人类来说遥不可及,对历史长河来说却只是一瞬而已,所以看历史需要一种大时间感。有了大时间感,在对待历史中的跌宕起伏时,才会有足够的胸怀和体悟来品味和思考。历史仿佛一幕幕戏,你方唱罢我登场。“看戏”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旁观者,还喜欢评头论足,分析总结,以便审视现实,展望未来。中国又恰恰是一个最注重总结历史经验的国度,这方面的著作汗牛充栋,名言也不少:“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鉴于往事,有资予治道”等等。以下7篇文章,有用优美的文章或独特的笔调介绍历史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也有展显作者独特的人文关怀的。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说,希望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们的栏目虽然不能达到这样宏大的目标,但希望通过所选的文章,为大家提供思考的火花,让我们在思古察今时更多一份智慧。  相似文献   

18.
代作家王蒙的散文《在声音的世界里》写到大自然的风声雨声,寒夜呜咽的笛声,民族戏曲的乐声,西洋和前苏联的歌声,世界名曲的演奏声,等等,但这些描写的目的并不是在于介绍这"声音的世界",而是通过艺术的教化功能,展现作者心灵净化、人格优化的历程,表达热爱生活的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阅读时,我们怎样透过纷繁的声音描写,由形到神,把握这条红线呢 ?途径有三:一、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把握心灵历程。首先,文章基本上以时间为序抒写在声音感召下的心灵变化,体现出形散神聚、脉络清晰的特色。第一段 (1~ 6)写"孩提时代"和少…  相似文献   

19.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四个方面阐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他提倡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严格区分教育的内部目的和外部目的,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外部强加的;着力于教育的现时性;注重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其教育目的观对我国的现行教育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说以阮小七愤杀张干办为嚆矢,展现梁山幸存英雄所面临的两种矛盾、两类冲突。一是内部矛盾,即忠奸冲突;一是外部矛盾,即民族冲突。在内涵上承续着《水浒传》“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创造主旨。作家借小说杂糅故事抒愤写心,既是历史的,亦是现实的,实现作家对儒家传统经典形象阐述的目的。在中国英雄传奇小说发展史上,体现出审美趣味文人化的一般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