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夏孙 《中国德育》2007,2(7):59-60
一种有生命力的德育,必定植根于儿童生活、校本实践和地方文化传统。开辟“乡土德育”栏目,就是为了发现、宣传和培育更多新鲜的、有生命力的德育样式。土生土长的东西,或许粗糙,但其中包含的田园诗般的教育梦想和奋力前行的实践冲动,会让德育变得更有魅力,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周淑群  陈湘  卓琳 《教师》2011,(5):91-92
6岁儿童入小学时,家长包办代替多,大手牵小手寸步不离地护送儿童上学校,担心儿童在上学过程中会出现安全意外,生活上不敢信任儿童能适应小学教育环境,还沿用儿童入托幼儿园的方式来对待儿童。如何让儿童和家长在上小学前的一年里,从思想、物质、心理、环境等方面着手,找到儿童适应学校教育的策略,让其顺利愉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基于这些,我们来谈幼小衔接和适应学校环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谈到加拿大语言教育,经常会听到“法语浸入式教学”这个词。所谓“浸入”,就是让儿童在一种不用英语作中介的纯法语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掌握法语。其实,在加拿大,“浸入式教学”不只应用于儿童法语的学习,还应用于向他们灌输自立、平等、合作、创新等观念,让他们“学会生存”,慢慢“成人”的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对儿童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走进儿童心灵的过程,亦即灵魂的教育。当教育远离或外在于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心灵之时,教育就会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塑造式的机械活动;而当教育走进或内在于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心灵之时,教育就会成其为一种价值引导和促使儿童自主建构的创造性精神活动。前从根本上来说是保守主义的、非人道或反人道的教育,而后则是自由主义的、人道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对儿童早期进行"双语教育"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语教育”是一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授其他学科知识的媒介或工具,从而达到既提高了外语水平,又学习了学科知识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如果不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里,过早地对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仅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还会对他们将来的外语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英娟 《考试周刊》2014,(33):188-188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手段,也是人的更高级个体发展和认知的重要基础。实验研究表明,把听障儿童和同龄健听儿童放在一起进行早期的康复教育,能够让聋儿在一种轻松、良好的环境下生活、学习,有助于提高聋儿的听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也会使聋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更好发展。教育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隔离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使特殊儿童不会和正常人交流,正常人也不能体会和理解他们。聋健合一融合教育就是让有听力障碍的特殊儿童与正常健康的儿童一起进行教育,使所有儿童的生理、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卢梭在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人类的三种教育即天性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分别得自“天性”、”人为”和“事物”三种来源,并强调天性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主轴,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围绕它而旋转,让三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共促儿童和谐发展。这个教育理论在把教育对象即儿童提到教育的中心地位的同时,也承认了人和事物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今教育同样意义重大。为此,作将在探究卢梭的三种教育力量的基础上,提出创建一种新型学校——“天性学校”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或改变某种思想观念。从而指导行为实践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教育手段和技巧。大量事实证明:教师顺应儿童天性,选择恰当的说服方法,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观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那么,采用什么说服方式才能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相信我们所说的道理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说服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论负面教育     
负面教育是指教育者以适当的方式,对儿童的不当行为进行限制,或进行否定、指责和纠正,以使儿童转变错误认识、消除不当行为。在儿童行为规范的教育中,负面教育是一种难以替代、不可或缺的手段。儿童是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负面教育在于让儿童少犯错误,并对既有错误或问题进行修正。事实上,负面教育会给儿童制造一种困境或逆境,让儿童陷入价值选择的冲突,使儿童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深刻的心理体验,生成和提高应对困境和逆境的能力。这正是负面教育的意义所在。负面教育的运用必须出于教育并为了教育,以尊重和关爱儿童为价值观,遵守适当性原则,并始终坚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不能让"三乐"教育仅仅停留在让儿童拥有健康的心态、快乐的情感、阳光的表情等这些外在表现上,也不能只关注当前的目标。作为教育理念,"三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一种幸福教育,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幸福的儿童,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因此,"三乐"教育不仅仅追求外在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稳定的、深层的幸福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儿童充满阳光,充满幸福,一路有"乐"。  相似文献   

11.
谈谈环境的教育价值--从瑞吉欧环境创设获得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说起幼儿园的环境,我们的头脑里立刻会浮现出一幅活泼可爱的画面:逼真的卡通动物守候在大门前,到处是花花绿绿的墙饰,绿茵茵的草坪被绿树环绕,还有阳光下那五颜六色的滑滑梯和蹦蹦床。美观整洁、卫生安全、绿化达标以及富有儿童情趣等都是我们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一贯要求。但是,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对学校的环境的诠释和实践远远超出我们对环境的界定,他们将环境视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犤1犦赋予了环境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内涵,使一切方案活动都以环境的创设为基础,把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取…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家庭教育的十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即将进入 21世纪之际,回顾近 20年来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历程,正确认识以下 10个问题对今后的工作是有益的。   一、"大教育"的观念。儿童是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环境下成长的。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应该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构成。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学校教育,或者课堂教学,或者学科教学,这是对教育的一种狭隘的理解。教育应该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能替代的,我们不能只是强化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社区和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必须看到,…  相似文献   

13.
对闲暇教育的理解,国际上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或娱乐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一位学者提出人有六种才能会在儿童时期显露出来,如能及时得到鼓励和引导,这些孩子就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物。这六种才能中,首要的是语言能力,或者说是让孩子能说会道。那怎样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呢?对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必须遵循其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其知识水平和生活环境,进行科学而系统有效的教学。切不可盲目施教,拔苗助长,不然的话只会适得其反。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歌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十分好听,而且在于它有一种又一种、一句又一句的道理存在,有的让我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有的让我们学会坚强、勇敢……擅用歌词中的道理教育学生,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让普通学校就读的孩子同样能够在现代教育氛围中和现代教育环境中享受幸福生活,在学校里师生结伴成长,追求真知,崇尚美德,感受欢乐,体验成功,让师生对自己的学校充满着一种希望之情,一种眷恋之情,让校园精神在师生心理升腾为一种鞭策,一种力量。为此,我们从1998年初至2003年末,进行了《“书道教育”模式研究》课题实验,  相似文献   

17.
蒙氏教育的精髓是爱与自由。它的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让儿童在预备好的环境中自由学习,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构建独立、自信、专注等能力,为将来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他(她)自己。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提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效果已经成为随班就读工作的重点。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开展特殊教育,两之间必然相互影响,如何使双方之间产生良性影响呢?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对正常儿童能产生哪些影响呢?能使孤独症儿童的父母产生哪些心理反应呢?会带来哪些相关的社会反应呢?为此我们在南京一所普通小学一年级某班进行研究,该班级有一名孤独症儿童就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我们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这是一种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教育观,这一教育观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注意,那就是:所有学生,包括后进生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教育应该对每个学生负责,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选择放弃,只能转化。  相似文献   

20.
一谈到儿童,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温和愉快。几乎每一位成人都深信不疑自己对儿童的爱,但我们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真爱儿童吗?我们会爱儿童吗?追寻历史,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在前进,先哲们无不把认识和研究儿童作为教育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教育培养了儿童,不如说不同时期对儿童的发现造就了"教育"。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贯穿整个教育史,从西方"认识你自己"到"儿童中心",从中国的人性争论到因材施教,"认识儿童"成为中外教育的历史主脉络。不断发现儿童生命真谛,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成为先哲们前仆后继、努力探索的主旋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历史,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