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区分相对剩余和绝对剩余这两种不同的类型。“两个根本性转变”是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的关键,它使相对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绝对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可持续转移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是种植业劳动力严重过剩,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过小,妇女劳动力尚需解放。要实现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行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必须从发展“大农业”的观点出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大非农产业比重,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约因素和条件,不能削弱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目前的转移状况尚不满足农村实际的需要,为了加快转移的速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其吸纳就业的能力;(2)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区域间劳务协作、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增加劳务输出等措施,引导民工潮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一种历史现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与一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早晚和进程的快慢、土地集中的程度、农业的内部结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率的高低、人口的增速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化的互动着手,提出科技进步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是三个层次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民工潮”实质上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入9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进而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和思路,尤其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将在新世纪前半叶达到峰值,总数约在14.54—15.81亿人之间。据资料分析,20世纪末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已达到1.996亿,2010、2020、2030年依次将为1.944亿、1.732亿和1.44亿。作者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本世纪初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1)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2)小城镇与乡镇企业协调发展;(3)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7.
8.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从总体上看,只能通过适当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就地安置,逐步转移,因地制宜,广开门路。"在当前和一段时期内,则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进行综合开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农业劳动力超前转移和盲目流动,必将带来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有大量的劳动力被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当前情况下,应当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等途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从总体上看,只能通过适当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就地安置,逐步转移,因地制宜,广开门路。”在当前和一段时期内,则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进行综合开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农业劳动力超前转移和盲目流动,必将带来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及其转移状况的研究,目前尚未建立起系统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经常性的定期调查制度,缺乏系统的统计数据资料.其在该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大都越过了基本统计信息获取这一环节,往往是在没有数据或数据匮乏的前提下获得的.文章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指出了这一问题,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及转移状况基本数据的采集方案,讨论了这种方案所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和常规统计分析、统计调查条目和数据采集、抽样调查等基本内容的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12.
未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战略性任务。通过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变化趋势,提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今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民工潮”实质上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入9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进而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和思路,尤其是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侯洁 《职业技术》2005,(9):74-74
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我国农业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又滞留于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劳动力.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农业劳动力约1400万,即使平均每年有600万转移到城市和其他非农业部门,到本世纪末,剩余量也将达到8000万,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相似文献   

15.
依据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Gustav Ranis)和费景汉(John C.H.Fei)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三阶段理论,从2004年以来剩余劳动力转移递减、城镇化进程趋缓、粮食价格上涨、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加以认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台湾、韩国和印度分别是它们当中实现快速转移和转移极端迟缓的典型。对于上述两类典型的剖析,为加速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提供了一些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就一直在研究二元经济体制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时至今日,三农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情背景下,继续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凸显三农问题和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在我国的重要性,对于保障农民利益,消除二元经济体制,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台湾、韩国和印度分别是它们当中实现快速转移和转移极端迟缓的典型。对于上述两类典型的剖析,为加速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提供了一些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建立转移制度的视角出发,探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了应建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考核培训制度、转移组织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具体措施来实现真正转移,从制度保证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的问题,减少转移过程中的行为偏差和“盲流”现象,避免农业劳动力的逆向转移或虚假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