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权社会里,女性处于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的最底层,终生被禁锢在家庭、性爱的封闭性圈子内,一切社会性活动均与女性无关。今天,女性开始广泛参与社会各项事务,但是,女性“私人的、非历史的、非政治的”[1]特质依旧本改变,女性真正拥有的仍然只是“一间自己的屋子”。[2]从这个意义上讲,“私人化”小说与真正的女性写作同时出现是理所当然的。陈染、林白抓住女性生命体验的原点,从女性身体、爱欲出发构造女性文化空间,又以女性意识作为内在立场对之进行探究、分析和领悟,这标示了当代女性写作的文化自觉,意味着男权文化空间里出现…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家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非自然的产物,女性疯狂早已超出生物学的范畴,是父权社会强加于反叛女性的标签,象征着女性对父权社会的抗议。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雷雨》,《原野》、《饥饿的郭素娥》中女性情爱世界的疯狂,寻找其反叛的意义以及失败的最终原因。  相似文献   

3.
“新女性”想象是左翼政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社会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并伴随左翼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调整而发生变化。与左翼革命的兴衰起伏一样,左翼电影也塑造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女性”谱系:从反压抑的职业“新女性”到“非性化”的工农“新女性”,再从“反潮流”的革命“新女性”到失落的底层“新女性”,其女性想象在完成一个历史循环之后,又回到起点。左翼电影的“新女性”镜像是游荡于后革命中国的历史幽灵,构成了批判商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女性形象生产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具有浓郁的女性主义色彩和道德劝喻属性,作者以马奇家的女儿们由“少女”转化为“小妇人”的身份置换书写了女性成长的隐秘过程,展现了女性社会身份转变期的微妙心理变化,以及社会集体无意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深度剖析了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从女性人物成长曲线和启蒙转化路径中透视创作主体女性意识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历史环境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兰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6):105-109
高等教育公平,就是让每一个人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贫困地区,由于受经济滞后、地理环境的约束,传统性别文化、民族特殊性以及女性价值观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女性高等教育基本处于贫困状态,“起点公平”有形无实,“过程公平”貌似神非,导致“结果公平”流于神话,这不仅成为制约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成为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推动高等教育公平已成为贫困地区高校女性教育发展的关键。女性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社会以及女性自身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高等教育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吃碗茶》中出现的三个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解剖,力图透视这些女性人物在“单身汉“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她们对父权社会模式的遵从与挑战,认为“美爱“们的到来尽管给唐人街“单身汉“社会带来了希望与转机,但并不意味着是划时代意义女性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她时代”等“她X”族词为例探讨其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社会语用基础及其反映的女性文化等,在尽窥语言精妙之时,领略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生死劫》、《红颜》三部当代女性电影以全新的女性视角和肆意的“阴性书写”观察社会,观照中国现代女性生存现实,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情感。在男权依旧膨胀的现代社会,女性电影的探索历程势必是艰辛、漫长和充满矛盾的。讲究方法策略,正视性别问题,重建个性尊严、自由平等的社会正义,这理应是中国当代女性和女性电影共同的理想彼岸。  相似文献   

9.
晚明冯梦龙的“三言“与凌濛初的“二拍“这两部短篇小说集是当时形象的社会风俗画,塑造了丰富多姿的女性形象。由于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女性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力图摆脱卑微顺从的境遇,反抗不公允的社会地位,抵御暴力,追求自由、平等,争取积极主动的人格,同时也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超凡魅力。  相似文献   

10.
余冰 《广西教育》2022,(5):4-6+15
本文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侗寨·五娘”教改项目为例,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提出中职学校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整理区域内侗族非遗优势项目,构建非遗现代传承育人模式,通过倡导民族文化育人的理念,激发侗族女生自我意识觉醒;将侗族非遗技艺融入侗族女性职业教育课堂,引导侗族女生提升劳动技能;关注侗族女性社会发展轨迹,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技艺传承和实现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多数女性被描述成自私、冷漠、空虚、金钱至上,具有依附性等。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这些非道德的女性形象和她们的悲剧生活与当时所处的父权社会有着密可分的关系,她们是父权制度的受害者。虽然父权文化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女权主义已经萌芽,“现代女性”逐渐崛起。  相似文献   

12.
从庐隐、萧红、张爱玲的创作心态出发,可以发现,中国现代觉醒的知识女性对女性规定命运的叛逆以及她们所体验的来自男性主流社会更为深重、内在的苦闷,“写作”的生存方式是中国现代女作家选择的一条安全“自救”的道路——她们藉此实现了以创作治疗心灵痛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不同的审美标准根植于不同的社会土壤,审美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母系氏族的结束,父系氏族的建立,女性由“统治者”地位逐渐沦落为男人的附属品,相对应于女性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女性的人体美、品德美、装饰美、性情美等方面来对比观照《诗经》、《楚辞》中的女性形象,清晰的了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下女性的审美特点以及审美意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女性,是大多数中外剧作家笔下的主角。我国戏剧从元杂剧到近现代话剧,也大都以女性为主角。这些以女性为主角的戏剧所反映的女权思想、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总是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反对社会,特别是反对男权社会的种种价值观念。在我国古代戏曲《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三剧中窦娥、崔莺莺和杜丽娘的形象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李慧 《考试周刊》2012,(22):22-23
童话故事《灰姑娘》在亚、非、欧美等地流传广泛,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七百多种版本。故事大体讲述的就是“灰姑娘”如何遭受继母虐待.如何最终获得真爱,向人们展现了父制社会对女性提出的种种要求——忍耐、顺从、安于天命。作者挑选了几种文本.对其进行剖析.探讨了父制社会下女性的基本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和对自身和家庭的期望值.作者揭露了在父制社会下女性无形中所受到的束缚和不公正待遇。  相似文献   

16.
曾经名噪一时的女性写作正趋向一种边缘化停滞状态,出现了高原现象。《十月》杂志联合学者、作者形成三者合力,共同推动一种新的女性写作,试图提取当代女性在社会关系中表征出的女性境遇与女性力量,客观推动女性写作走出高原。而这场被动性文学实践的结果反而为女性写作的高原现象暗指了缘由:内部的跨性别写作追求与外在力量的规训使众多女性作家先后转型,实现由“启蒙”到“守望”的姿态调整;女性写作本身含混不明的边界使其在拒绝将“个人化写作”作为代名词的同时,又有主动贴上“社会性”与“非虚构写作”标签的嫌疑;由“被推动”至“被引导”,女性写作始终限定在一种圈子里,以一股有限的力量进行一场独语。  相似文献   

17.
“她综艺”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女性电视综艺节目的表现形态,从节目的内容、主体、样态、叙事手法及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打破人们从自然生物学角度对女性的生理认知,瓦解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且多维度折射出新时代女性的群体镜像,具有赋权女性话语重塑、扩展女性空间边界、推动女性身份转变以及重构女性价值等功能。然而,“她综艺”在表现女性的生活、情感、职业等方面的同时,陷入女性身体消费的误区,将女性作为男人凝视的对象,对其进行规训与物化。基于此“,她综艺”要注重整合内容生产、增强受众黏性,从而实现女性价值在当下社会的广泛传播,凝聚女性群体“她力量”,共创女性美好“她时代”。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211”大学教育学科教师的科研生产数据,本文尝试从社会资本与合作视角阐释女性科研生产力低于男性这一“科研生产力之谜”。研究发现:(1)女性仅在与导师所建立的合作关系这项强关系的“拥有”水平上超过男性,女性“拥有的”和“动用的”其他社会资本均显著低于男性;(2)“动用的”社会资本以及“拥有的”弱关系对女性科研生产力的提升效应均显著高于男性,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上述提升效应在高科研生产力水平群体更加明显;(3)以与导师的合作关系为代表的基于学缘的强关系对男、女教师群体均无显著的提升效应,在高科研生产力的女性群体中甚至显示出负向效应。本文从一个较新的视角解释了“科研生产力之谜”,并利用面板数据和计量模型设计尽可能揭示因果效应,为挖掘女性科研潜力的相关措施提供了较为稳健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女性独立人格塑造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非独立人格的形成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又有当今女性自身的原因及男性群体对女性认识上的偏见。女性独立人格形成与社会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现代女性独立人格的塑造,既需要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又需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更需要女性自身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美”是一种稀缺资源,人们对其心向之而神往之。审美更是人类的特征,从古至今,人们对美的追求孜孜不倦。我国古人对女性的美就有很多经典的描述,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笑倾城,再笑倾国”、“回头一笑百媚生”,等等。但是古代典籍所传递出的信息是:古代的美女只是男性欣赏、把玩的对象。在中国几千年的父权制社会中,主流文化是男性文化,男性是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女性只是男性主体关照下的对象化客体,是“他者”。“食色,性也”,古人将“色”与“食”一道看作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女性成为父权社会“色”的对象,根本不具有获得平等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