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训诂的诸多内容中,词义的训释是重点,这部分释义为训诂释义。它是运用已知的词语解释单个或多个词语的一种语言活动。训诂释义以训条为研究对象,由被训释项和训释项组成。它分单词训释与多词训释两类。训诂释义并不是训诂方法。训诂方法主要是对各种词义、字义的探求和研究,训诂释义只是从各个角度、或详或略地表述词的意义和内容。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训诂探索与应用》专门讨论古书中词语(包括现代汉语中古词语)的训释问题。抉发了一批古词古义,订正了许多错误说法,其研究成果对语文教学、古籍整理、辞书编纂、方言研究及提高现代汉语修养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衡》训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论衡》正文训诂资料的训诂目的与随文作注式训诂不同;《论衡》正文训诂是为阐明作者的观点或批驳他人的观点服务的,词语训释系列集中体现了这一目的;《论衡》中的训诂不包括校勘文字、指明用字现象等内容,对俗语词及一般词语的解释所占比例最高,这不同于一般随文注释的训诂书;训诂方法以又训为主,很少用声训,不用形训,是由其训诂目的决定的;训诂术语数量多,一般名异实异,也存在名异实同的现象,训诂体式不拘一格,这是其训诂术语、训诂体式上的特点;《论衡》经行将意义相近、相关、相反、相对的词语对举,构成训释系列,体现了王充的系统观。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的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诂态度。具备一定的训诂意识,在阅读和教学文言文时,可避免容易出现的迷信教材、忘文生义、以今律古等毛病。中学语文教师至少应具备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和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意识。训诂原则与训诂方法须综合运用,融汇贯通,才称得上具备了训诂意识。  相似文献   

5.
训诂学是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部门。关于“训诂”这个术语,前人有各式各样的解释,但集中到一点,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即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讲解古书中难懂的词语的意义。清代学者戴震在《古经解钩沉序》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阶而不可以躐矣。”戴震的阐述以及所运用的比喻,深刻地说明了训诂对于理解古文思想内容的重要作用。古代训诂著作,积累了丰富的训诂经验,形成了一些训诂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文言文教学工作,尤其是词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就训诂原则及其运用问题谈点看法。 语言的社会性原则,是训诂原则之一。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这就是语言的社会性。根据语言社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为古代作品的词语作注释时,应注意词语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词语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是语言社会性的具体表现。解词切忌脱离词义的社会性去主观臆断,必须注意词义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清代王引之在《经传释词序》中指出:“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这是说,对于词义的解释,如果只能在此处讲得通,而在别处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意义,这种解释是不符合语言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玄应音义》注释语言的研究,略述《玄应音义》传承了前人文化典籍、词语,开拓、开展佛经的训释,出现了一大批新词语,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词语训释经验及其丰富的学术视野,揭示出该训诂专书的训释语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新发展及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者以200余篇韩国高年级大学生汉语作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定量法,研究其固定词语使用的语法、语义、语用三种错误类型。语法:否定词混用、语法结构错误、语法成份搭配错误和缺少虚词系连词;语义:理解错误、译文(现汉或韩语)替代、表义重复和义近字词混用;语用:音同或形近字混用、修辞错误、添字或少字、生造固定词语、语用范畴用错、使用固定词语不当、使用固定词语缺乏其他成份铺垫等。  相似文献   

8.
韩国大学生汉语写作中固定词语用错的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以200余篇韩国高年级大学生汉语作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定量法,研究其固定词语使用的语法、语义、语用三种错误类型.语法:否定词混用、语法结构错误、语法成份搭配错误和缺少虚词系连词;语义:理解错误、译文(现汉或韩语)替代、表义重复和义近字词混用:语用:音同或形近字混用、修辞错误、添字或少字、生造固定词语、语用范畴用错、使用固定词语不当、使用固定词语缺乏其他成份铺垫等.  相似文献   

9.
陈琦敏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3):50-54,77
以新课标教材文言文中"素琴"等8个词语为研究对象,比较各家的不同释义,阐明各家说法的合理性,并指出其疏漏,运用训诂的原理,说明文言释义应结合语境,才能使释义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0.
汉译佛经在汉语词汇研究方面具有其它中土文献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价值。但佛经中含有大量的口语词汇,有些词语因历时久远,不经考释难于理解。本文特选取《菩萨本缘经》中部分未被《汉语大词典》所收录的词条,采用传统的训诂方法,同时以其它经书为佐证,对这些疑难词语的语义加以考释,以利于更正确的理解原典。  相似文献   

11.
<礼记>郑注的显著特点是注重文化词语的训诂,以传注形式将训诂引入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语境,使训诂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同时展示了训诂的文化阐释功能.本文着重探讨<礼记>郑注按社会历史文化环境释义的方法:一、根据典章礼制释义;二、根据心理特征释义;三、根据历史背景释义;四、根据风俗习惯释义.  相似文献   

12.
词语训释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在开展古代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于文选中所出现的词语做出正确的训释,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阅读文言文的目的。具体而言,可以从古文献阅读、训诂知识的运用、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而古文献阅读是词语训释的补充、训诂学知识的应用是必要的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是前提。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训诂学的复兴与发展,训诂作为解释语言的一种手段,其功能已扩展到各个领域之中,如数学、医学、哲学、逻辑学、民俗学、军事学、心理学等等,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近些年来,人们从民族文化这一视角出发,将训诂同民族文化史联系起来进行探讨,这是一个令人注意的课题,对于训诂学的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以此为视点,就训诂与古代文化知识的联系与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训诂手段来揭示词语的文化内涵,谈一些学习体会,并以此就教于方家。传统训诂学主要是以古代文献语言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把解释词义作为核心内容。由于词义是…  相似文献   

14.
因文定义是训诂中最常用的一种训释词语意义的方法,本文以古今训诂材料为基础,阐述因文定义的"文"、"义"的具体所指,"文"与"义"的内在联系,论述了因文定义方法运用的审"文"要领和定"义"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15.
《吏学指南》是元代一部收录了大量公文词语并加以训释的通俗类书,是词典编纂和元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但是《吏学指南》也失收了取责、断罢、靠损、切详、该写、节该等一些重要的元代公文词语。上述词语在诠释元代词语的三部权威性辞书《汉语大词典》《元语言词典》《近代汉语词典》中未被准确解释。通过排比元代公文例证及综合运用训诂方法,上述词语初步得到考释。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着眼于对凯里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性词语搭配错误的鉴定,为研究者提供如何使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提升学生的词语搭配意识的依据,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写作中有效地进行词语选择,达到像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们那样地道的表达.本研究是为期八周的一个使用COCA学习词语搭配的准实验过程,目的是通过使用COCA提升学生的词语搭配意识.实验表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性词语搭配意识有显著改善,因为学生在词语搭配后测中的得分明显高于前测,作文中的词语搭配错误在教学实验后也有明显减少.另外,学生在问卷调查及访谈中报告他们对使用COCA学习词语搭配的态度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对词语的理解和误解是语用学要研究的课题,它跟修辞相关,又与训诂密切。是语文的实用现象,又具有理论上的价值,对词语的理解有正确和错谬之别,对词语的误解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这种对词语的理解和误解是语文牛的常见现象,它产生在交际的语用中和一定的语境里。单个词语的意义,跟它在语境中的意义,一般不能作等值的理解。词语处在语用当中,受到语境的制约,因此理解或误解都不同一般,这关联到语言因素,也涉及到非语言因素。例如: (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论语·八佾》)  相似文献   

18.
语言学家们常把词汇看作反映使用语言人民的历史的一面镜子,也就是说,可以从词语研究历史,也应该从历史研究词语。比如我们不了解远古盛行姑表婚的情况,就很难理解古人把岳父称舅、把公爹也称舅、把婆母称姑的原由。因此,熟悉一些历史和民俗,对于训诂和词语的研究是很有用的。《天津师大学报》1982年第5期87页,吴振清  相似文献   

19.
《骈雅》是第一部以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的训诂专著。从辞书编纂的角度来说,该书开专书解释双音节词的先河,对于古籍研究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骈雅·释服食》章节的词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骈雅·释服食》词条的研究对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进行初步探微,进而揭示古代服饰、饮食文化特色以及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于鬯《香草校书》中含有大量文字训诂语料,在校勘方法上,于鬯善于从文字训诂角度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形成了其独特的校书特点。但这其中糟粕与精华并存,须研究者深加考辩。本文以《香草校书》校《尔雅》为研究对象,以条辩的形式对校《尔雅》的若干条内容进行考释,肯定其有价值的地方,对其错误之处予以辩正,从而较客观地呈现其学术价值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