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策源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立足17年半的扶贫实践,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其先行探索、孕育萌芽和实践检验的过程生动展现了当时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七个坚持”的深刻内涵与习近平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严密的逻辑机理。习近平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探索,无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核心要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的系统论、重点论与两点论、联系观与发展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世界消除贫困贡献了中国方案,推动了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相统一的,由此深深嵌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完成,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消除了局部地区、乡村社会的贫困,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科学把握减贫规律、总结减贫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创造了独创性与说服力俱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文章据此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形成时代背景与科学内涵,总结出用以指导中国减贫事业成功的理论精髓,再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内容,探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在新时代指导、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特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为我们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指明了方向。那么,为什么要把“特色理论”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从而使“特色理论”教育成为高校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根本要求呢?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特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所处的历史地位决定的。而要实现这一根本要求,就必须深化“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特色理论”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指南,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蕴含着科学思维方式,显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理力量。本文以它所蕴含的科学思维为视角,在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理论内涵与核心要旨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探析它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运用比较法讲授“特色理论”应坚持的原则闵嘉国,张金桃(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特色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要真正讲好“...  相似文献   

7.
西柏坡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两个“务必”的“进京赶考”精神、两个“敢于”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坚持”的人民至上精神、两个“善于”的求是创新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融入西柏坡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使理论课教学更加“鲜活”,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继承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更好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特征上来讲,在理论品质、历史任务、政治立场、社会理想、哲学基础等方面,具有一脉相承性。毛泽东思想中的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为什么”充分彰显了党的生命力所在。中国共产党“能”是引领层面的主心骨和核心,是党百年辉煌的领导力量,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行”是理性层面的关键和灵魂,是党百年辉煌的真理指引,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今天中国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是现实层面的确证和呈现,是党百年辉煌的实践形态,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会有真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者从历史走到现实、走向未来,在实践中交融交汇,统合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表述被首次提出。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需要明晰3个前提性问题:一是在“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思考中明确“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呈现形式,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又深刻回应时代之问的理论创新方向;二是在“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中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是在“为什么行”的思考中明确“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奥秘,是永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规定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的本质,是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它的理论体系是具有普遍的传播性的,体现了中共党理论创新的基本品质。中国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都被“中国梦”所体现,“中国梦”是为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部分。以“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切入点,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概括,进一步解读了“中国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外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是内外语境的统一。其外在语境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何以需要”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及中国化;而其内在语境则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何以可能”的问题,即是哪些因素促使了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两大体系。因此,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推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深刻认知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当前课程的重要任务。就实践层面而言,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是融入课程的前提。认真学习和思考2021版新教材,是融入课程的关键。深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进课堂进讲解释义,是融入课程的硬核。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学习《六个“为什么”》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把《六个“为什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辅助材料,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提高认识,当代大学生学习《六个“为什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把《六个“为什么”》所涉及的内容自然地、巧妙地融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有关章节;加强科研,把六个“为什么”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16.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之间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时代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思政课学习、课程思政学习、选修“四史”课、党校培训、专题报告、第二课堂等多种途径学习“四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需要结合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实际,回答好“为什么进、进什么、怎么进”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那么,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关系,充分认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不但关系到对中国共产党“能”、  相似文献   

19.
无政府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语境,在译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方式启蒙以及革命前途研判等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原无政府主义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从交融到交锋的历史现场,其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必须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必须在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警惕文化虚无主义,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20.
反贫困是要求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的重要领域,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要以全面的视角对中国贫困问题形成整体性认识,发现其中的本质性规律及相关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并能够指导实践。本文在深入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影响因素分析,提炼出反贫困中国模式“两线一力”的理论框架:把握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网两条线索,通过政府主导的财政减贫来实现资源配置公平和效率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