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原地区在前仰韶文化时期,由于原始农业经济的出现以及迅猛发展,引起了氏族社会内部私有财产的产生、贫富分化以及等级差别的萌芽,发生了聚落大小的差异与聚落布局的变化,出现了男性生殖器的崇拜。这些考古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孕育着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但由于尚未发现父系氏族社会标志性考古遗迹一一父亲与子女的合葬基,前仰韶文化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2.
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作家对史前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临潼姜寨一期聚落遗址所反映的氏族内部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认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氏族已经完成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过渡,且处于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发展阶段;姜寨遗址是由五个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组成的父系氏族聚落居址。其墓地发现的男子成人和儿童合葬墓是父亲和子女合葬墓;房址附近出土的零星墓葬的墓主身份是非自由人(奴隶);姜寨聚落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长制家庭公社,其以大、中型房屋为中心的凝聚式布局,体现了家长父权统治的贵族思想,一期聚落遗址应该视为父系氏族结构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3.
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经济形态;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开始逐步地向夏商周的"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纯农业经济形态过渡。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的手工业,如制陶、制木、制石、制骨、织布、房屋建筑和酿酒等等,在仰韶文化时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玉器加工、金属加工、丝绸纺织和席草编织等新技术。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面积和密度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口快速增加的趋势,从而彻底改变了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代(繁荣阶段)"生产极不发达,因而广大地区内人口极度稀少"的社会状况。这一切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农业经济,为父系氏族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原地区在五帝时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至龙山文化中期,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因为国家的出现是认定当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准。在这个历史时期,贫富分化、社会分层、阶级对立、矛盾激化,是国家产生的社会基础;画野分州、巡守四方、任土作贡、设朝立市,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具体表现;始创礼制,允执厥中,修身治国,平均天下,即"中和"施政理念,是国家实施管理职能的指导思想;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监于万国,诸侯咸服,即当时出现的联盟国家,是当时社会政治组织的最高形式。学术界提出的文明三要素,即金属冶铸技术、文字、宫殿建筑与城市,在仰韶文化时期的中原地区已经相继出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时期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在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过渡时期,即前仰韶文化与仰韶文化交替时期出现的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家庭)、奴隶制、私有财富,构成了中原地区中国文明社会的"史前的基础";仰韶文化早期中原地区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处于文明时代的孕育期;仰韶文化中期(黄帝时期)中原地区开始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意味着"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一夫一妻制家庭取代氏族制度获得最后的胜利,亦即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孟祥义 《大学时代》2006,(3):37-38,36
鄂伦春人进入氏族社会是母权制,即妇女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比男子更重要的作用。由母权制氏族社会向父权制氏族社会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男子饲养驯鹿和占有生产资料为其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从苗、汉的关于牛郎织女的不同传说神话比较研究,来看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女性地位的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主要民族在向国家过渡的道路上,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而这对后来这些国家不同形式的政治体制的建立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中国在从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时,中间经历了“酋邦制”,这对形式导致中国政体趋向君主专制;日本则经历了“农村公社”,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部落联合体不会趋向君主专制.西方的雅典国家是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罗马国家则是在“因平民的胜利而被炸毁了的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建立的”;德意志人国家则是以军事征服的方式建立的.这三种形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或多或少地都保留了氏族制度所特有的民主性质.正是这一点使西方的社会发展趋于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8.
三国乱世,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受风雨飘摇的政治、经济的影响,中原地区的官学教育也从整体上体现出发展延宕、时兴时废的状态。可以说,中原地区官学教育的兴衰正是当时封建王朝兴衰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9.
从传播学视角对仰韶文化外宣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提出在功能派目的论指导下,坚持读者至上、译有所为的原则,润物无声地实现外宣翻译中文化身份的构建,真正实现仰韶文化对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闫江涌 《华章》2007,(2):93
本文概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主要外域乐舞在中原的流传情况,说明外族音乐对中原传统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更体现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消化吸收外来乐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自身的包容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殳俏 《小读者》2013,(8):35-35
我们对食物非常任性的态度,以及喜欢不时地吃些垃圾食品的冲动,均来自父亲的遗传。从父亲那里,我们继承了更多的喜欢刺激和直接的味蕾。当我们端坐在高高的餐桌上品味着红酒以及生海鲜的时候,应用的是来自母亲的敏感而高贵的母系味蕾,  相似文献   

12.
仰韶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仰韶文化类型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特别是关于半坡和庙底沟两类型相对年代和性质的问题,一直都是讨论的热点,几经曲折反复。笔者拟就这一问题的研究概况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刘兰芝婚姻悲剧的探讨文章虽多,但注意力多集中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上,本文从父系家庭结构这一角度出发,研究这种家庭结构中刘兰芝的地位、婆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旨在寻求刘兰芝婚变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是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她对性别身份有着独特的认识。本文拟从其文本对父系、母系不同的书写中解析作者对性别身份谨慎而理性的反省。  相似文献   

15.
根据考古新发现,认为仰韶文化本就有璧,并非良渚文化东传而来;而仰韶文化中"悬璧"的纹样,则很可能就是当时先民用璧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家"内的"豕"乃"豭"(公猪)字之省略."家"就读音来看是形声字,就内涵来看是会意字."家"中"豕",喻指家中的丈夫.古人用"豕"造"家"字用了取象比况法,与《易经》的表意方式相似,其目的是为了确立"家"的观念,规范人的行为."家"字乃中华先民养猪成就与一夫一妻制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是远古社会走向文明的记录.  相似文献   

17.
渑池仰韶文化遗址很出名,它传出的历史信息,值得研究。作为遗址的存在,它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印记,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文明和智慧的表现。其在人类居住环境和地域的选择上所传出的历史信息,对我们当今建设城镇和新农村具有很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安特生提出了著名的仰韶文化西来假说。20世纪20年代,该说一度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世纪30年代前夕,无论是安特生或国际汉学家对仰韶文化西来说的倡导、附和,还是来自中国学术界的质疑与批判,并不带有明显的偏见。由于该阶段仰韶文化的发掘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0世纪30年代前夕国际学术界对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讨论总体上未有什么突破。20世纪30年代以后,学术界在对安特生仰韶文化六期说的讨论过程中,仰韶文化西来说日渐失去考古学方面的证据支持。迄20世纪40年代,随着齐家文化得到确认,仰韶文化西来说在学术界的普遍质疑与批判声中,不攻自破。自20世纪2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中外学术界对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批判,从总体上看,属于学术范畴。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大陆学者对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批判,一度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论争几无学术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仰韶文化西来说方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被学术界再次提出,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始逐渐被学术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原地区水灾后开设的粥厂通常设在灾情严重、灾民集中的区域,主要救济对象为老弱妇孺与极贫灾民。粥厂资金以政府拨款为主,以官员捐廉、地方绅富捐助及社会组织劝募为补充。为杜绝流弊,地方政府因革损益,出台一系列章则办法,使粥厂运作更加规范有序。  相似文献   

20.
在黄河中游典型仰韶文化发展的2000年间,有18处遗址出土约224件玉器。典型仰韶文化包含着一脉相承的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及西王村类型三个发展阶段。距今约5900~6200年前,何家湾遗址发现中国境内最早的硬玉质生产工具。典型仰韶文化玉器流行三种造型,按照其出现的时间,包括穿孔坠形玉器,工具形有刃类玉器,及环、璜一类弧形玉器。豫北冀南地区从前仰韶时代至仰韶时代没有发现玉器,下王岗类型玉器以坠形器为主,大地湾陇东类型玉器以工具形玉器为主,大河村类型玉器以弧形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