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故事中司马光一反常规救人的方法——“人离开水”,因为当时没有办法能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缸砸破,水流光了.这样就使“水离开人”,达到了救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按照常规救人的方法是“人离开水”,但是由于缸高、人矮、力气小,当时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人能使“人离开水”.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缸砸破,水流光了,儿童自然也就得救了.这样司马光把救人的一般方法“人离开水”变成了“水离开人”,实际上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一个角度转化为另一个角度,而且恰巧从这一个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案又是实际可行的,从而来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为什么迷人,你想过吗? 这是因为,小小的司马光特别灵巧,他不慌不忙,他极善于变通。不是吗?常规的救人方法是“使人离开水”,他却毫不犹豫地来了个“使水离开人”,即,只要毫不犹豫地立刻砸了那缸使水流掉,就能使不慎落缸的孩子立刻得救!  相似文献   

4.
聪明三题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为什么迷人,你想过吗? 这是因为,小小的司马光特别灵巧,他不慌不忙,他极善于变通。不是吗?常规的救人方法是“使人离开水”,他却毫不犹豫地来了个“使水离开人”,即只要毫不犹豫地立刻砸了那缸使水流掉,就能使不慎落缸的孩子立刻得救!  相似文献   

5.
天落水     
语文课上,我们学了《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有一天,我的脑子里忽然冒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就跑去问妈妈:“妈妈,妈妈,《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里面讲的缸里的水可以喝吗?”妈妈笑了,说:“可以喝的呀,古时候的人喝水全靠从天上落下来的水,用一口大水缸来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是一个运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由于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手段,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古人很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许多案例,在今天读来,仍能让我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一位微软的电脑工程师遇到一位底的汽车工程师。 电脑工程师嘲笑汽车工程师说:“你车工业的发展,实在是太慢了。” 汽车工程师反驳道:“我们每年都出新的车型,现在豪华车已经使用8缸机了,这怎么叫慢呢?” 电脑工程师大笑道:“如果汽车技术脑技术发展得那样快,你知道现在汽车是什么样子吗?” 汽车工程师急切地看着电脑工程师“说来听听。” 于是,电脑工程师在一张纸上列出下内容: 1.大多数汽车是32缸而不是8缸 2.汽车的时速应该达到10 000千米 3.一辆桥车的标准质量为14千克 4.1 升汽油可以跑360千米。 5.每辆汽车的售价低于50 美元。 微软…  相似文献   

8.
按本刊1984年第1期介绍的“制作平底玻璃管”的方法,我们在仿制的过程中发现:试管底部烧红“往下座”后,底部略有些向里面凹,为保证试管底平整,最好在“往下座”的同时,用一根比玻璃试管细些的铁棍或木棍等,从试管里面向下  相似文献   

9.
夏天,天出奇的热。小熊、小兔从外面跑回小熊家,热得不得了。呼——呼——他们把电扇开到最高档,咕嘟咕嘟喝下满满一杯凉茶,还是觉得热。“还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凉快呢?”小兔问。小熊在房间里走了一圈,说:“要不,我们跳到水缸里去,准凉快。”小熊和小兔真的跳进了水缸。他们坐在缸底,水正好没到他们的脖子,凉凉的,真舒服。就这样,小熊和小兔慢慢地睡着了。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南方,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叫南宁,南宁有东南亚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园里有一座巨大的水库(kù),那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淡(dàn)水鱼。我们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小鲤鱼明明,就生活在这座(zuò)水库里。  相似文献   

11.
北京名胜古迹考略──北京古塔之十七汪建民,侯伟经幢式的北海妙相亭石塔在北海公园西北角的植物园中,有一座平面为“亚”字形,上部八角重檐的攒尖亭。在亭内建有一座石幢式塔,塔为十六面,通高约六米,全部是用汉白玉雕造的,它的名称为“妙相亭塔”。石塔的下层是一...  相似文献   

12.
你相信食盐会爬墙吗?我家就有一杯会爬墙的食盐,我叫它“爬爬盐”。为什么叫“爬爬盐”呢?还是看看它的故事吧——2月底的一堂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晶体的一些知识,尹老师要求我们回家照课本介绍的方法“制作一个大的晶体”。书上的方法是这样的:先用一个大的玻璃杯制作一杯浓盐水溶液,过滤后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  相似文献   

13.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千古。司马光采用的思维方式是:要使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不被淹死,就得把小朋友和水分开。一般人想的是“人离开水”,要把小朋友从水里拉出来,可是缸高人小,他们无能为力,而司马光却想到了“水离开人”的方法,砸破缸让水流走,使缸里的孩子得救。他使用的是逆向思维法,又称颠倒法。  相似文献   

14.
刘卓同志在《江苏教育》1982年8期《介绍一个力学实验》中指出:“用手指将木块(底部镶有玻璃板)一直压到缸底后再抽去手指,木块就再也浮不上来了。”并说明,这时木块与缸底之间的水已被排开,没有水,也就谈不上木块底部的水对木块有任何向上的压力,也就不存在上下压力差,当然物体也就没有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了。这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就实验来说还有其不足之处。木块压入水缸底后,镶在木块上的玻璃板与水缸底部玻璃之间的水会被排开,但毕竟不可能全部、彻底地被排开,实际操作中总还有一些水的存在,因此这个实验不易做好。现在有这样一个装置,可以避免以上不足之处,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四年级的科技活动课上,我们做过用橡胶软管(虹吸软管)抽水,使水往高处流的实验。其操作方法是:先把软管的一端浸入水缸里,然后把管子出水的一端放在水缸外面低于缸底的地方,再从用嘴将水从管子里吸出来一点,这样就能把水从缸子里面抽出来,把缸子里的水全部抽干。我还看见过司机叔叔在公路边修车的时候,也用这种方法,通过软管将汽油从油箱里抽出来清洗机器零件上的油污。我们都知道,汽油是有毒性的,长期这样把汽油吸进嘴里,对人体健康不利。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山东省烟台市试卷B卷中有一道设计创意题: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一节课上,老师列举了“盆水举缸”的事例.下课后,小红同学怎么也不相信:一盆水能够浮起质量比它大的缸.请你利用托盘天平、内径相差不大的大小两支试管、砂、水及烧杯,设计一个实验帮助小红同学解除困惑.  相似文献   

17.
第二课堂“数奥班”里,杨老师同我们一起回顾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按常规的救人方法是让“人离开水”,但是由于缸高、人小,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一个能够办得到。这时,司马光反常规而行,砸破水  相似文献   

18.
雷志铭 《西藏教育》2012,(10):32-32
逆向思维是指背离原来的认识并在相对立的意义上去探索新的发展可能性。由于思维与原来认识方向相反,在与原来习惯思维相反方向上进行的,我们称它为逆向思维。例如“司马光砸缸”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逆向思维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将来参与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  相似文献   

19.
一、晶体 课本首先提供了晶体的概念,即“晶体是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此概念的难点在于晶体的‘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及形成原因。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我们采取了如下的辅助办法:(1)增加感性认识,运用多媒体的实物投影技术,将经过培养的氯比纳晶体(立方体)。晶体硫酸铜(斜方体)用投影法放大于屏幕,得到两种晶体的特写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2)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模拟了从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析出NaCI晶体的过程,并放大展现于屏幕(下同):用大小和颜色不同的球分别代替…  相似文献   

20.
教坛短波     
南昌十中“文革”前有一个小植物园,但在十年浩劫中被摧毁殆尽。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领导对搞好生物课教学很重视,把原来用竹篱笆围的植物园变成了用水泥花板围起来的植物园,面积约有六百个平方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