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许多作品都借助了“因果”之说的模式。并且,在这一类小说中对于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刻画上,许多作品里都表现出了人物的命运主导性这一特点。我国明清时期小说中这一类依托“因果”之说、反映命运主导性特点的作品,表现了我国古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2.
《最后的遗言》是英国当代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第六部小说,其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借助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论原理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次心灵之旅。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在旅程中逐步撕破“人格面具”,展示内心;走出“阴影”,净化灵魂;最后找到“自我”的过程,探索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享誉世界的名,它所塑造的“阿Q”已经成为社会共名,成为原型人物。除了阿Q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可以说也是赫赫有名,这就是“假洋鬼子”钱大少爷。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要说人的手指也是心灵的窗户,因为十指连心呀。鲁迅先生最会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众所周知的。实际上鲁迅先生同样是通过描写人物手指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高手。鲁迅小说的每个细节都有独到的匠心,他常以白描的手法,涉笔于“手”,勾画出一幅幅令人深思的画面,真可谓妙“手”生花。  相似文献   

6.
"开明的保守派"——"谴责小说"作家群的文化性格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文坛上最为活跃、最有创作实绩的是被称为“谴责小说”的一批职业文人的创作。他们之从事小说创作自然有受到梁启超“小说革命”的启发、影响的一面,但是他们并非是政治家所期许的那种专心于以小说为工具来教化民众的“启蒙者”。从文化性格上来说。他们属于一种“开明的保守派”,“开明”表现为他们都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保守”则主要体现为以“传统”批判“时代”。  相似文献   

7.
大家都知道,小说等文学作品是少不得人物对话的,甚至于有的小说通篇都是人物对话,被称作“对话小说”。人们为什么如此在人物对话上下功夫呢?这是因为,人物对话是最具个性表现的文学描写方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日本国内一直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是有条件投降”的论调,中国少数学者也持相同的观点。“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论者都认为:无条件投降是战胜和战败双方都不允许对投降先提出条件,因此,既然在日本投降之前,就有了《波茨坦公告》的“条件”,日本的投降就属于“有条件投降”。但从史实、概念、逻辑、法律等方面来看,受降与投降是两个概念,无条件投降是投降者无附加条件地接受胜利者提出的受降条件的投降,德国和日本是国家无条件投降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宫刑是汉朝承袭秦朝旧制,除大辟(死刑)之外,最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刑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最下腐刑,极矣!”腐刑即宫刑(一种破坏男子或女子生殖的刑罚)。司马迁遭受宫刑是因“李陵之祸”引起的。天汉二年五月(公元前99)五月,汉武帝令李陵、李广利率骑兵出击匈奴,结果李陵深陷重围,兵败投降。汉武帝召问群臣,司马迁委婉地陈述了看法:李陵投降很可能是权宜之计,即便是真降,也是出于不得已。他的观点使汉武帝大为不悦。其实,汉武帝对司马迁欲加之罪已非一日,“李陵之祸”只不过是促使矛盾总爆发的导火索而已…  相似文献   

10.
理论家把小说里的人物分成不同的“形”和“态”.即“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动态人物”和“静态人物”,这对于创作和欣赏很有启发意义.与此相关.爱·缪尔《小说结构》的第一章.把小说分为情节小说和人物小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小说重在情节的编织,作家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来安排人物,人物对事件的反应不是从其内在秉性出发,而是根据情节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悬疑小说”在近几年来处于热销之势,该文以英国“悬疑小说女王”米涅·渥特丝的《魔鬼的羽毛》为例,从其写作主题、内容、人物塑造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现代“悬疑小说”符合人们特定的文化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2.
前 言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为了歌颂投降派宋江,宣扬投降主义路线,《水浒》作者煞费苦心地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诗词歌赋就是作者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纵观《水浒》全书,就有诗词四百七十余首之多。这些诗词的主调贯穿着一条只反贪官,不反皇帝,鼓吹投降的黑线。其基本内容是美化北宋封建反动王朝,歌颂投降派宋江,推崇封建统治阶级的“怀柔”政策,津津乐道“替天行道”“顺天护国”的投降经,攻击农民起义,歪曲污蔑坚持农民起义正确路线的人物形象,宣扬以“天命论” 和“忠义”为中心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等等。这些诗词的组织安排,或置于卷首,以点明全书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调;或置于人物出场前后,以渲染烘托投降派宋江的“忠义”思想,贬斥革命派的造反  相似文献   

13.
有问必答     
山东日照市五莲县三中的尚南慧同学来信问: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若从标题看,于勒应是小说的主人公;从人物所占篇幅看,“我”应是小说的主人公。但老师却说菲利普夫妇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为什么 ? 天津武清县第四中学的许文怀老师答:   尚南慧同学所问的是一个如何确定小说主人公的问题。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 (约瑟夫 )只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中各类人物的活动都是在“我”的视野内发生的。于勒在小说中也是个辅助人物,菲利普夫妇前后语言行为的变化都是由于勒这一人物的贫富变化而引起的。而作者所要…  相似文献   

14.
掌握好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是文学作品真切动人、令人信服的关键所在。《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十分注意掌握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在书中,对笔下人物情感的表露、人物关系的揭示、人物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以及人物命运的死亡结局等等,都准确掌握其“情理分寸”,做到合情入理,恰如其分,使之体现出炉火纯青的适度美与和谐美,产生出真切可信、追魂摄魄的艺术效应。  相似文献   

15.
“趋影视体”小说是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为影视艺术而小说”,意味着小说家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营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要考虑到未来的影视改编,其深层动机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其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孔乙己、阿Q、杨二嫂、吴妈……他们或充当主角,或充当配角,但无论主角、配角,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尊姓大名”。这一结撰人名的“空白”现象,显然不是作者的疏忽,也决非作者兴之所至,而是一种匠心独具的安排。其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奥,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历史小说”通过两种类型的小说,即书写被正史排斥的人物、事件和重写正史已写的人物、事件,用复数小写的“小历史”改写了单一大写的“大历史”,从而质疑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贾宝玉独游太虚境时,曾听过众舞女演唱的《红楼梦曲》,其中专家认定“终身误”一曲咏叹的人物是薛宝钗。笔者从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及在小说中的地位,以及小说的结构和“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及画面入手,认定“终身误”咏叹的人物应是贾宝玉。而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命运是在一首曲子“枉凝眉”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性善论”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为了了解性善论,就必先廓清其所谓“人性”的概念内涵,孟子所谓“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具有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一种社会属性。本文试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孟子的“人性”之概念,是不包含人的自然本性的。2、孟子的“人性”之概念纯指人的善良本性,即良心,其表现为仁、义、礼、智。  相似文献   

20.
投降是战争的产物。春秋时期“霸道”盛行,战争频仍,但抛却内在本质的周之礼乐还以表面的形式运行,“存亡国、继绝祀”的道德意识还在继续挣扎,故形成诸种投降仪式:或任凭处置(“面缚”、“衔璧”、“衰经”、“舆榇”),或上缴权力(“男女以班”、“赂以宗器”),或卑辞厚礼(语言修辞进入仪式),或随从习俗。种种投降仪式影响了后之正史和虚构叙事作品的投降描述,正史的叙述中以集体投降为主,表现为对春秋投降仪式的较为严谨的继承,然有虚化以至仅仅作为表投降的典故词汇的倾向;而虚构叙事中尽管其个体投降之“面缚”、“肉袒”是对方的强加,但胜利者的“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却是春秋投降仪式的逼真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