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文学是一个体例与内容都十分宽泛的学术概念,它以道教活动为本原,以与道教思想、精神或信仰等相关的内容为题材,通过多样的文学体裁和多元的创作方式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追求审美以反映道教文化之种种.用纵向的历史眼光来看待它--道教文学--作为互为背景的道教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结合之典型代表,这种独特的文学类型的发展过程是与中国道教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演进相同步的.  相似文献   

2.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信仰,在东亚文化圈内以隐性的方式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导致道教极容易与其他文化逐渐融合。道教约在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并以隐性的方式在越南传播且与当地民间信仰相融合。其结果是使道教深入到越南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产生了一些越南化的新道派。在近代,道教又在越南民间信仰自觉以及新兴民间信仰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台教的出现正是道教越南化的代表结果。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民间山岳信仰很大程度上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不仅山神信仰与道教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民间的灵山崇拜也融入了许多道教服食养生、神仙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从早期道教神灵信仰、炼制丹药、法术等方面也可看出其对民间山岳信仰的吸收和发挥.  相似文献   

4.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既有着与世界其它宗教文化的相似性,更烙上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痕迹。道教倡导的以修性养生为根本的炼养途径与它的以神仙信仰为宗旨的宗教教义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文化存在,正是这种不可调和性,最终导致它的内容与形式分崩离析,道教的演变过程也就是扬弃其宗教外衣和产生以中华武术为主的中华养生理论的过程。武当道教文化的特色便是道教的历史归途。  相似文献   

5.
老庄的道教思想以及道教文化带给西林春精神上的安慰和创作上的财富,拥有道教以及道家的西林春是坚强的,脱离了以道教为代表的宗教的文人是弱小的。文人和宗教相互关联,这是贯穿整个文学史的幸运和悲哀。  相似文献   

6.
《运城学院学报》2011,(4):113-F0003
1.河东根祖文化研究1.1传统信仰研究:以尧舜禹、关公、大槐树移民、吕祖以及后土文化为代表。尧舜禹时代是中国道德文化形成的鼎盛时期,有关尧舜禹的足迹和传说遍及河东大地。关公被誉为中国的“武圣”,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楷模。吕洞宾对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宋元以来,道教尊其为“始祖”。  相似文献   

7.
流传于福建全境的何氏九仙信仰是以道教九仙文化为基础,综合各地的九仙传说衍化而成的一种民间信仰形式。其文化构成芜杂,但其核心是道教的仙人神话,秉承了道教文化的羽化登仙的思想,祈梦是何氏九仙信仰最具特征的内涵,其盲人形态正是祈梦文化的一种外化形式。传入福建后,烙上闽越巫觋文化特征,以功利为指归,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成为三教并祀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8.
齐云山的道教信仰主要是关于玄武的信仰.这一信仰形成于宋代,并与齐云山的地理位置、徽州的民间信仰以及朱熹理学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至明朝以朱为姓和明朝皇室尊崇道教,齐云山玄武信仰进入鼎盛时期.齐云山玄武信仰的主要内容有保命延寿、祈嗣生育和水旱祷祀等,而上应天象、仿造武当山、与皇室关系密切、融合佛道以及居士道教等是玄武信仰的主要特点.玄武的政治性对徽州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洞窟神仙传说在形成的过程中,以秦汉以来传统的神仙信仰和魏晋民俗环境为文化基础,以山和洞窟作为象征中介,在早期道教神仙传说的影响之下,吸收了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求仙仪式,作为叙事内容和情节建构,互为表里,呈现了写实和象征的叙事特色,在文化功能上反映了人类寻求生命理想的情结和追寻乐园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0.
敦煌遗书有一批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受佛教斋文和当地民俗的影响,这些斋文的文体形态和内容与当时中原地区的传统道教斋醮文书迥异。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充分展现了以生命关怀、伦理道德和祈禳信仰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内涵,揭示了道教文化在敦煌社会生活传播领域的另类生存状态。究其根本,归义军时期道教斋文的演变是宗教文化之间以及宗教与世俗文化之间依附共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梳理元代道教剧剧目的基础上,分析道教剧体现民间道教文化的内容、内涵以及成因。透过民间道教文化,可以理解中国民众深层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加充分地领悟中华文化。这也是从元代道教剧看民间道教文化的终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道教炼养方式众多庞杂,但是是有目的的拣择,这说明苏轼不具有坚定的而且鲜明的派别意识与信仰,不是一个真正的、地道的道教徒。苏轼的选择,体现了一位有思想的、渊博的学者的睿智和对于生活、生命的严谨态度,以及对于他人和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从道教发展传播角度来看,道教史理应为苏轼写上一笔。  相似文献   

13.
王丽娜 《文教资料》2010,(11):75-76
我‘国从远古以来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和对天帝鬼神的信仰,秦汉以来盛行黄老神仙方术和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东汉顺帝时.以黄老学说为基础.吸收传统的鬼神观念和迷信方术.正式形成道教。道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民俗中的很多传统节日和民间信仰都有道教的影子。神鬼信仰是中国俗文化的根基所在,而道教则吸取了道家黄老思想和神仙家的方术,鬼神思想浓厚,对广大人民有一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宁宜 《中国教师》2009,(Z1):3-3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湖南是中国的内陆省份,其道家、道教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道教与湖南是有地缘关系的,湖南独特的地理生态资源及丰富瑰奇的物产为道教在湖南的传入及衍播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天然土壤。  相似文献   

15.
道教的平等观,在内容上有万物平等、人神平等以及宗教解脱上的平等,同时也包含了追求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平等、男女之间的平等。道教的这种平等观,源于道教信仰大道,从道论或道气论出发,认为世上一切同源于道,构成于道,由此自然平等。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本土化的交融性和相生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时期,岭南地区山林远海较多,自然灾害频繁,气候恶劣,巫术盛行。当地的少数民族大都相信万物有灵,信仰内容广泛。道教在神祇的塑造方面善于将国内各民族的神灵信仰纳入自己的范畴中,在现实的修行与传教行为中乐于隐遁山林,超然物外。道教神祇与岭南民间信仰在岭南地区交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以道教神祇信仰为基础的岭南民间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耶律楚材的道教观,中外学术界向少专文研究。耶律楚材作为一位杰出的契丹族士人宗儒而重禅,其道教观却颇为复杂。本文在回顾道教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所论对象的亲笔著述为主要依据,从尊道、非道、斥道三个方面剖析其道教观,并从文化沿革、社会背景、政治原因等深层次上作了探讨。从中,可以加深对封建时代士人的思想人格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演变的认识,以及对中华民族历史凝聚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岭南俗信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民间文化,它与道教存有亲缘关系,其俗性率朴、巫俗庞杂契合道教的文化精神,其图腾崇拜、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一致,有利道教的南传发展。汉晋时期,岭南成为中国道教的重镇,亲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景观生产理论为研究视角,梳理白蛇传的核心景观即宗教景观的生产过程,思考白蛇传在地化传承的基本路径,以及景观生产对地域文化的重构功能,我们可以发现传说与宗教之间的内在关系。白蛇传佛教景观生产促进了景观叙事功能的实现,对传说的在地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峨嵋山道教景观生产则由于宗教文化的变迁,导致传说景观消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传说在当地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一个独特现象。神话和仙话在流传演变中,与原始道教的杂糅现象非常广泛和普遍。中国神话传说与中国道教文化关系密不可分,它是后世道教极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并构成了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的教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