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理”、“欲”关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伦理范畴的“理”、“欲”有一个生成过程,并历经了内涵不一的变化。在“理”、“欲”关系演变中,这些是值得关注的:第一,“欲以理节”是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解决“理”、“欲”关系的主导性观念;第二,“理出于欲中”是显示了“理”、“欲”真实关系的重要命题;第三,对“欲”的歧视性态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值得警惕的极为负面的主张;第四,“理”、“欲”关系在空间上应该是相互渗透的;第五,由“视欲为恶”到“以理制欲”,再到“以欲生理”。这种“理”、“欲”关系的演变,所表征的是道德价值观念的改变,也基本上是一种积极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贞节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女性贞操问题的单方面要求。通过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出现的大量贞节烈女形象,我们可以窥探到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的男性作家对于贞节观的再解读。中国古代男性作家对于贞节观的理解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即无条件服从性,兼顾性,以保全丈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既渴望爱情、又要女人贞节。  相似文献   

3.
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引起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而对于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情况,远不是“上升”或“下降”所能表达的。程氏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贞节观,在当时并没有完全得到士大夫和一般平民的认可,他们对妇女的贞节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其实,在两宋尤其是北宋,妇女的地位也并没有因为理学的兴起而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两性习俗与贞节观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并贯穿其始终。贞节观念在斗争中得到加强,两性习俗随之受到一定限制。二者关系的消长于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第一个把妇女“贞节”由道德提倡变为法律强制。他采取种种措施倡导贞节,反对淫乱。秦始皇选择如此的妇女政策的主观原因,在于他青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及由此造成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6.
唐代社会虽不以再嫁为耻,但唐代妇女的再嫁并不普遍,贞节观仍然是保守的,这可从大量的墓志中得到证实,上层宗室贵族深受胡族的影响,形成了与下层妇女截然相反的贞节观念,但这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唐代社会妇女保守的贞节观,成为后世妇女贞节观念的滥觞。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七个基本特点,他们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并具有共同的和谐指向:人伦关系或人伦价值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支柱;人道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唯一重要方法;天人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七个基本特点,他们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并具有共同的和谐指向:人伦关系或人伦价值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支柱;人道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唯一重要方法;天人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9.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和冯梦龙的妇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本文重点分析了“三言”中的才智型和贞女节妇型女性形象,并由女性形象的塑造分析作者的妇女观。与晚明时代经济发展、思想变革相应,冯梦龙的妇女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他仍然极力推举贞节之操,他的妇女观更大程度上停留在封建教化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严格的德行要求是随着男权社会的强化和儒家礼教思想不断改造深入等原因而渐渐加强的,这一过程在唐宋期间完成。本文通过描述唐代到南宋时期寡妇再嫁这一现象的变化发展来展现封建社会女性贞节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传统道德活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中,也活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其葆有生命而存活、发展的根据何在呢?就在民族、中华民族之中。创造并承载文化的主体不仅是阶级,而且还有民族。中华传统道德,是历史上各个不同的阶级所创造和承载的,同时,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和承载的;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精神的特点,有其合理存在的根据。全盘西化论和“彻底革命论”否定中华传统道德,就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根据。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离不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导。试从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所体现的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内涵来阐明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关系,以期正确理解和奉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3.
在等级秩序尊严观念下,人不是作为一个自主、自立的人格主体存在,只是处于社会某种等级序列关系中的一个样品,并以特定的身份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学派的儒家思想所包含的等级观念一直为等级秩序尊严观提供理论支持。以人性恶为基础的荀学思想和法家思想中暗含的人格尊严观、道家思想中的人性尊严观和墨家思想中的平等尊严观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人的尊严的闪光点,是中国传统社会反对等级特权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新世纪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对于青年学生贯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尊师重教思想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要注重实践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非常注重音乐养生的国度,经典著作《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等对此都有过很多深入的探讨。中国古代音乐养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情"养生、调"气"养生及调"神"养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千百年来人民大众的普遍娱乐形式,其生存土壤在当下确实受到了一定的挤占,出现了所谓的“戏曲危机”,为了挽救传统戏曲,在“推陈出新”的政策背景下,一大批传统剧目被重新改编后搬上舞台,虽硕果累累,但不可否认,传统戏曲的改编仍困难重重.此外,当下电子媒介对改编提出的新要求,也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和"世界和谐"的思想精华,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相应理念共识;它坚持了中华传统中"仁义道德"、"中庸尚和"、"正心修身"、"天人合一"等精神内核,回应了诸如"道德危机"、"传统发展观的‘代价论'"等造成当今社会不和谐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中国传统"和"文化必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便自然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红颜祸水"一度被人讲述得理直气壮,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红颜祸水"只不过是男性开脱责任的借口,女性与男性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从水浒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观念的变化:在《水浒传》中"红颜祸水观"比较强烈,到《水浒后传》、《后水浒传》中出现了松动,而到了《荡寇志》与《新水浒》,"红颜祸水"观已经得到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