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妨“学而优则扶”江西上饶地区行署程建平[学而优则仕],是孔夫子门徒子夏提出来的。学习好就做官,自古天下事,唯有做官高,子夏的观点有失偏颇。然而,对那些贫困户中的[学而优]者,给予必要的扶持,使其充分施展才华,造福人民,报效祖国。实行[学而优则扶]则...  相似文献   

2.
不妨“学而优则扶”程建华[学而优则仕]是孔夫子门徒子夏提出来的,这一种学习好就做官的观点有失偏颇。然而,对那些贫困户中的「学而优」者,给予必要的扶持,使其充分施展才华,造福人民,报效祖国,实行[学而优则扶],则值得提倡。有这样一个穷山村,几代未出过一...  相似文献   

3.
学而优则扶     
“学而优则仕”,是孔夫子门徒子夏提出来的。学习好就做官,子夏的观点有失偏颇。然而,对那些贫困户中的“学而优”者,给予必要的扶持,使其充分施展才华,造福人民,报效祖国,实行“学而优则扶”,则值得提倡。 我们这里有一个穷山村,几代未出过大学生。今年,山沟里终于“飞出了金凤凰”,考取了一名大学本科生。然而,因考生家境贫寒,难以承受入学、  相似文献   

4.
“学而优则事”刍论李兆良自古以来,我国读书人追求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此语最早出于《论语·子张篇》。它的基本含意是:学习是为做官准备条件,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这一思想不仅被历代莘莘学子奉为金科玉律,而且深深渗透到平民百姓的头脑...  相似文献   

5.
不妨“学而优则扶”程建平“学而优则仕”,是孔夫子门徒提出来的.学习好就做官,自古天下事,唯有做官高,这个观点不免偏颇.而由此我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对那些贫困户中的“学而优”者,给予必耍的扶持,使其充分施展才华,造福人民,报效祖国,实行“学而优则扶”,...  相似文献   

6.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仩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的一句话。 如何理解子复的这句话,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优”字应理解为“优秀”、“优良”,意思是说,做官的要想做得好就必须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则可  相似文献   

7.
“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的名句,一般引述为孔子的言论,理解为“学习优秀的才可以做官”。其实这话不是孔子说的,释义也不是《论语》的本义,而是后人演绎而成的劝学格言。“学而”语见《论语低十“子张第十九”。朱熹集注本题往日。“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于夏为多—…·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故特记之详焉。”原文为:“子夏回: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朱熹注文说:“优,有余力也;付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  相似文献   

8.
关于“学而优则仕”一语,学界均反对以世俗化的“读书做官论”来阐释解读,但以往各家的考辨重点多局限于“优”“仕”二字。本文试图转换角度,由“学”字入手来探究此中本义。通过对先秦儒家学派学习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子夏所谓“学”,其原意并非指研修知识学问。在子夏看来,学习中最要紧的就是明德修身,其重要性足以取代知识学问。所谓“学而优则仕”无非是强调明德修身与为官从政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今人而言无疑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必须指出,子夏将学习与修德完全等同的做法,也有矫枉过正之嫌。  相似文献   

9.
在以单音词为主的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突出。为了正确地解释词义,必须注意语词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词义的系统性和时代性。《论语·子张》篇有这样一段话: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于其中“学而优则仕”一语,历来说解多误,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所搞的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中,许多文章把这句话列为孔子鼓吹“读书做官”的罪证,而加以挞伐。他们把这句话中的“优”释为“优良”,把这句话中的“仕”释为“做官”,按照这种解释,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相似文献   

10.
《丧服传》与子夏的关系是一个聚讼不已的老问题,对这一问题作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和论述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论证子夏在儒学史上的学术地位,认定子夏具备传授《丧服传》的资质和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丧服传》与其他两部据说也由子夏所传授的儒家经典《公羊传》、《谷梁传》在文本上的内在相似性,说明子夏“传”和部分撰写《丧服传》的可能性。因此,否定子夏“传”《丧服传》缺乏理据。《丧服传》虽然不一定完全由子夏所撰作,但《丧服传》为子夏所“传”之说是基本可信的。  相似文献   

11.
相传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与妻子卓文君结婚后不久,就离家前去长安做官。离别之后,卓文君朝思暮想,痴情地盼着丈夫早日归来,从春到夏,从夏到秋,真是度日如年。直等了五年才等来了一封家书,上面仅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  相似文献   

12.
《师道》2008,(9):62-62
有些人把“学而优则仕”理解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做官”,这显然与原文的意思有差异。作者黄国荣说:(见《大地》双周刊)我发现无论领导、老师还是家长,在运用这句话的时候都存在一些偏差。其一,这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论语》在《子张十九》中第十三自然段,录了子夏的语录;《论语》不是孔子的个人语录专著,而是诸子和孔子弟子语录的集锦。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明的宗旨是重所学知识的现实实践价值,因此中国传统文明形态具有实践价值,因此右国传统文明形态具有“学而优则先”的特性。这种特性造就了中国的文化基准层次结构:在“政治本位”制度下表现为“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在“经济本位”制度下则体现为“学而优则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中国应以“则优则先”的传统文化为基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未必仕,但仕而优必学,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古人云:为官不学半个盗。仕而优则学,仕而优必学。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其意思是说,官做得好,就应该更深入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地管理国家和人民;学有所成,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礼义。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6,(3)
子夏系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春秋末晋国人。孔子认为,在他的诸多弟子中。子夏长于“文学”.也就是具有较好的文字辞章修养。《韩非子》中讲述了一件“子夏自胜”的轶事:子夏与另一位孔子门生曾参相遇,曾参觉得子夏一向清瘦,现在却胖了.就问为什么?子夏说:“我战胜了自己,所以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基础教育为什么无大师?这首先是一个人才流向问题。在官本位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是学而优则仕,绝少有学而优则教的,连至圣先师孔夫子也是做官不成才开始办教育的,而且他老人家所办的教育大概也不属于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7.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在现代,“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经常被解释为:“学习成绩优秀就会被提拔做官,进入仕途。”但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意思并不是像人们“望文生义”所理解的那样,“优”的正确意思是“有余力”,它的本意是说:“人读了书如果有余力就该设法去做官。”  相似文献   

18.
行业特色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按“定势、定事、定人”等逻辑开展行业特色院校科研组织架构,开展“1+N”式有组织科研、强化“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教育理念、激发科研创新中“人、财、物”活力和开展有组织“科研+科普”,促进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系统的,但每门课程又是相对独立的。要为学生搭起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知识框架,把所学过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学会应用和拓展,尽而对所遇问题会分析、善思考、能创新。专业课应该成为学生知识框架的最后搭建者,是学习、应用和创新的启蒙者,是“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实践者。上好专业课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官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认为曾国藩一反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提出了读书不一定要做官。然倘若做官,则应忠言直谏、以民为本;倘若做官则不要发财,以遗后人;倘若做官,则要珍惜官声,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养小“衙内”,最后,做官不要贪得无厌,要善于保存晚节。作者认为曾国藩虽为封建官吏,但其官宦思想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